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陂

天寶陂

天寶陂,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龍江街道觀音埔村。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756年),北宋大中祥符間(1008~1016年)重修,改稱“祥符陂”。元符元年(1098年)再度重修,熔銅汁固其基,又改稱“元符陂”。

天寶陂是唐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閩中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寶陂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清市宏路鎮觀音埔村
  • 始建時間:唐天寶年間(742~755年)
  • 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歷史,地圖信息,

結構

壩體以條石砌築,成台階式結構。現存長289米,其中150米為唐至明代所修舊壩,壩高3.5米。陂右岸建一座高2.3米、寬1.5米引水閘,水流量1.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積19000多畝。

歷史

宋祥符年間(1008~1016年),知縣郎簡重修,後為洪水所毀,熙寧五年(1072年),知縣崔宗臣鳴鼓興築,有不至者則罰之,圳長700餘丈,灌溉田千餘石,後又毀。宋元符二年(1099年),知縣莊柔正主持重修,以鐵計錮其基,廣10丈,灌溉音西鎮霞樓村至海口鎮梧嶼村的十洋之田。更名元符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按察司僉事陳灝又募眾重修。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知縣歐陽勁、王命卿先後主持修復。清鹹豐十年(1860年)秋,洪水暴發,天寶陂被衝決,直至鹹豐十五年始修復,曾改名“鹹豐壩”。
民國34年(1945年),竟有人在天寶陂水壩挖一缺口排水捕魚,致次年受洪水衝擊,缺口更大,當時政府撥款60億元(金圓券)重修天寶陂,但雷聲大,雨點小,實際只撥5億元,這些款目,亦多為那些豪紳權貴飽入私囊,而陂卻沒有修成。翌年春,十三洋水利協會籌集經費折谷200擔、黃金2兩,在決口處拋築塊石,長47米,使灌溉得以維持。
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人民政府即對天寶陂加固重修,國家貸款舊人民幣38.25億元(即新人民幣38.25萬元)。大壩外坡改為漿砌條石滾水壩,灌溉8000畝。1951年,成立天寶陂水利管理委員會,配備專管人員,加強工程的管理養護。
40多年來,幾經改建,現正常引水量為每秒1.5立方米。音西、宏路、海口3個鎮17村及東閣農場受益,灌溉面積1.36萬畝,並向八一鋼鐵廠等7個工業單位供水。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天寶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