簠(古代器具)

簠(古代器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簠是中國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於西周早期,主要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簠
  • 拼音:fǔ
  • 使用場合祭祀宴饗
  • 盛行時期西周末春秋初
讀音,簡介,研究,詞義擴展,解釋,成語,

讀音

簠 fǔ

簡介

簠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文獻中又稱“胡”或“瑚”。此器呈長方形,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矩形短足。上有蓋,蓋與器形狀相同,上下對稱,合成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於西周早期,主要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早在4000年之前,中國的冶銅技術就已相當精良。殷、周時期是青銅器的極盛時代。此時期的兵器、日用品及裝飾品之類,無不以青銅為主。
青銅簠(fǔ)產生於西周時期,結束於戰國,並在春秋時期得到空前發展,一度與等重要禮器放在一起的銅器組合之一。其用途與簋相仿,屬食器。因在祭祀時用於盛稻粱,故稱“祭祀盛粱器具”。
洛陽廣發青銅器複製的簠洛陽廣發青銅器複製的簠

研究

青銅簠是先秦時期主要的青銅禮器之一,青銅禮器組合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西周早期開始出現,進入春秋之際而大盛,戰國之際開始衰落,到了秦漢時期完全絕跡。是青銅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青銅簠的研究還比較薄弱,至今尚未有專門的論著。研究以青銅簠為研究對象,不僅拓寬了青銅文化研究的領域,而且對於探討兩周時期的歷史、禮制以及社會生活均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立足考古發掘資料,兼收歷代著錄所見傳世銅簠,運用統計學、考古類型學和文化因素分析法等主要方法對青銅簠的定名、類型學、分期斷代、器物組合、地域特徵以及銅簠的起源和衰亡分別進行了探討。

詞義擴展

解釋

簋與簠。都是盛黍稷的祭器,經常在一起連用。
①《禮記·樂記》:“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亦借指酒食、筵席
②《晏子春秋·雜上十二》:“景公飲酒,夜移於晏子之家……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願與夫子樂之。’晏子對曰:‘夫布薦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
③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田)穰苴對曰:‘夫禦寇敵,誅悖亂,臣請謀之。若夫布薦席,陳簠簋,君左右不乏,奈何及於介冑之士耶?’”
洛陽廣發青銅器複製的青銅簋洛陽廣發青銅器複製的青銅簋

成語

【成語】簠簋不飾
〖解釋〗對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種婉轉的說法。不飾,不整飭。
〖出處〗《漢書·賈誼傳》:“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亦作“ 簠簋不脩 ”、“簠簋不飭”。
〖示例〗①·顏真卿《贈司空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李公神道碑》:“公下車,召人吏告之曰:‘官吏有簠簋不脩者……未至前一無所問,而今而後,義不相容。’”
②《續資治通鑑·元成宗大德三年》:“樞密臣受人玉帶,徵贓不敘,御史言法太輕, 博果密曰:‘禮,大臣貪墨,惟曰簠簋不飭。若加笞辱,非刑不上大夫之意也。’”
【成語】簠簋不飭
〖解釋〗簠、簋:都是古代食器,也用作放祭品;不飭:不整飭。借指貪污。舊時彈劾貪吏常用此語。
〖出處〗《漢書·賈誼傳》:“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飭’。”
〖示例〗至夫~,下官不職者,吾居是邑則不敢非。 ◎明·趙弼《繁邑古祠對》
【成語】簠簋之風
〖解釋〗指官吏貪財受賄的風氣。
〖出處〗·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六:“ 萊陽趙侖閬仙,康熙二十一年督學江南,力矯時風,清廉自矢。過江擊楫曰:‘某若一毫自私,不能生渡江北矣。’於是乾謁不行,孤寒吐氣,簠簋之風為之一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