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青銅器

齊國青銅器

東周齊國青銅器主要包括食器;酒器犧尊;水器;樂器,量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齊國青銅器
  • 出土地點:河南洛陽、山東臨朐、河北易縣
  • 館藏地點:臨淄齊國歷史博物館 
  • 所屬年代:東周
齊國青銅器(Qiguo qingtongqi),設計工藝,種類與特徵,紋飾與特徵,銘文特徵,流傳歷史,

齊國青銅器(Qiguo qingtongqi)

齊國青銅器

設計工藝

東周齊國青銅器的形制沒有明顯的國別性。
鼎在春秋時期齊國銅鼎多為扁圓腹,具有三支較高的蹄足,帶平蓋,呈豎折狀的二腹耳高於蓋面。有的鼎作長方立耳,形似南方的越式鼎。有的鼎足雖作蹄狀,但粗拙短矮,很有很有特點。簋在齊國的時候風格獨特,兩耳作蛟龍狀,蓋頂有蓮瓣裝飾,通體飾波曲紋。這種龍耳簋均做工精湛,是典型的春秋時期的齊國器。戰國早期具有上述特徵的簋依然存在,但龍耳相對粗簡。敦是用來盛稻、粱等。敦的形狀是蓋與器相合成球體,俗稱“西瓜敦”。敦一般兩側有環耳,器與蓋各有三環足或紐。有的圓形平底敦的蓋上有四環紐。

種類與特徵

形制上沒有明顯獨有特徵,較有特徵的器種介紹如下:
鼎:春秋時期齊國銅鼎多為扁圓腹,具有三支較高的蹄足,帶平蓋,呈豎折狀的二腹耳高於蓋面。有的鼎作長方立耳,形似南方的越式鼎。有的鼎足雖作蹄狀,但粗拙短矮,很有特色。

簋:齊國銅簋風格獨特,兩耳作蛟龍狀,蓋頂有蓮瓣裝飾,通體飾波曲紋。這種龍耳簋均做工精湛,是典型的春秋時期的齊國器。戰國早期具有上述特徵的簋依然存在,但龍耳相對粗簡。
敦:用來盛黍、稷、稻、粱等。敦的形狀是蓋與器相合成球體,俗稱“西瓜敦”。敦一般兩側有環耳,器與蓋各有三環足或鈕。有的圓形平底敦的蓋上有四環鈕。
鋣:器型近長方形式方形,而四角略圓,平底,兩側多有二環耳,蓋頂略鼓上鑄四環鈕。此種鉻為齊國所獨有。
齊國青銅器

紋飾與特徵

東周齊國銅器的紋飾主要有:雲雷紋、弦紋、波曲紋、竊曲紋、勾連雷紋、蟠螭紋、粟粒紋等,常在寬弦紋帶上再飾以方格紋是其特色,立體浮雕和半浮雕則多以龍和鳥為主題。

銘文特徵

齊國青銅器銘文主要表現為兩種特徵,一是未加工的手寫體,其字形較方,筆畫舒張,風格豪放;二是經過加工的藝術字,表現為字形瘦長而工整,筆畫流暢,豎筆長垂而迂曲蜿蜒。戰國中期以後,齊國金文較之春秋時期已有很大變化,字型呈長方形,排列規整,筆畫簡約,已具有了地方色彩。

流傳歷史

包括姜齊田齊兩個階段的器物。姜齊青銅器的時代多屬中國春秋中、晚期之交,可由銘文考得年代的主要有:①1957年河南洛陽中州大渠出土的齊侯,系齊靈公媵女之器,時在公元前 558年;②舊著錄載北宋宣和五年(1123)齊故城出土古器數十件,其中包括著名的叔夷和鐘,銘文記齊靈公時事,鑄於齊莊公在位時(公元前553~前548),傳世的洹子孟姜壺,飾簡單的波曲紋,也是齊莊公時器;③1963年山東臨朐縣楊善出土鼎、敦、壺、丹、編鐘等近20件青銅器,其中壺的器主據考證即齊景公時的公孫,卒於公元前 539年,鼎有平蓋形式;另外1956年齊故城南堯王村出土鼎、豆、壺等器10多件,鼎與臨朐楊善的平蓋鼎形制接近,上有“國子”之銘,“國子”當為齊國始封君太公之後、世代活躍於齊國政治舞台的國氏家族;1893年河北易縣出土鼎、敦、盤、各 1件,系齊侯嫁女到燕國所作,鼎也是平蓋附耳,敦的形式同於洛陽中州路二期,花紋可推定為春秋中期偏晚,比臨朐楊善所出器物略早。
姜齊的器屬春秋晚期,有相當一部分仍採用或保留一部分舊時代的特點,與一般的東周器不同。田齊青銅器舊著錄禮器有齊桓公午的 2件敦、1件簋,齊威王的1件敦。此外,陳喜壺也是田齊早期器之一。1857年山東膠縣靈山衛出土子禾子釜、陳屯釜和左關 3件量器,根據器上銘文可知系左關徵稅所用,並以國家的廩的量器為標準作過校量。兩釜的形制是壺腹雙耳,與常見的東周量器不同。這幾件量器的年代據考證在齊宣王時期,最早不會超過威王晚年,是戰國中期偏晚的器物。東周齊器有其自身的特點,但目前尚未建立其演化的完整序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