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漢語辭彙)

鼎湖(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鼎湖,地名。即位於今河南靈寶。《史記·封禪書》云:“公孫卿曰:‘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這就是說,軒轅黃帝仙逝升天於鼎湖。

古代傳說黃帝在鼎湖乘龍升天,位於小秦嶺之北、荊山腳下,現河南靈寶陽平鎮所在地。據考遠古時期,這裡是一處湖泊,因黃帝在此汲水鑄鼎而名曰鼎湖。《括地誌》載:湖水原出虢州湖城縣南三十五里夸父山,此流入河既鼎湖也。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弘農郡及閿鄉郡,置虢州,治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市),領弘農閿鄉湖城縣3縣。《閿鄉縣誌》載:鑄鼎原,縣東南十里,史記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之陽,鼎成,有龍垂鬍髯下迎,帝騎龍升仙,群臣後宮從者七斗‘餘人,小臣不得上,系持龍髯,髯拔、墜弓,抱弓而號。河南靈寶現存一通《黃帝荊山鑄鼎碑銘》的篆書碑,是唐貞元十一年(759年)由袁滋書寫的篆書,此碑為現今國內發現的專為記述軒轅黃帝事跡的最早碑銘,它較陝西省黃陵縣橋山黃帝陵前的石刻碑銘早700多年,是目前國內研究炎黃二帝歷史的重要史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鼎湖
  • 英文字:dinghu
  • 別稱:河南靈寶陽平鎮
  • 所屬國家:中國
史籍記載,今址考證,內涵套用,引喻,延伸意,

史籍記載

靈寶軒轅黃帝鑄鼎碑記靈寶軒轅黃帝鑄鼎碑記
史記 封禪書》書中提及“鼎湖”共有兩處。其一: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醫無所不致,不愈。其二: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珣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於是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鵕耳。”乃拜卿為郎,東使候神於太室。第一處所說之“鼎湖”為漢武帝上林苑內所設離宮——鼎湖延壽宮又稱鼎湖宮。“文成”為 文成將軍 李少翁。第二處所說之“鼎湖”為黃帝在鼎湖乘龍升天。
後漢書·卷一○九·志第一九》:“盧氏有熊耳山,伊水、清水出。湖故屬京兆。”《前·志》有鼎湖。
唐初魏王李泰括地誌》載:“湖水原出虢州縣城湖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
水經注》:“湖水又北逕湖縣東,而北流入於河。《魏土地記》曰:宏農湖縣,有軒轅黃帝登仙處。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有龍垂胡於鼎。黃帝登龍,從登者七十人,遂升於天,故名其地為鼎湖。荊山在馮翊,首山在蒲坂,與湖縣相連。《晉書地道記》、《太康記》並言胡縣也。漢武帝改作湖。俗云:黃帝自此乘龍上天也。《地理志》曰:京兆湖縣,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
水經註疏·卷四》:“守敬按:酈氏因《魏土地記》黃帝登仙之說,詳述黃帝事,言荊山、首山本近湖縣,而以黃帝乘龍為俗說,並證以《漢志》不言升龍,蓋隱謂鼎湖在此,但不信乘龍妄談耳。故魏王泰、樂永言等並雲,鼎湖在湖縣,近儒多從之。乃朱珔據《羽獵賦》晉灼《注》及《索隱》引《黃圖》,鼎湖宮在藍田,辨湖縣與鼎湖無涉。余謂漢之鼎湖宮,自在藍田。黃帝之鼎湖,《史》、《漢》明雲在荊山下,則非藍田也,不可混而為一。考《西京賦》薛《注》已雲,鼎湖在華陰東,華陰之東即湖縣也,則湖縣鼎湖之說古矣。”
《地理志》曰:京兆湖縣,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黃帝 升龍也。”熊會貞案:“今此水(盤澗水)曰盤豆河,出閿鄉縣西南秦山,即夸父山也”,楊守敬按:“酈氏因《魏土地記》黃帝登仙之說,詳述黃帝事。言荊山、首山本近湖縣,而以黃帝乘龍為俗說,並證以《漢志》不言升龍,蓋隱謂鼎湖在此”,“考《西京賦》薛《注》已雲鼎湖在華陰東,華陰之東即湖縣也,則湖縣鼎湖之說古矣”。

今址考證

靈寶說
鼎湖位於小秦嶺之北、荊山腳下,現(河南靈寶)陽平鎮所在地。據考遠古時期,這裡是一處湖泊,因黃帝在此汲水鑄鼎而名曰鼎湖。《括地誌》載:“湖水原出虢州縣城湖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閿鄉縣誌》載:鑄鼎原,縣東南十里,史記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之陽,鼎成,有龍垂鬍髯下迎,帝騎龍升仙,群臣後宮從者七斗‘餘人,小臣不得上,系持龍髯,髯拔、墜弓,抱弓而號。
唐代李白詩曰:“鼎湖流水清且閒”,明代彭綱則寫下了“鼎湖煙樹接孤城”。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女媧補天”和“夸父逐日”等典故皆誕生於此。現在靈寶當地沿用的村名如大湖、靈湖、水泉城、南灘、涌指法訓練埠均便是佐證。
河南靈寶現存一通《黃帝荊山鑄鼎碑銘》的篆書碑,是唐貞元十一年(759年)由袁滋書寫的篆書,此碑為現今國內發現的專為記述軒轅黃帝事跡的最早碑銘,它較陝西省黃陵縣橋山黃帝陵前的石刻碑銘早700多年,是目前國內研究炎黃二帝歷史的重要史料。

內涵套用

引喻

以後也用鼎成龍去龍去鼎湖指代帝王去世。 唐 顧況相和歌辭·短歌行》:“軒轅皇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 明 夏完淳北風行》:“鼎湖不見飛蒼龍,阿閣何時棲赤鳳。”
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烏號
《史記·孝武本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現河南靈寶荊山下有黃帝陵鼎湖灣黃帝鑄鼎塬等景區。

延伸意

借指帝王
陳書·沉炯傳》:“臣聞喬山雖掩,鼎湖之靈可祠。” 清 吳偉業圓圓曲》:“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指帝王崩逝
周書·靜帝紀》:“先皇晏駕,萬國深鼎湖之痛,四海窮遏密之悲。”明 杜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鼎湖髯飛,征書羽下,乃起先生(袁可立)田間。”
宮名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則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
文選·揚雄》:“武帝廣開上林,南至宜春鼎湖。”
漢書·揚雄傳》作“鼎胡”。
三輔黃圖·甘泉宮》:“鼎湖宮,在湖城縣界,……漢武帝於此建宮。”
閿鄉縣志》則說漢武帝曾在此地建有“鼎湖宮”。
漢代長安詞典》說,鼎湖宮,西漢離宮。漢武帝時營造,位於上林苑東南邊界……天上有龍降臨,迎黃帝升仙。黃帝的隨從小臣攀龍髯而上者有72人。漢武帝即因黃帝故事命名該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