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常州別名)

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有鱗角須爪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在封建王朝又是皇帝的象徵,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常州古時候又叫龍城,沾有龍氣,喻為人財興旺的吉祥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龍城
  • :動物界
  • :龍
  • 得名原因:出皇帝多
(因出皇帝多而得名)
關於龍城的由來,有多種說法。
(1)一說,與常州城垣形狀有關。常州城牆最早建於西晉太康年間(280—289)。
公元892年,唐時建“內子城”,城周長約2餘里。五代十國時,於921年築“外子城”,城周7里,高2.8丈,“方直雄固”,號“金斗城”,詩云“毗陵城方如金斗”。
936年又增築“羅城”,城周27里,高1丈,東從水門橋沿大運河向西,經德安橋廣化橋,延北至西新橋、青山橋、小東門橋復至水門橋。這樣常州市形成了重疊的三道城牆。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派大將湯和守常州。湯和守常州的第一件大事是於1369年修築新城。五代時築的羅城“大而難守”,湯和將東南西三面城牆縮小,置7個城門,城牆高2.5丈,城周長10餘里,所謂“新城”。這樣常州從晉太康年間築城起到明洪武二年的1080年間,先後修築過四道城牆,即內子城、外子城、羅城和新城。
常州民間曾流傳這樣的歌謠:“里羅城、外羅城,中間方形紫禁城,三套環河四套城”,而常州龍城的由來很可能與城垣有關。四道城牆中,羅城、新城都十分像龜形。羅城的頭部伸到朝京門外原石龍咀處,龜尾在今水門橋的通關門。
而1369年築的新城,更像一隻昂首爬行的烏龜。北面青山門處似龜的頭部,南面德安門處似龜的尾部,東北面的和政門(即小北門)、西面的朝京門(老西門)似龜的兩隻前爪,西南面的廣化門、東面的通關門(東吊橋西)似龜的兩隻後趾。青山門外一個半月形的瓮城,似為龜的食盆,青山門附近有兩口水井似龜的雙眼。好一個活脫脫的龜形城垣。古人稱龜為龍種,所以常州前人不直稱龜城而稱“龍城”。清光緒《武陽志余》載“吾郡古號龍城”。此為常州“地有龍形,故曰龍城”之說。
(2)二說,出自常州民間流傳的一則神話。傳說在很早以前,常州西北有一座九龍山,山上有一座古廟,一天晚上,廟裡的當家和尚弘智夢見山神對他說:“我是九龍山山神,是東海龍王的九太子,與八位兄長鎮守這一帶群山。
最近八位兄長前來侵占我的山頭,將是一場惡戰,請你率全廟眾僧,鳴金擊鼓,助我取勝。”過了兩天,正是五月初五,天空烏雲驟起,狂風大作,似龍形翻滾。弘智率眾僧擊鼓撞鐘,念佛誦經。約莫半個時辰,風停雲散,恢復往日的寧靜。
當晚,和尚又夢見山神對他說:“多虧你擊鼓相助,今已得勝,現在兩條為首的龍已逃往宜興山里,其他六條龍已去郡城,請你前往郡城安撫,希望他們安居樂業,為民造福,每年五月初五,可在雲溪相聚。”
郡城百姓得知六條天龍降臨常州的訊息後,就於每年端午節建造六色龍船,在白雲溪競渡。於是,自古以來常州便被稱為“六龍城”和“龍城”。
洪亮吉在《外家紀聞》中記載,每年端午節前後,白雲溪一帶有龍舟競渡,城內是五色龍,東門是大小青龍,西門是金龍和白龍,北門是烏龍,幡傘飄揚,鑼鼓喧天,六條色彩絢麗的龍舟,在溪流中穿梭蕩漾,爭相輝映。他的《雲溪競渡詞》中還有“自古蘭陵號六龍”之句。
明代鄒忠穎在《高山志序》里講:“六龍陰聚於毗陵。右以鐵瓮諸山,左以外城諸山,若東西門戶。”這是從地形上說常州是藏龍之地。
(3)還有一說,南北朝時期常州出了齊、梁兩代15個皇帝,古代龍是皇帝的象徵,傳說常州古有龍氣,因而出了這么多皇帝,所以又說常州為龍城。
(4)常州有座以恐龍為主題的公園,叫中華恐龍園,在常州新北區,十分受人歡迎
上面各種說法,是講常州龍城之名由何而來,但龍城之名又始於何時呢?  據史料記載,明隆慶六年(1572年),常州知府施觀民建“龍城書院”,書院取名龍城,可見,常州400多年前就有龍城之名。
清乾隆皇帝六次巡視江南,三次到常州天寧寺拈香禮佛,並御筆題寫了“龍城象教” 的匾額。皇帝是一國之君,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他能為常州之寺題寫“龍城象教”大匾,便足可表明連當時的皇帝都對常州稱作龍城給予了確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