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樂·螢

齊天樂·螢》是宋末元初詞人王沂孫創作的一首詠物詞。詞的上片引用大量典故描寫螢的情態;下片寫宋亡之現實,深寄了詞人亡國遺民之恨。全詞借詠螢傾注了一腔對故國懷戀而產生的鬱悶心緒。全詞結構甚為嚴密,體物精工,托意較為深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齊天樂·螢》
  • 作品別名:《齊天樂·碧痕初化池塘草》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花外集
  • 文學體裁
  • 作者王沂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齊天樂·
碧痕初化池塘草,熒熒野光相趁。扇薄星流,盤明露滴,零落秋原飛磷。練裳暗近。記穿柳生涼,度荷分暝。誤我殘編,翠囊空嘆夢無準
樓陰時過數點,倚闌人未睡,曾賦幽恨。漢苑飄苔,秦陵墜葉,千古淒涼不盡。何人為省?但隔水餘暉,傍林殘影。已覺蕭疏,更堪秋夜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齊天樂:詞牌名,姜夔詞注“黃鐘宮”。雙調一百二字,上片十句五仄韻,下片十一句五仄韻。
⑵螢:即螢火蟲。
⑶“碧痕”句:碧痕,指螢。古人認為螢火蟲為腐草所化。《禮記·月令》:“夏季之月,腐草為螢”。
⑷熒熒:微光閃爍的樣子。野光:指螢夜間所發出的微綠色光。相趁:指螢相逐而飛。
⑸扇薄星流:化用杜牧秋夕》詩句:“輕羅小扇撲流螢。”。星流,形容螢飛如流星。
⑹盤明露滴:《漢武故事》載:“帝以銅作承露盤,上有仙人掌擎玉盤以承雲表之露。”此以承露盤中露珠滴滴閃爍喻螢。
⑺“零落”句:以秋原上飛動的磷火喻螢。磷,俗稱鬼火,實為動物骨骸中所含磷氧化時發出的淡綠色光芒。
⑻練裳暗近:即“暗近練裳”,指螢在暗中飛近讀書之人。練裳,素色羅衣,代指著衣之人。
⑼度荷:飛過荷塘。分暝:劃開夜色。
⑽“誤我”二句:反用“車胤囊螢”事,言自己雖好讀書,然國破家亡,終難成就功名。殘編,指讀書太用功而把書翻爛。編,書籍,文章。翠囊,因囊內盛有螢火蟲而成青綠色。
⑾倚闌人:詞人自謂。
⑿“漢苑”三句:以漢苑秦陵的荒廢感慨千古興亡更替。
⒀省(xǐng):懂得,理解,有反省之義。
⒁蕭疏:蕭條冷落。
⒂更堪:豈堪,哪堪。

白話譯文

螢火蟲剛從池塘里的草變化而來,便散發出微綠燈光相逐而飛。薄扇撲向螢火蟲,螢火蟲如流星般飛走了,如同承露盤中的露珠般閃爍,又如同秋天原野上的零落的磷火一般。螢火蟲暗暗靠近讀書之人。記起以前螢火蟲穿過柳枝,感受強烈似涼風襲來,飛過荷塘劃破了荷塘暮色。這般美景使我耽誤了讀書大業,對著翠囊空嘆即使沒有耽誤,功成名就之夢亦無憑準。
幾隻螢火蟲飛過樓陰,倚靠在闌幹上的人還沒有去睡,想起曾經的幽恨。漢代的宮苑長滿苔蘚,秦朝的帝陵滿地落葉,千年的淒涼不盡。何人能夠理解?還好有隔著水的,穿梭林間的螢火蟲陪伴。已經感覺淒涼蕭瑟,哪堪這秋天的夜晚還很長。

創作背景

詹安泰考證,詞中“漢苑飄苔”三句是指元世祖命人建佛塔於宋故宮之事,此事發生於至元十四年(1277年),則此詞應作於這年之後。“熒熒野光相趁”一句應是指宋故宮荒涼不堪,結合“零落秋原飛磷”一句,此詞應為王沂孫借詠螢以抒亡國之“幽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首詠螢名作,以其賦物工致妥帖且深寄亡國之恨,頗為諸家箋評者稱美。
詞的上片,以“螢”起筆,寫螢的初生情境與情狀,暗蘊詞人對身世的慨嘆。古入以為螢為腐草所化,“初化池塘草”,既據此說,又不拘泥於舊意,換“腐草”為“池塘草”,狀寫螢之初生環境,使人頓生池塘生春草之感。“碧痕”似一彎春草,又似初生綠螢,既狀初生之草,又寫初化之螢,螢草兩碧,意象新穎秀美。且“碧痕”二字,冠於篇首,突出其強烈的視角色相之美,輔之以池塘春草溫馨情境的渲染,延用“化”字的神態之妙,復加“初”字,遂將腐草所化的凡俗之螢描畫得鮮活動人。次句“熒熒野光相趁”,描摹初化後的成螢飄忽原野螢光閃爍的情態。潘岳《螢火賦》云:“熠熠熒熒,若丹英之照葩。”“熒熒”二字,詞人借其意義,言螢光之美;且此處更著以“野光相趁”,以“野”寫光,視界擴大,並為“相趁”作鋪墊。“相趁”二字,以人寫物,言螢飛行原野,相互追逐,嬉戲無憂,細節選取真切,筆意明快傳神,將小小生靈出落得活潑嬌媚,可近可親。此起首兩句,既擒住題旨,又以光色點染意象,時空烘托情境,二者相融相生,頗切合螢之物象特徵,又深蘊詞人對螢之憐惜情感。同時,其詞情筆意,又為後文寫人事悲慨作張本。
接下來數句,場景多而轉換快,詞意逐層加深,皆承“野光相趁”而來,前三句,就螢的飛行,展開想像,切入人的時空。“扇薄星流”,化用杜牧“輕羅小扇撲流螢”(《秋夕》)句意,言螢光隨宮女的輕羅小扇如星光般流動翻飛。“盤明露滴”,借用漢武帝鑄銅托盤承露的典故,以盤中滴滴露光喻螢光閃爍。駱賓王螢火賦》中有“知戰場之飛磷”之句,王充論衡》又有“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為磷”之語,“秋原飛磷”即囊括其意,寫飛螢如同磷光鬼火般幽幻明滅。經此三層刻畫,流螢之形象更為豐富多彩。且此三句當中,隨螢之飛行時空忽而天街,忽而宮苑,又忽而戰場,其中人物亦隨之忽而宮女撲螢嬉戲,忽而漢武帝老邁氣露,忽而兵士戰死沙場,不僅詞境由月涼秋爽變為陰霾森森,意象也由輕柔優美轉為悽苦慘烈。凡此種種,又以“零落”二字點染,字裡行間,隱隱流淌著盛衰興亡的深沉悲慨,從而也直接引發了下文詞人自傷身世的感嘆。
“練裳暗近”一句化用杜甫《見螢光》詩“巫山秋夜螢光飛,疏簾巧人坐入衣”及《螢火》詩“時能點客衣”之意,寫螢暗自飛近讀書之人。緊接著“記穿柳生涼,度荷分暝”二句,追憶飛螢暗夜飛行的具體情形。此二句描繪,對仗工穩,錯綜有致,筆含情韻,且於句前以“記”字領起,既追上文螢飛,又收束想像,直接切入詞人自身,諸多美景,已成記憶,記得深刻只能徒增眼前之悵惘。“誤我”二句是詞人對自身現實境遇的無限哀嘆。《晉書》載車胤好學,囊螢夜讀,後成就功名。詞人一改俗套,反用其事說明自己縱使如車胤苦讀詩書,志高博學,而功業成就之夢亦無憑準,難以實現,只落得個自誤而已。
下片筆歸寫宋亡之現實,深寄了詞人亡國遺民之恨。“樓陰”三句敘寫詞人見螢生恨,人螢並寫,情隨境轉。接下來“漢苑飄苔”三句深蘊著無限淒楚的“幽恨”。劉禹錫秋螢引》詩云:“漢陵秦苑遙蒼蒼,陳根腐葉秋螢光。夜空寂寥金氣淨,千門九陌飛悠揚。”言說當年漢陵秦苑,已變為蒼涼廢墟,冷寂之夜,惟有幾點螢光飛來盪去,令人頓生千古興衰之嘆。此詞三句顯然本於此詩,但又不盡同於其詩,它不是一般感嘆興衰無常的泛泛詠史,也不是尋常窮達際遇的習慣嘆婉。詞人面對的是更為慘痛的歷史巨變,他親眼目睹了異族入侵,血洗中原,臨安陷落,崖山敗亡,詞中這“漢苑秦陵”,加之以飄苔墜葉、點點螢光與漫漫長夜,正是宋亡之景的真切寫照。其間深蘊的家國讎民族恨,也正是其“幽恨”所在。國破家亡,讓詞人不由得發出“千古淒涼不盡”的無限悲慨。
行文至此,似乎已然明了“幽恨”者為何,也自然為詞人心靈痛楚而深切感動。但這尚不是詞人“幽恨”的全部內涵,隨著詞人“何人為省”的一聲突發詰問,“但隔水餘輝,傍林殘影”,使其“幽恨”再翻一層波瀾。“何人為省”,一是因其遺民之獨特痛楚,至厚至深,難以為人理解;再則因勢利人生,倉皇亂世,無人關心詞人之“幽恨”。對詞人而言,所幸者竟有這小小螢火“隔水”,“傍林”時時伴隨,並以其“餘暉”、“殘影”,燭照我心,於史於人作一見證;所不幸者亦只有此小小螢火為詞人知己。這聲聲詰問,重重“幽恨”,大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無限感慨,“已覺蕭疏,更堪秋夜永”二句,以秋螢備感蕭疏不堪、秋夜漫長寒冷難以忍受煎熬,暗寓詞人之艱難處境。國滅家亡,秋夜漫漫,不見光明,前路茫茫,亂夢無準。結拍二句,上句總束前文“淒涼”景象,下句極寫眼前悲愴心境,翻轉作結,推進一層。其詞筆命意,衰颯沉鬱,細細味之,催人淚下。
王沂孫此詞,詠螢而不滯於螢,擬人寫螢,借螢托意,將螢之聲情意志同詞人今昔殊變的生活情境緊密結合。又兼詞人大量化用典事,如同水中著鹽,典化人篇,情詞並茂,自然渾厚。基於此,詞人寓時事家國幽恨與身世哀感於其中,使物、我,家國三者融為一體,螢、景、情諸層渾化無跡。無怪乎戈載《七家詞選》評王沂孫之詞有語云:“運意高遠,吐韻妍和。”以此觀之,可謂知人知言。

名家點評

  1. 清代詞論家譚獻《譚評詞辯》:“誤我”二句亦寓言。“樓陰”句拓成遠勢,過變中又一法。“漢苑”三句,可謂盤拿倔強矣。結筆繞樑之音。
  2. 清代詞論家《詞則》:感慨蒼茫,深入無淺語。
  3. 近代詞論家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闋句句切本題,工致妥帖,詠物之本色。下闋以“幽恨”二字領起下文。“漢苑”、“秦陵”以下,今愁古怨,並赴毫端,如秋聲自西南來,金鐵皆鳴。“餘暉”、“殘影”句草間之爝火,即劫後之遺民,為之一嘆。
  4. 中國作家協會武漢分會理事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此詞寫物既上,切情亦好。以螢比己,在不即不離之間。
  5. 中國作家協會武漢分會理事劉永濟《微睇室說詞》:詞本詠螢,今乃以螢作我之陪襯,化主為客,亦一作法也。
  6.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筱芸《碧山詞研究》:它們(指《齊天樂·螢》和《齊天樂·蟋蟀》)所共有的悽苦情采和橫空流走、盤曲往復之勢,使這種意緒氛圍超脫一己情思意緒的實指性,具有言近指遠的興發功能和藝術張力。
  7. 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全篇詠螢卻不著“螢”字。
  8. 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艾治平《婉約詞派的流變》:上闋句句景,句句螢,雖“字字刻畫”,卻也“字字天然”。至下闋,變主(螢)為客,非復賦物,直是抒懷,寫來卻又“胸次恬淡,無劍拔弩張習氣”,清韻絕妙。
  9. 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員謝桃坊《宋詞概論》:王沂孫在《齊天樂·螢》里,描述秋夜陰森的野外熠熠飛動的螢火之後,聯想到“漢苑飄苔,秦陵墜葉,千古淒涼不盡。何人為省?”他試圖探索歷史興亡的原因以解釋漢民族所遭受的現實災難。

作者簡介

王沂孫,宋末元初詞人。字聖與,號碧山、中仙、玉笥山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入元,曾任慶元路(今浙江鄞縣學正。與周密張炎等人同結詞社,相與唱和。其詞多詠物之作,間寓身世之感,講究章法、層次,詞致深婉,盛傳於世,然有意旨隱澀之病。有詞集《碧山樂府》,一稱《花外集》,收詞60餘首。
王沂孫王沂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