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亢石條街

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桓傅故里”北首,有2條用石條鋪成的小街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亢石條街
  • 地理位置:安徽省懷遠龍亢鎮
  • 本質:2條用石條鋪成的小街道
  • 長度:加起來也不過200餘米
簡介,歷史記載,

簡介

南北方向的稱作廟巷街,東西方向的稱作前街。這2條街的石條街面寬僅有1米多,長度加起來也不過200餘米,它卻印證著龍亢石條街的歷史。

歷史記載

據《龍亢志》和龍亢鄉土教材《閒話龍亢》記載,民國年間的龍亢原有兩橫四縱6條街巷,總長約3100米,大部分用石條或石塊鋪成,民國15年(公元1926年)重修。重修後的石條街為石條縱向並排鋪砌而成,呈魚脊狀,兩側伴有下水用明溝。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龍亢集鎮經濟發展和建設的變化,石條街逐漸為混凝土街面所代替。如今,只有廟巷街(又名積善街)、前街尚保存部分石條街面。龍亢石條街是當年全縣鄉村集鎮最好石條街(河溜集鎮上也有一條石條街)。龍亢集鎮又是全縣鄉村集鎮唯一天天逢集的集鎮。龍亢石條街就承載著龍亢集鎮20世紀20一90年代數十年間幾度繁榮的工商業經濟。
伴隨著龍亢石條街的,有一段令幾代龍亢人一提起來就亢奮不已的故事。那裡上了年紀的當地人,至今還在述說著重修石條街的往事。據傳,20世紀20年代,龍亢有2個有影響的人物。一個叫王文藻(麗山),一個叫邵瑞西(錫琛)。當年,龍亢人謂前者為“劣紳”,後者為“青天”,很大程度上與重修石條街扯上關係。1926年,王文藻以龍亢距懷遠縣城較遠,繳納農田賦稅(俗稱“完銀子”)不便為由,向國民黨懷遠縣政府申請在龍亢單獨設立銀櫃,由他承包上繳款額。國民黨懷遠縣政府同意了王文藻的申請。王文藻在操作過程中,升課(加碼)徵收衛田(三等田)賦稅,從中漁利,中飽私囊。深受其害的龍亢農民怨聲載道。時任龍亢區第五國民國小校長的邵瑞西,得知實情後便挺身而出站在農民一邊,並撰寫訴狀,自費到省里代農民起訴王文藻。結果,邵瑞西勝訴,國民黨安徽省政府勒令王文藻如數退賠“升科之款”(多收的稅款,數額約2000銀元)。當時,這一事件被龍亢人稱作“衛田升課”、“衛田繳價”,在龍亢及周邊地區影響很大。龍亢地區各地代表齊聚龍亢街道商討處理退款事宜。有人提出,“升課之款”總數不少,但分解到農民一家一戶就是小數目了。組織專門人員負責處理退款之事,還要賠上不少公務經費。不如把這筆款交給“大校長”(當時龍亢人通稱邵瑞西“大校長”),為龍亢民眾辦一樁公益事業。這一建議受到各方代表的贊同。於是,邵瑞西便按照公眾願望,用這筆款整修龍亢街道。原先,龍亢街道也多為石板、石塊鋪成。但是,街道中心下面是陰溝(下水溝),上面為石板橫向鋪蓋,一到炎熱天氣便散發腥臭氣味,孳生蚊蠅,很不衛生。邵瑞西克服弊端,把街道重新設計為魚脊式,改街中心“陰溝”為街兩側“明溝”。 邵瑞西思想進步,在龍亢做過不少善事,對龍亢教育事業和中共地方組織在龍亢開展革命鬥爭發揮過積極作用,深受龍亢人敬佩。1932年,龍亢民眾集資為曾經擔任過國民黨懷遠十區(龍亢區)區長和懷遠縣財委主任的邵瑞西立“德政碑”,贈送“清官旗”、“萬民傘”,為其歌功頌德。1938年,邵瑞西客死湖南。靈柩運回後,龍亢各界舉行追悼會,送輓聯挽幛百餘幅,悼念其生前對家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