龍江(福建省福清市獨流入海河流)

龍江(福建省福清市獨流入海河流)

龍江,中國福建省福州市東部獨流入海的水系,福清市最大的河流,是福清市的母親河。發源於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瑞雲山,自西向東流經東張鎮、宏路鎮、融城,于海口注入福清灣,有太城溪、可路溪、太北溪等支流,全長62公里(一說全長56公里),流域面積538平方公里。

天寶陂系唐玄宗天寶年間所建,為攔水工程。1958年上游建東張水庫,總庫容1.99億立方米,為福清市工農業和人民生活主要水源。

(名片:龍江福請市區龍江公園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江
  • 所屬水系閩東獨流入海的水系
  • 地理位置:中國福建省福州市東部
  • 流經地區:莆田市涵江區、福清市
  • 發源地:莆田市涵江區瑞雲山
  • 主要支流:太城溪
  • 河長:62公里(一說全長56公里)
  • 平均流量:4億立方米
  • 流域面積:538平方公里
  • 入海口:海口
幹流概況,河道走向,河道特徵,水文特徵,支流海灣,水利概況,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河流整治,古代橋樑,流域概況,地圖信息,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龍江有兩源:一源在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北部觀音坑附近的瑞雲山(瑞雲山(1015.3米)屬望江山脈)北麓;一源在永泰縣東南樓梯石南麓。兩源於莆田市西北部匯合,流經大渡口谷地進入福清境內。
龍江源頭莆田大洋鄉溪流龍江源頭莆田大洋鄉溪流
在福清境內,經東張鎮的漈頭、嶺下、蘆嶺、溪北、道橋、東門盆地到石坑入東張水庫。穿過水庫大壩,出真武殿,經宏路鎮的東坪、大埔,在石門與北向來的石塍溪之水相匯合,於觀音埔又與南向來的關溪之水相匯合,然後進入天寶陂。在城區西門納入北向來的虎溪、大北溪之水,經音西鎮的玉塘、霞樓、倪埔、松峰、松潭,過海口鎮的里美、梧光、東嶠、後路、晨光,於海口鎮注入福清灣。內長35.51公里,流域面積474平方公里。平均流量每秒5.34立方米,年逕流量1.69億立方米。是福清縣第一大河流。
龍江東張鎮東張水庫下游段龍江東張鎮東張水庫下游段

河道特徵

福清市區段福清市區段
龍江流程長,分為五段:源頭——福清市境稱西溪,福清市境——東張水庫稱雀溪,東張水庫——天寶陂稱交溪,天寶陂——龍首橋稱龍首河(古稱河頭),龍首橋——海口稱龍江(古稱螺紋江)。按河流形態特徵,以真武殿與龍首橋為分界,分上、中、下游。西溪、雀溪為上游,流經峽谷和小盆地,河谷狹小,水流湍急;交溪、龍首河為中游,河谷寬,河床淺,卵石多,水流和緩;縣城以東的龍江為下游,江心泥沙淤積,潮汐作用大,大潮時可通航20噸貨船,小潮時也能行駛15噸貨船,下游江水因鹹淡交混,不宜灌溉。
龍江下游海口鎮段(龍江石橋下)龍江下游海口鎮段(龍江石橋下)

水文特徵

由於氣候地形因素,流域內降水量在年際及年內分布不均。龍江汛期在4~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75%,年均徑流量約4億立方米,豐枯年相差量為4.8~3.2億立方米。洪水主要由颱風暴雨造成,最大日降水量達450毫米。下游水質受海潮影響鹹淡交流,多為航運之用,但不宜灌溉。其中天寶陂至海口長19.75公里,屬感潮河段。

支流海灣

石塍溪(太城溪) ,是龍江的最大支流,長18公里,流域面積81.1平方公里。有兩源:一源在五子岩西麓,一源在棋侖山東麓。兩源在鏡洋鄉北部的紅星(牛埕埔)村匯合,向南流經東升、波蘭、鏡洋,到可溪村匯入西來的可溪之水,後轉向東南,切太城峽谷,經宏路鎮的北前亭,至石門納入無患溪之水,入龍江。
虎溪(可洛溪), 長13公里,流域面積48.6平方公里。有四源:一源在閩侯縣雙奶頂南麓,一源在大尖(尖)山東麓,兩源南流匯於陽下鎮的蘆院村,稱蘆溪;一源在虎尾山西麓,一源在紗帽山東麓,兩源向東南流匯於音西鎮的龍溪村,稱龍溪。蘆溪和龍溪又在陽下鎮的溪下匯合南流稱虎溪,經油樓、奎嶺入龍江。
北溪(大北溪、澗溪), 小支流較多,成樹枝狀水系,長17.5公里,流域面積68.9平方公里。有兩源:一源在黃晶嶺南麓,一源在石湖嶺西南,兩源南流於陽下鎮的作坊匯合,經東田、溪頭、陽下等地,在縣城西門注入龍江。
關溪(交溪) ,長12公里,流域面積32.1平方公里,是龍江南岸最大的一條支流。發源於玻璃嶺,分支較多,向東北流經宏路鎮的南峰、金印、周店、大埔,至溪下納入東南方向來的小南洋溪水後,注入龍江。
福清灣,位於龍高半島東北面。因深入縣境而得名。北自港西,南到澤朗,西連龍江,東接平潭縣的嶼頭島。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9公里,海域面積130平方公里,陸岸長約43公里。灣外寬內狹,港西和澤朗之間長13公里,而龍江口僅1.8公里。灣底外深內淺,東部水深34米,而龍江口水深僅6.5米。海域相對較平靜,泥沙多,淤積較快。水域被四五個沙洲分隔,顯得淺而狹小。灣內有130多個島礁。口門嶼頭島與吉釣島之間為海口港進入福清灣後的主要出海航道。出航道後向東北可進入東列島的西、南海域,向東經苦嶼的西側可進入海壇海峽。

水利概況

蓄水工程

東張水庫,1957年11月動工興建,1958年12月竣工。壩址位於石竹山下的龍江中游,集雨面積200平方公里。壩型為鋼筋混凝土寬縫重力壩,壩高38米,壩頂高程56米(羅基零點),壩頂長210米。水庫總面積15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54米,相應庫容1.85億立方米。以2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為54.94米,相應庫容1.99億立方米。在大壩中部設溢流壩段,堰頂高程49米,淨寬40米,安裝4扇弧形閘門,配手搖、電動兩用啟閉機4台。水位在54.94米時,溢洪量為每秒1160立方米,輸水道分左右兩條:左為直徑1.5米的圓形壓力鋼管,設計流量為每秒5立方米,進口高程31米,設定鋼筋混凝土事故門一道,配10噸卷揚機1台,鋼管末端分3條,為直徑各70厘米的叉管,安裝3台臥式水輪發電機組,裝機容量600千瓦,另設定30時針閥1台,以補充灌溉用水;右輸水道為寬度1米,高程1.3米的馬蹄形明流涵洞,設定兩扇1.3米的鑄鐵平板閘門,鋼筋混凝土事故門2扇,各安裝10噸螺桿啟閉機、20噸卷揚機2台。輸水道進口高程為37.8米,設計流量每秒20.7立方米。
東張水庫大壩東張水庫大壩

引水工程

天寶陂,位於宏路鎮觀音埔村,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755年),集雨面積85平方公里。天寶陂引水壩系河卵石砌,長219米,高3.5米。宋元符元年(1098年),知縣莊柔正組織人員重修,熔銅液以固基地,修渠2000多米。灌溉音西霞樓至海口梧嶼的十洋之田。清鹹豐五年(1855年)再次重修,曾名鹹豐壩。民國時期,政府不重視農田水利,缺乏養護。民國34年(1945年)竟在天寶陂水壩挖一缺口排水捕魚,致次年受洪水衝擊,缺口更大。當時政府以竹簍堵塞缺口,敷衍了事。民國37年,福建省政府稱撥款60億元(金圓卷)重修天寶陂,但實際只撥5億元,亦多為豪紳權貴飽入私囊,實際沒有修成。1950年,人民政府即對天寶陂加固重修。國家貸款舊人民幣38.25億元(即新人民幣38.25萬元)。大壩外坡改為漿砌條石滾水壩,灌溉8000畝。1951年,成立天寶陂水利管理委員會,配備專管人員,加強工程的管理養護。30多年來,幾經改建,現正常引水量為每秒1.5立方米。音西、宏路、海口3個鄉鎮17村及東閣農場受益,灌溉面積1.36萬畝,並向福清糖廠、八一鋼鐵廠等7個工業單位供水。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天寶陂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天寶陂
太城溪引水工程,1970年4月,興建太城溪引水工程,年引水1600~2000萬立方米入東張水庫。太城溪是龍江支流,在鏡洋甘厝以上可利用集雨面積39.5平方公里。枯水年來水量2541萬立方米,平水年來水量為3205萬立方米,年平均流量為每秒6立方米左右。該引水工程包括攔溪水閘和引水渠道:水閘建在甘厝橋南200米溪道狹口處,為風化岩基礎,左岸為田地,右岸與福廈公路毗鄰。水閘按10年一遇洪水設計,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共6孔,其中淨寬5米的5孔,淨寬3米的1孔,總淨寬28米。5扇閘門採用鋼筋混凝土弓形結構,設定5台各10噸的雙螺桿同步啟閉機。一扇為鋼筋混凝土平板門及1台5噸的螺桿啟閉機。引水渠道全長3公里。於甘厝橋南約10米處,渠道採用挖明渠、建造石砌圓涵洞和開挖隧洞3種形式。其中明渠長593米,石砌圓涵洞長832米,隧洞穿越太城嶺北麓,長1445米,總工程土石方量12.5萬多立方米。國家投資38.7萬元,投工16.5萬工日。工程建成後,對於龍田、高山地區的灌溉起了重要作用。該項工程投資省,不占地,不移民,管理費用少,效益相當於一個中型水庫。

河流整治

2006年前,龍江的部分斷面水質為劣五類水,河邊雜草叢生,河水時常散發著臭味,水質達標率僅為27.8%,成為福建省12條主要水系中水質最差的內河。2006年,福清市啟動了以“治污、治洪、治亂”為主要內容的龍江綜合整治工程,投入資金約2億元,新建污水乾支管約40公里,徹底拆除了龍江中上游500多家畜禽養殖場,對400多家工業企業實施全天候監管,實現污水達標排放。到2009年,龍江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同時,經過河道清淤、拓寬及橋樑改造,龍江水患得到有效遏制。2009年,龍江再次綜合整治。沿江相繼建成了全市規模設施齊全的龍江公園、龍江生態文化園和沿江長達4.7公里的步行道。到2013年,龍江水質達標率已經達到了91.7%。龍江中下游整治工程於2013年啟動。工程集防洪、防潮、灌溉、交通、生態景觀為一體。範圍為宏路橋至出海口約23.7千米的河道,建設地點涉及石竹、宏路、音西、玉屏、龍山、龍江、海口等7個街鎮,包括新建兩岸堤防總長27公里,新建兩岸排澇閘共29座,新建攔河閘3座和河道疏浚清淤,工程投資達25億元。

古代橋樑

海口龍江橋,位於福清市海口鎮海口村西,橫跨龍江。建於宋政和三年至宣和六年,歷代均有修復。石構橋樑,跨于海口龍江上,東西走向,長476米,寬約4.6米,現存三十九墩,四十孔,舟型墩,墩長9.2米,高6米,寬3.6米。橋樑用9.5米,寬0.67-0.75米的條石鋪成,首尾互相扣合搭接。橋頭立一對八角七層樓閣式實心石塔,高5.05米,須彌座,葫蘆剎頂,塔壁每面浮雕佛像一尊。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海口龍江橋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公布為第七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口龍江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口龍江橋
利橋位於福建省福清縣瑞雲塔西,橫跨龍江。又名“瑞雲橋”,1987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利橋(俗稱龍首橋)。利橋原址在縣城南門外,橫跨龍江兩岸,建於宋天聖五年(1027年),元至治二年(1322年)重修。明萬曆初年,縣令許夢熊又主持修葺。因橋與南門相直,面對縣衙,為堪輿所忌。葉向高之子成學與縣父老諸生向縣令凌漢種建議,移橋於小孤山,即現橋址。又於橋頭建瑞雲塔,移橋、建塔始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冬,竣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秋,歷時九年,移橋亦由李邦達設計建造。橋長一百八十三點三米,寬五米,共十九門。石砌墩台,平梁橋,石樑寬三十二至七十厘米,厚三十三至四十米。石樑架在帽石上,帽石為雙層,每層兩端各懸出三十五米,每墩每層平排鋪砌石樑十三塊。橋墩寬二米,長五點二米,兩端設分水尖。不等跨徑,木樁潛伐基礎。移橋後,清康熙、雍正年間雖有修葺,但終因年代長久,西南端八門圮毀。1958年,在原石樑上架設木樑木橋面,並在原10號橋墩基礎上改造成八字形橋台,壓縮了八孔,成為現在的十孔橋。1980年又在原台上加建鋼筋混凝土台帽,原橋墩上設計懸挑式鋼筋混凝土墩帽,上部結構為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空心板,現全長九十點八米,橋面淨寬七米。
利橋(龍首橋)利橋(龍首橋)

流域概況

龍江主要流域在福清市境內,福清簡稱“融”,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是一座置縣歷史長達1300多年的千年古邑,也是一座得益於改革開放而興起的新興現代化港口工業城市,1990年撤縣建市,現轄17鎮7街475個村(社區),市域總面積2430平方公里,其中陸域1519平方公里,海域911平方公里。
福清系東南丘陵中閩浙丘陵的組成部分,平均高度海拔100米左右。地勢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海拔較高,分布著低山、丘陵,以縣境上的山嶺較為高峻。一般主峰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都在400米左右。從北面經西北逶迤到西面,成一個凹向東南的大弧形排列,包圍了中部龍江、漁溪流域一帶的小平原及沿海低地,這些山嶺向縣城方向逐漸降低,有的止於河畔,有的消失在10米左右的江濱小平原上。東南部的龍高半島,地勢徐緩,以低丘和沿海平原為主,東南端丘陵密結,一般高度在100米左右,最高也只有400米左右,低丘周圍的沿海平原,高度僅10米左右。這樣的地形,影響福清氣候的變化和河流的流向,也影響土壤的分布。
福清縣南近北回歸線,屬南亞熱帶氣候帶,季風氣候顯著。全年受西風帶及副熱帶環流互動影響,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夏半年盛行偏南風。因三面臨海,海洋性氣候尤為突出。夏長而無酷署,較內陸涼爽;冬短且少嚴寒,又暖於內陸。福清年雨量充沛,雨季、乾季分明,各季氣候均有明顯特徵。
是全國首批綜合改革試點縣市、全國村鎮建設試點縣市和全國首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之一。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435.5億元,工業總產值達909.2億元,財政總收入達51.2億元,“十一五”以來年均增速分別達12%、15.6%和20.2%,縣域經濟競爭力位居全國百強第20位,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縣市第二,先後榮膺全國投資環境百強縣市、全國教育“雙高普九”工作先進縣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國綠化百佳縣市、省級園林城市、衛生城市等稱號,榮登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榜和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
經濟方面,福清已經形成了自己獨具魅力的產業發展優勢:全市已基本形成電子、塑膠、食品、玻璃、醫藥五大支柱產業。形成以融僑、元洪、江陰三大工業區為龍頭,以福廈、大真、海城、新江四條公路沿線經濟繁榮帶為輔翼的產業發展格局。港口條件優越。福清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全市海岸線長達408公里,其中深水岸線117公里,可建5—30萬噸級深水泊位100多個,是福建省“兩集兩散”和福州市“南集北散”港口發展戰略中規劃建設的深水貨櫃樞紐港。
福清是全國著名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新移民有86萬人,遍布世界近120個國家和地區。福清對台優勢突出,最近處與台灣新竹僅距84海里,是福建省對台經貿交流的前沿陣地和重要視窗。
人文底蘊深厚。福清自古就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美譽,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的祖籍地,湧現出翁承贊、鄭俠、葉向高等一大批傑出歷史人物。域內人文自然景觀眾多,擁有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中華夢鄉”石竹山、全國最大的瑞岩山彌勒石佛造像、日本三大佛教流派之一黃檗宗的祖庭萬福寺、南少林寺遺址、靈石國家森林公園等諸多名勝古蹟。

地圖信息

地址:福州市福清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