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嶺(橋山(陝西省西部山脈))

子午嶺(陝西省西部山脈)

橋山(陝西省西部山脈)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子午嶺,唐代以前“橋山”(橋山山脈),地跨陝西、甘肅兩省,處於黃土高原的腹地。因與本初子午線方向一致,故稱子午嶺。它介於涇河洛河兩大水系之間,主要分布於甘肅慶陽市與陝西省延安市邊界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部、銅川市北部地區。東北接白于山地、嶗山,南隔關中平原與秦嶺相望。北至定邊縣馬鞍山,南到淳化縣嵯峨山。

傳說,古代軒轅黃帝氏族部落就起源於橋山山脈和北洛河上游,後逐漸發展強大,占據關中和中原。秦代在山脈嶺脊築有直道,南起雲陽,北達九原,沿途設有數百座烽隧、墩台和關口,主要關寨自北至南有五亭寨、興隆關、艾蒿店、雕令關、金鎖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子午嶺
  • 別稱:橋山山脈
  • 地理位置:甘肅慶陽、陝西延安銅川之間
  • 走向:南北
  • 長度:南北長約413公里
  • 寬度:東西寬60至80公里
  • 起點:北至定邊縣馬鞍山
  • 終點:南到淳化縣嵯峨山
  • 主峰:子午嶺 1687米
  • 最高峰石門山為1885米
位置境域,主要山峰,甘肅省境內,陝西境內主脈,南段西支,南段東支,自然環境,地質地貌,氣候,水文,植被,自然資源,動植物資源,林木資源,煤炭資源,油氣資源,社會經濟,生態保護,文物遺址,旅遊開發,煤炭生產,油氣開採,關隘邊塞,交通孔道,歷史事件,

位置境域

子午嶺綿延400多公里,位於北緯107°30′~109°40′E、東經33°50′~36°50′。涵蓋甘肅的華池、合水、正寧、寧縣以及陝西的富縣、黃陵、宜君、銅川、印台、耀縣和旬邑共11個縣區,總土地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其中甘肅境內1.1萬平方公里,陝西境內1.2萬平方公里。
子午嶺
子午嶺的範圍歷史上有一個變化過程。唐代前,現代地理的上子午嶺山系,前身是“橋山”。包括橫嶺、斜梁、老爺嶺、青龍山、子午嶺(狹義)等各支脈的整個山系稱“橋山山脈”或“橋山”,後因地段不同出現分段名稱。而最初的子午嶺,即狹義的子午嶺,是指現代地理上的斜梁,從合水縣五亭子至正寧縣劉家店,山勢呈南北走向。古人稱北為“子”,南為“午”,故稱這段山嶺為子午嶺。後擴大為整個橋山山脈名稱。所以有資料稱子午嶺是橋山山脈的支脈或一段也是正確的,指的狹義的子午嶺。
子午嶺,海拔1600至1907米,南北長約413公里(區內207公里),東西寬60至80公里,縱貫環縣、華池、合水、寧縣、正寧5縣和陝西省定邊、吳旗、志丹、富縣、黃陵、旬邑、宜君、耀縣、淳化9縣。北至定邊縣馬鞍山,南到淳化縣嵯峨山。
子午嶺位於本區西部,為陝甘兩省的界山。山體沿北北西——南南東向延伸,構成洛河和涇河的分水嶺。子午嶺的大部分被不同厚度的黃土所覆蓋,其南部一些較高的山樑基岩裸露,是高出黃土高原的基岩山地之一。子午嶺過去被稱做橋山山脈,北接嶗山西段,向南延伸至焦坪附近分為兩支。一支伸向東南,為宜君梁;另一支伸向西南,其南端便是子午嶺的最高點旬邑石門山(海拔1885米)。
子午嶺土石山地亞區除南部有基岩裸露的山樑外,大部分為薄厚不等的黃土披覆的低山丘陵,高出洛川塬300~500米。除主分水嶺作西北——東南延展外,次一級分水脊多為東西分布,嶺谷交織,波狀起伏,愈近洛川塬區地勢愈低,黃土覆蓋愈厚。侵蝕緩慢,河床穩定,溪流不斷,有河灘地和低階地分布。
石質低山丘陵
以子午嶺為主的石質低山丘陵相對起伏,一般為數十米,最大一、二百米,是古剝蝕面的殘餘部分,第四紀以來間歇性上升較顯著,不利於黃土堆積,因而形成黃土高原中的孤島狀石質低山丘陵。這一地貌區缺乏連續的黃土披覆,僅在平緩的山坡和谷地有黃土分布,且多系次生黃土,厚度不大,由於梢森茂密,現代侵蝕比較輕微。
子午嶺,又名橫嶺橋山,地跨陝西、甘肅兩省,處於黃土高原的腹地。因與方向一致,故稱子午嶺。子午嶺林區是黃土高原目前保存較好的一塊天然植被區,是黃土高原中部地帶重要的生態公益林

主要山峰

子午嶺位於著名的董志原和洛川原之間的抬升山地,東北部與白于山嶗山相望,南部與渭北高原相連,其北部從甘肅華池以北北西一南南東方向延展至黃陵境內的蛐蜒嶺以南分成近乎東西兩支,伸入洛河和徑河源地,並構成涇、洛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南端西支伸至陝西旬邑縣境內以石門山為最高點,海拔為1885米,東支伸至宜君銅川、耀縣,構成宜君梁。子午嶺主峰海拔1687米,位於沮水河左測源頭,其它如甘泉、志丹和富縣交界處的墩梁(海拔1625米)、沮水河上游的五里墩(海拔1625米)、宜君哭泉廟山(海拔1734米)等均是子午嶺的主要山嶺。

甘肅省境內

子午嶺西側,甘肅慶陽地區內按地形地段可分為鐵邊山、老爺嶺、青龍山、斜粱4段,向東西幅射支脈數十個。山區總面積5734平方公里,其中有林面積4:97平方公里,非林地764平方公里。
鐵邊山
鐵邊山是子午嶺主脈北部箭桿嶺、鑽天嶺之南一段山脈。呈南北走向,進入環縣、華池境內後改為西北朝東南走向,直達華池縣紫坊畔鄉。在區內長達58公里,支脈涉及環縣耿灣、四合原、樊家川、珠原和華池縣橋川、白馬、元城、懷安、廟巷、橋河等10個鄉,山地面積約760平方公里,年降雨量450毫米左右。此段山脈因林草破壞嚴重,為乾旱區域之一。
主要支脈有:
子午嶺北端環縣興隆山(東老爺山)子午嶺北端環縣興隆山(東老爺山)
興隆山,俗稱東老爺山,位於環縣四合原鄉,海拔1774:米。東北——西南走向,上有興隆山道教古建築群。1935年10月15日,紅一方面軍一部自河連灣分路東進至興隆山,中劍英、鄧發、張經武等領導同志曾在神龕下過夜,司令部及電台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就設於祖師殿內。興隆山是紅軍長征在甘肅境風的最後一處宿營地。1999年,甘肅省林業廳批准興隆山為國家森林公園。
支脈黑家大山,海拔1673米。
橫嶺,位於華池、環縣交界區,北部海拔1700米,南部1500米。是白馬川和安山川分水嶺,呈南北走向,直達慶陽縣境內。
青沙嶺,位於橋川鄉北,上有鐵角城和秦長城。
營盤嶺,位於鐵角城東、秦長城南牆根,宋代為范仲淹屯兵紮營之地。
子午嶺北段打扮梁子午嶺北段打扮梁
打扮梁,本名大坂,位於華池縣橋河鄉東北,是鐵邊山東段南北分水梁,東有雙墩兒山,東南有黑老虎嶺。秦直道在此設驛站。相傳漢代昭君王嬙出塞遠嫁匈奴單于呼韓邪時停車小駐、梳洗打扮。
黃帝山,在華池縣柔遠河川掌,即廟巷鄉南山。古時山上有軒轅黃帝廟,山下溝渠稱廟巷。
老爺嶺
老爺嶺位於華池縣境內,呈南北走向,海拔1672米。是子午嶺主脈中段主要山脈,也是葫蘆河與柔遠河的分水嶺。北起雙墩兒山西脈,南至合水縣大岔,全長53公里。年降雨量500至550毫米。支脈涉及華池縣紫坊畔、橋河、柔遠、山莊、南梁、定漢、城壕、林鎮和合水太自等9個鄉鎮,山區面積約1106平方公里。
主要支脈有:
大分水梁,位於陝西志丹縣同華池縣邊界,海拔1625米。是陝甘兩省又一分水嶺,又是北洛河與葫蘆河分水嶺。山勢呈西北——東南走向,東南部深入陝西境內,山嶺南側涉及華池縣南梁、林鎮及合水縣太白鄉域。
二將山,位於老爺嶺東側山莊鄉境內,峰巒高築,林木茂盛。山下有宋代邊關守將韓琦、范仲淹修築的二將城。
太陽坡嶺,位於城壕川掌,山下修有太陽坡水庫。
青龍山
青龍山,位於合水縣境內,呈西北——東南走向,是子午嶺中段主脈之一,西北起華池、合水交界之木瓜嶺,東南至合水與寧縣交界的五亭子,全長50公里,北部海拔1633米,南部1658米。山脈中段最低處有子午嶺隧道穿洞而過。年降雨量580至600毫米。這一段山脈,森林茂盛,雨量充足,是子午嶺中段主林區。支脈涉及合水縣太白、楊坪、篙嘴鋪、太獲、固城5個鄉,山區面積約2017平方公里。
主要支脈有:
天子坳山,位於合水、華池兩縣邊界,也是城壕川和楊坪川分水嶺。相傳周先祖公劉生於此地,故稱天子坳。
英雄山,位於合水縣楊坪鄉南,是楊坪川與乾鍬子川分水嶺.林木茂盛,古樹參天。
青龍山東嶺,位於合水太白鄉西北,是葫蘆河與苗村川分水嶺。全長10公里,海拔1620米。北山小支脈為東華池堡子山,山下有宋代磚塔和抗大七分校舊址。南山下苗村川有宋代塔兒灣石塔。
黃蒿山,也稱黃蒿原,位於蒿嘴鋪鄉南,是合水川與瓦崗川分水蛉。全長10公里,海拔1600米。
拓兒山,也稱拓兒原,位於合水太莪鄉,是香水河與瓦崗川分水嶺,海拔1600米。
桌子嶺,位於合水大山門林場境內,海拔1580米。
馬岔山,位於嶺東太白鄉西部,海拔1600米。是苗村川支流煙景川與曹寺川分水嶺。
長柏山,位於嶺東太白鄉與陝西富縣直羅鎮邊界,是苗村川與槐樹莊川分水嶺。東部山嶺深入陝西境內。
斜梁(原子午嶺)
從合水縣五亭子至正寧縣劉家店,山勢呈南北走向。古人稱北為“子”,南為“午”,故稱這段山嶺為子午嶺。後擴大為整個橋山山脈名稱。此段俗稱斜梁。斜梁是子午嶺最南端的一段支脈,也是陝甘兩省邊界和涇、洛二河分水嶺。此段全長46公里,海拔1658至1756米,中段興隆關海拔1687米,南部雕令關1756米,為子午嶺最高峰。支脈涉及寧縣盤克、金村、九峴和正寧月明、西坡、五頃原、三嘉7個鄉,山區面積約1022.14平方公里,其中寧縣境內659.36平方公里,正寧境內362.78平方公里。此段山脈雨量充足,森林茂盛,植物生長快,是子午嶺主要林產區。主要支脈有:
五亭子西山,位於寧縣盤克鄉東羅山府林場境內,是固城川與湘樂川分水嶺。從東向西傾斜,山南坡有白吉坡水庫。
木瓜山,位於興隆關西金村境內,是湘樂川和平道川分水嶺。西部有梁掌林場和金村鄉。
九峴山,位於九峴鄉境內,是湘樂川與九龍河分水嶺。西部有桂花園林場和九峴鄉。
秦家梁,位於正寧月明鄉境內,是左家川與嘉峪川分水嶺。西部有秦家梁林場。
碾盤山,位於正寧西坡鄉境內,是四郎河與九龍河分水嶺。山樑細長,有簡易公路通過。
中灣山,位於正寧五頃原鄉境內,海拔1700米,正銅公路縱貫全嶺。山中有中灣林場和林科所。
子午嶺中段雕令關一帶山樑子午嶺中段雕令關一帶山樑
雕令斜梁,從三梁峁經雕令關向西南至劉家店,是馬欄河和王家河的分水嶺,海拔1756米.
甘肅省慶城縣境內屬橋山山脈的山嶺主要有馬嶺、鳳凰山、節義峰、太平山、寡婦山、迎鳳山、斬斷山等。馬嶺,在馬嶺鎮東,距縣城40公里,又名箭括山。左右環川,相傳為漢之牧地。
鳳凰山,在馬嶺東溝,距縣城40公里,呈東西走向,山下有長年流水,宜林牧。海拔1384米。
節義峰,在縣城西北。
太和山,位於西川7.5公里處,呈東西走向,上建玄帝廟,號“太和仙境”,山上建築廢於本世紀六十年代,海拔1263米。
寡婦山,在慶城縣城北7.5公里處。據《五代史》記載:。慶州北十五里有寡婦山,野雞族居之,後周廣順二年拒命,環、慶二州師討平之”。據《慶陽府志》記載:“城北三十里有寡阜寨。”《一統志》以為:寡阜即寡婦之訛。今縣北有寡婦橋,距城7.5公里,疑即此處。
帽盒山,在慶城縣城東1.5公里處。頂上阜如帽形,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地震傾倒。山上有周祖不窋墳。海拔1257米。
斬斷山,在慶城縣城東南1.5公里處,呈東西走向,馬蓮河穿流其中。兩岸山峰本來相連,使水流受阻多發水災,為防水患,故斬山為壑,方使河水暢流,故名斬斷山。海拔1098米。
二谷塬,在慶城縣城北2.5公里處,又名慶塬,柔遠河、環江兩水環流左右,匯於城南,入馬蓮河。海拔1277米。
迎鳳山,位於慶城縣城河東,昔日上建東山寺。海拔1329米。

陝西境內主脈

子午嶺主脈在陝西省一側,主要在北至吳起縣,南經志丹縣、甘泉縣、富縣、黃陵縣西部一線。海拔多在1500~1800米之間。主要的山嶺有沮源關(海拔1687米)、墩梁(海拔1625米)、五里墩(海拔1625米)。子午嶺山形結構狀似牛背,由主脊向東西兩側緩傾,兩側支梁延伸可達30~40公里,成為次一級分水嶺。此山地現代侵蝕過程比較緩慢,河床較穩定,溪流常年不斷。
沮源關,又名、興龍關、興隆關(興隆山),俗稱鬼門關,位於陝西黃陵縣境西北子午嶺巔,海拔1687米,秦代建關,是秦直道上主要關口之一,古人有“竦峙袤延,形勢若天塹”之稱。
古道嶺(蚰蜒嶺):位於富縣境西南邊陲,與黃陵縣交界處,屬於子午嶺山系支脈,古稱翟道山。因山上有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北征所修行軍運糧道路,故名古道嶺。古道嶺東西走向,西起境內子午嶺主峰興隆關(海拔1687米),向東山勢逐漸降低。途經月亮坪、三面窯、天池灣、柏樹店(海拔1463.3米)等山嶺村莊一直延伸到寺仙鄉太平村夷為平原。
關山樑:子午嶺山系支脈,位於葫蘆河以北西部邊陲,南北走向,境內北起張家灣鄉八卦寺行政村的山嶺村莊高腰子,南至張家灣鄉五里舖行政村雷家角村。山巒起伏,最高峰海拔1609.4米。
分水梁:子午嶺山系支脈,自西北而東南走向。境內西北從八卦寺行政村的高腰子村起往東南山勢逐漸降低。途經墩梁、風勝窯子,廟兒崾嶮、降台、八掌坬(海拔1512米)而後分支。一支往東南直通北道德鄉的照八寺高地(海拔1390.3米),另一支往東經八十畝原、榆樹原、北崾嶮等山地村莊後一直延伸到茶坊鎮北部洛河西岸的東紅(維磨寺)、李家川等村莊所背靠的雕山(海拔1172米)。
墩梁,分水樑上的一座凸起山峰,海拔高度為1625.4米;西北交志丹縣界,東北交甘泉縣界。
五里墩,位於黃陵縣與甘肅正寧縣交界,海拔1625米。

南段西支

主要在鹹陽市旬邑縣、淳化縣境內,著名的峰嶺有石門山、老爺嶺(1637米)、貫草梁(1672.2米)、長蛇嶺(1721.6米)、坪榮溝(1734米)、方坡(1703米)、洪山寺梁(1846米)等。
馬欄、石門山地,是子午嶺伸向西南的余脈,海拔1300~1855米,面積976.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54%。山體起伏雖大,山勢卻平緩,大部分還被薄層黃土覆蓋。這裡是三水河及其支流和姜家河的發源地。石門山峰海拔1885米,是全縣最高點。
馬欄山,位於陝西省旬邑縣馬欄鎮,東接陝西省黃陵縣,西接甘肅省正寧縣,海拔在1 600米左右,風景優美;動植物資源多樣,森林覆蓋率高達94%;是黃土高原地帶水土流失最小的地區。
洪山寺梁,旬邑縣與黃陵縣交界,海拔1846米。三水河發源於此。
子午嶺(橋山(陝西省西部山脈)一般指本詞條)
石門山,位於石門關南,海拔1885米,園頂山峰,古代建有石門關。為軍事要地。
子午嶺南段的黃花山子午嶺南段的黃花山
黃花山,古稱甘泉山,亦稱雲陽山,海拔1808.9米,淳化縣北部與旬邑縣交界處,是該縣最高點。山南有隘口名鬼門口。山中懸崖築有黃花山石窟。四周諸峰林立,溝壑縱橫,森林密布。
嵯峨山嵯峨山
嵯峨山,位於陝西省涇陽,三原,淳化三縣接壤處,嵯峨山岩裸露,山前是黃土丘陵,山坡低洼處有薄層坡積黃土,生長著少量天然灌木;山頂呈渾圓突起,坡度一般為20°~400°,接近原面處坡度逐漸減小。山內溝谷斷面呈“V”形,谷底多切至基岩。凡可利用的山坡地,均已植樹造林,縣林場設於此。唐末五代,陝西數次農民起義軍以嵯峨山為出擊據點。

南段東支

主要在銅川市宜君縣耀州區(原耀縣)境內,稱焦坪一雁門山嶺:西連銅川郊區鳳凰山,向東尾落於洛河川,凌越焦坪、哭泉、棋盤、縣口、雲夢、雷塬6鄉,長約70公里,為洛河、渭河水系之分水嶺。海拔1300~1400米左右,廟山、雲夢山為其高峰,海拔分別為1734.2米、1535米,形勢險要。
寺天梁:南連廟山,向東尾落於棋盤川,凌越棋盤、寺天、雷塬三鄉,長30公里。北有分支紅磚梁和牛虎嶺,直接堯生、西村諸塬。
宜君梁宜君梁
宜君梁:南連廟山,北向接偏橋塬,凌越哭泉、宜君、偏橋3鄉(鎮),長40公里。海拔在1200米以上高峰,縣城南山峁海拔1510米。古有驛道,今有西(安)一包(頭)公路穿梁而過,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從南山峁向東有分支三節嶺,直接五里鎮西塬,宜(君)白(水)公路穿越其上,是通往東塬地區和白水必經之道。
高樓坬梁:西與焦坪一雁門山嶺連成犄角之勢,向東北尾落於清河川,凌越焦坪、高樓坬2鄉和城關鎮,長25公里。北有分支景豐梁。
廟兒梁:西連財神廟梁,向東北尾落於黃陵沮河川,凌越高樓坬、山岔兩鄉,長約40公里,西半部為林區。
財神梁:西與銅川郊區鳳凰山相連,向東北尾落於黃陵沮河川,長約50公里,是本縣西部與黃陵縣的分界線。海拔1200~1300米左右,最高點財神廟海拔1537米。樑上林木茂密,和廟兒梁一起與橋山林區天然構成一體。
宜君縣內最高峰廟山宜君縣內最高峰廟山
廟山,地處關中之北,位於宜君縣城東南18公里處,堪稱“渭北第一山”,有“綠之最、高之最”之美名。峰頂海拔1734.2米,風速3米/秒以上;森林茂密,景色誘人,森林覆蓋率達98%,夏季高溫在20℃左右,具有夏季避暑條件。
雲夢山雲夢山
雲夢山,位於陝西省銅川市宜君縣雲夢鄉以北15公里,主峰海拔1535米,屬子午嶺余脈焦坪雁門山嶺高峰之一。東接雁門,西繞漆水,峰高千仞,林木蒼翠。主峰南側壁立千仞,如刀劈斧削。石崖上有兩排石窟。洞中有鬼谷子(王禪)及弟子孫臏、龐涓塑像。相傳戰國時,諸侯爭霸,王禪及弟子為避戰亂,隱居於此地。
耀州區境內有:
藥王山藥王山
藥王山,在縣城之東1.5公里,海拔812米,古稱五台山,以山有五峰,頂平如台而得名。山上古柏參天,殿宇宏偉,醫史古蹟眾多,為唐代名醫孫思邈歸隱之處。
磬玉山,在藥王山東,海拔1061米。山出青石,捫之有聲。唐天寶時取以為磬,以代泗濱之石,號稱華原磬。
寶鑑山,一名鑒山,在磬玉山東,海拔1151米,相傳如遇豐年,則山上有光如鑒,故名。山體為優質石灰岩,為耀縣水泥廠礦山。
將軍山,在寶鑑山東,與富平縣交界,海拔1374米。山上舊有王翦祠,因以名山。於右仁先生曾有“迎春王翦廟,臥病藥王山”的詩句。
毛家山,在石柱鄉南與寺溝鄉交界處,海拔1061米。古時山上有白馬廟,故稱白馬山。
文王山,在石柱鎮北6.3公里,主峰海拔1573米。山上舊有文王廟,《雍大記》雲:“文王射豐於此”,故名。
武王山,在文王山西3公里,主峰海拔1466.6米。以山上舊有武王廟而得名。
牛吼山,在瑤曲鎮境,海拔1566米。相傳有神牛夜吼,因以為名。
子午嶺東支山峰耀州區香山子午嶺東支山峰耀州區香山
香山,在廟灣鎮境,海拔1403.6米。古稱大三石山。因三峰並峙,狀如筆架,又稱筆架山。苻秦時創建香山寺,始稱香山,為我國著名佛山之一。奇洞清幽,松柏成林,是風光秀麗的旅遊勝地。
老爺嶺,在香山西,海拔1637米。古稱摩天嶺,又名鑽天嶺。
貫草梁,在老爺嶺東,海拔1600米。古稱鴻鴇嶺,又名官道梁。
九龍寨,在大小香山之間,海拔1353米。山有九峰,又有九泉,苻秦時魏王姚襄屯兵於此。
天活堡,在香山西南,海拔1554米。四面懸崖絕壁,金戧陝西行省李興,曾勒兵抗元軍於此,今名天華堡。
箭穿崖,在照金鎮繡房溝東,海拔1626米。崖上有孔,傳為後周明帝為宜州刺史時,與諸將校射時所穿。
張果老崖,在箭穿崖西,海拔1595米。由於崖面受自然長期侵蝕,依稀可見張果老及其黑驢形象,因以為名。崖西又有土丘如墳,傳為果老之墓。
長蛇嶺,古稱長條嶺,橫亘耀縣縣北部邊界,為耀縣與旬邑縣之分水嶺。綿延21公里,有40多個山峰,主峰海拔1732米,是全縣的最高峰。山上古松參天,四季長青,形成一條天然林帶。
笠子山,在耀縣廟灣鎮東北,海拔1600米。以山頂如斗笠而得名。
大唐山,在耀縣照金鎮境,海拔1546米。據舊志記載,後魏文帝陵和延昌公主墓均在其下。
錐子山,在耀縣照金鎮境,山形如錐,故名。據《明史》記載,崇禎時農民起義軍郝臨庵、獨行狼等“遁匿耀州錐子山”,遭明軍洪承疇圍堵,死亡400餘人。
照金山,在耀縣照金鎮東北,海拔1442米。相傳山有光,雨後映人衣如金,因以為名。
薛家寨,在耀縣照金鎮境,海拔1619米。傳言薛剛反唐駐兵於此,因以為名。山峰壁立千仞,拔地而起,有天然石洞5孔,可容數百人,土地革命時期是照金革命根據地的中心。
鳳凰山,在耀縣白瓜鄉,與淳化縣交界,主峰海拔1534米。古名鳳翼山,又名車蓋山。
子午嶺南段西支爺台山子午嶺南段西支爺台山
爺台山,是耀縣西南部與淳化縣交界的分水嶺,海拔1313米。有名的爺台山戰役即發生於此。

自然環境

地質地貌

子午嶺大約形成於第四紀晚期,即全新世,地質又處在新構造運動中,整個黃土平原出現中度撓曲和隆升,將原來黃土堆積的低平盆地抬升成為高起的表面完整的黃土高原。慶陽地區子午嶺從湖盆中上升為南北走向的長梁,也即橋山山脈。殘積湖水衝破南部峽谷,向南流入徑水,形成馬蓮河、蒲河水系。全新世開始後,由於黃土本身質地疏鬆,再加上河流洪水長期侵蝕沖刷和近晚期人類活動的影響,水土流失嚴重,使黃土高原逐漸解體。原來較為平坦的地面被切割成碎塊,出現高原、溝壑、梁命、河谷、平川、山巒並存的地理風貌。
子午嶺系涇河北洛河石川河的分水嶺,屬山流水侵蝕剝蝕的中山嶺。大致呈南北向延伸,海拔1300~1700米。山體由中生界和新生界砂岩、泥岩、頁岩和礫岩構成。山脊形似牛背,部分地面為薄層黃土覆蓋,局部地帶有弧峰分布。河流深切,谷形似藕狀,寬谷呈寬V形,發育有三級階地。山勢雄偉壯觀,峰巒連綿,崖峭澗深,流水侵蝕強烈,重力作用明顯。子午嶺東側為黃土覆蓋的中山,海拔1300~1400米,地面較破碎,溝谷深切而起伏較大,谷底狹窄,谷坡陡峻,但植被較好,覆蓋度達50%以上,因而侵蝕較弱。
根據地質資料考證,子午嶺形成於第三紀晚期,隨著青藏高原的繼續隆起,六盤山兩側地區均有抬升,子午嶺就是隨著這種大面積抬升的地質變化而形成了山脈。
到了第四紀初期,子午嶺繼續抬升。這時,全球氣候變冷,內陸性的季風氣候給子午嶺又鋪上了厚厚的黃土。到了全新世,氣溫回升,冰川消退,雨量增加,使得子午嶺的氣候變得濕潤,非常適宜喬木和灌木的生長,各種植物群落便混交雜生,形成了廣袤無垠的林海。

氣候

子午嶺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區,季風性氣候占主導地位,但又位於黃土高原腹地,所以氣候的大陸性特徵表現又比較明顯,然而茂密的稍林植被對氣候和地表徑流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從而使氣候表現得比周圍相對濕潤一些。在氣候區別上,本區屬於暖溫帶濕潤冷涼氣候卿冬長夏短,無炎熱,雨量較多,雨季多暴雨,山洪、冰雹,春寒多霜凍.自東南向西北K氣溫逐漸降低,降水則由多變少.林區北部屬溫帶半乾旱區m中、南部屬溫帶半濕潤區,平均氣溫7.4℃,極端最高氣溫36.7℃.極端最低氣溫-27.7℃..≥10℃的活動積溫2671.0℃,無霜期110~150d.平均降水量587.6mm,乾燥度0.97,平均相對濕度63~68%.

水文

子午嶺東部北洛河水系
沮水河,一名東沮水,洛河右岸支流,源於黃陵縣西北子午嶺沮源關南側,東略偏南流,橫穿縣境,繞過縣城南在縣河口入洛河。全長140公里,平均比降3‰,集水面積2486平方公里。店頭以上亦穿過橋山林區,年徑流1.33億立方米,含沙率每立方米4公斤,略高於葫蘆河;店頭以下進入梁峁丘陵區,河谷開闊,發育一、二級階地。水力蘊藏量1.080萬千瓦。
葫蘆河,發源於甘肅省華池縣川家岔,流經富縣、黃陵,在交口河附近注入洛河,省內河長144.5公里,流域面積316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80億立方米,常水流量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530立方米/秒。由於流域內植被覆蓋良好,河流含沙量少,冬、春季基本為清水河流。
子午嶺西部涇河水系
固城河:因水流湍急如走馬,並注入馬蓮河,歷史上稱走馬水,今稱固城河。發源於子午嶺拓兒原和大山門。上游名響水河,從東北向西南流至固城(古為長城鎮),有另一源大山門水從東注入。再西南流至九頃灣轉向南流。在寧縣湘樂米家川口有柳葉河從東注入。再南流至寨子河口同湘樂河匯合後稱城北河。再南流15公里在寧縣城西匯入馬蓮河。全長63公里。年徑流量0.588億立方米。
湘樂河,古稱延川或奢延川,又名寧江。發源於子午嶺興隆關,經羅山府西南流,在湘樂鎮同平道川水(古稱小延川)匯合。然後西流至寨子河口匯入城北河。全長64公里。年徑流量0.255億立方米。
王家河,在陝西境內稱支黨河,源於正寧縣子午嶺山下的牛莊,西南流向。於永和文家莊入陝西省旬邑境,又向西南入彬縣境,匯入涇河。在正寧縣境內長20公里,流域面積342平方公里,年經流量0.17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92萬噸。
三水河,源於馬欄山區東北部,即馬欄鎮楊家洞北部,旬邑縣與黃陵縣分界(分水嶺)的西南側。經轉角、馬欄、旬邑縣城,至彬縣劉家河附近注入涇河。全長128.6公里,流域面積1321.0平方公里。
四郎河, 源於子午嶺蒿子南山下宮河寺。 向東北向南橫貫正寧縣6個鄉鎮, 於周家鄉李家坡村入涇河。
子午嶺南部渭河水系
石川河,黃河支流渭河支流,發源於陝西省銅川市焦坪北山和耀縣(銅川市耀州區)瑤曲鎮的北山,自西北向東南走向,流經銅川市王益區、耀州區,渭南市富平縣,西安市閻良區臨潼區,最後於西安市臨潼區的交口鎮(街道辦)流入渭河。上游為漆水河和沮水河,二水南下於富平縣境內洪水鄉岔口合流,蜿蜒曲曲百餘(144)公里,盛產細砂、鵝卵石,為石頭之川,故稱石川河。
清峪河,發源於石門山東南部,即耀縣照金鎮以西之野虎溝。向東南流,於岩窯村入三原縣境,至魯橋鎮西南之交龍堡(雙河口)與冶峪河匯流後,名為清河。然後轉向東流,經三原縣城,至灣里出境,於臨潼櫟陽鎮於渡村注入石川河,全長143公里,流域面積699平方公里。
冶峪河,又名淳化河或縣河。源於淳化縣北部的甘泉山,即石門山區南部。宋敏求《長安志》載:“冶谷其山出鐵,有冶鑄之利,因以為名。”自源地南流,經淳化縣城轉向東南,於涇陽縣口鎮出山谷,入關中平原,至涇陽與三原交界處的雙河口與清峪河相會。全長77.8公里,流域面積619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10.1‰。

植被

子午嶺、橋山、嶗山、黃龍山、關山等,海拔一般1400~1800米,山地落葉闊葉林發育良好,構成陝北黃土高原上的幾個森林島,森林覆蓋率近50%(包括灌木林)。現今除河川、殘塬及一些緩坡為農地外,大都分布著天然次生林和灌木林。喬木林以櫟類林為主,其次是松、柏林及楊、樺林。櫟類林中有遼東櫟、槲櫟、麻櫟、栓皮櫟、槲樹及橿子樹等,還有少量板栗林。其中遼東櫟林分布最廣,一直到落葉闊葉林的北限;槲櫟林主要分布於富縣與黃陵縣交界的蚰蜒嶺和黃龍縣的黃龍嶺以南,再向北逐漸減少,除櫟林外,還廣泛分布著油松和一些次生的山楊和白樺林,生長發育良好。此外,還分布有大面積狼牙刺、黃薔薇、虎榛子、沙棘、酸棗、連翹、山桃、荊條等灌木林。從動態的觀點看,這些灌木林都是森林恢復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最後必然被喬木林替代。

自然資源

動植物資源

子午嶺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天然物種“基因庫”,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珍禽異獸不勝枚舉,數不勝數。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莽莽林海包容了生物的多樣性。子午嶺境內生長的各種植物多達1000餘種,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諸如紫斑牡丹、核桃楸、刺五加、杜松、陝西鵝耳櫪、文冠果等;野生動物種類龐雜,各種野生動物達150餘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如金錢豹、白鸛、黑鸛、金雕、豺、鴛鴦、水獺、貓頭鷹、蒼鷹等10多種;林副產品也很豐殷,野生木耳、鹿茸、羊肚菌、核桃等林特產久負盛名,甘草、柴胡等400多種品質優良的中藥材遍布山間。
其中,中草藥秦艽, 有大、小秦艽2種。 大秦艽分布在子午嶺山脈, 海拔在1500米左右的草場和甸林中, 僅正寧縣,秦艽面積約1萬畝,年儲量約2萬千克,年收購2000千克。野生柴胡 ,于海拔1400米之間, 野生面積2萬畝;家種面積約200畝。年儲量約8萬千克,年收購2萬千克。野生黃苓,于海拔1000米~2000米左右,面積15000畝;家種約150畝。年儲量約1萬千克,年收購25000千克。穿地龍 ,主要分布在子午嶺山脈海拔1500米以下的灌木林中, 面積約2萬畝,年儲量約50萬千克, 年收購量15萬千克。寄生, 主要分布在子午嶺山脈大森林中的楊柳灌木枝上, 面積1萬畝,年儲量20萬千 克,年收購量5萬千克。子午嶺黑木耳,分布子午嶺林區。耳大 , 質硬厚 ,耐煮,味鮮美, 營養豐富。

林木資源

子午嶺林區是黃土高原中部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落葉闊葉天然次生林。主要樹種有華山松、遼東櫟、山楊、小葉楊、白樺等200多種針闊葉喬木樹木,側柏林在山下部及陽坡有少量分布;油松林多見於大麥店溝和蒿巴寺溝,呈不連續分布在陰坡、半陰坡。山下部及部分陽坡上主要分布著以馬蹄針、黃薔薇、山杏和胡頹子等為主的灌木林。全境森林覆蓋率高達80%以上。
甘肅省一側,僅正寧縣子午嶺林區面積就達374.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0.3% 。2015年獲批設立甘肅子午嶺森林公園。
而位於陝西省一側的子午嶺自然保護區有林地面積39655公頃,占總面積的72%。灌木林5593公頃,占10%;疏林地和宜林荒山7477公頃,占13%。森林總蓄積量為155190立方米。植被為天然次生林,構成林分的樹種有遼東櫟、白樺、山楊、側柏等;伴生樹種有槲樹、榆、背塔楊等。

煤炭資源

子午嶺處在黃隴侏羅紀煤田、渭北煤田範圍內。
黃隴煤田,位於渭河以北的西部。東北起自洛河支流葫蘆河,西南止於渭河支流千河,北為陝、甘省界,南為三疊系頂面,即黃陵縣店頭、宜君縣焦坪、耀縣照金、彬縣太峪、麟遊縣北馬坊、千陽縣黃里、隴縣縣城一線、略呈一向東南突出的弧形。行政區劃,屬延安地區和鹹陽、寶雞、銅川三市,計跨延安地區之黃陵縣,銅川市之宜君縣和耀縣,鹹陽市之旬邑縣、淳化縣、長武縣、彬縣和永壽縣,寶雞市之麟遊縣、鳳翔縣、千陽縣和隴縣等縣境。煤田儲量豐富,煤質良好,地質地理條件較優,勘探程度僅次於渭北煤田。截止1990年底,在垂深1500米(僅隴縣地區,其它地區均在1000米以淺)內,煤田總儲量為2565832.1萬噸,其中累計探明儲量1382767.1萬噸,約占煤田總儲量的54%,余為預測儲量。
著名的渭北煤田,位於渭河以北的東部。西起淳化縣潤鎮,東到韓城縣禹門口,北為太原組底面-800米等高線(垂深1500米),即耀縣照金、宜君縣焦坪,黃陵縣紅石崖和韓城縣獨泉等地附近連線,南至嵯峨山、將軍山、金栗山、堯山等山北側,為奧陶系石灰岩頂面。煤田近呈緩反S形。行政區劃,跨渭南、延安兩地區和鹹陽、銅川兩市。主要分布在銅川市區和耀縣、宜君縣,渭南地區之蒲城、白水、澄城、合陽和韓城等縣市境內。經多年勘探,其投入鑽探工程之多和勘探程度之高,均列居全省各煤田之首,然精查儲量則排全省第二位。截止1990年底,在垂深1500米以內,煤田總儲量為2687985.5萬噸。累計探明儲量617375.5萬噸,約占煤田總儲量的23%,余為預測儲量。
子午嶺西甘肅省慶陽地區也是煤炭資源較富集地區,較好的煤層有6層,其中馬嶺地區最大單層厚8米,正寧縣最大單層厚18.26米。中心區離地面深度最深處達2000米以上,南部和北部較淺,正寧為600至1200米,環縣北部為800米左右。

油氣資源

子午嶺地區屬於陝甘寧鄂爾多斯盆地油田地質區,已探明的油田有:
直羅油田,位於富縣西約80公里的和尚塬。1971年開始鑽探,1972年1月在紅6井長2油層壓裂後獲日產油4.3噸,葫51井日產天然氣1322立方米。1975年開始甩開鑽探,到1978年6月鑽井120口,有105口井鑽遇油層,油層深度600~800米。壓裂試油井65口,52口井產油,平均日產油5.7噸、水18.3噸,8口井產氣。圈定含油麵積26.9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510萬噸,氣頂面積15.1平方公里,天然氣儲量9.8億立方米。
下寺灣油田,位於甘泉縣的王坪、下寺灣、橋鎮一帶。 1971~1972年打淺探井12口,見到了較好的油氣顯示。1976年再次鑽探,至1985年共鑽井133口,獲工業油流井92口,含油層系侏羅系的延安組及三迭系延長組的長1、長2、長6等油層。除長2油層大面積連片外,其他各組油層很分散。據計算長2油層控制含油麵積84平方公里,地質儲量2127萬噸。
嶺西甘肅境內有:馬嶺油田:地處慶陽縣馬嶺鎮和環縣曲子鎮境內。已探明含油麵積131.2平方公里,累計產原油527.92萬噸。城壕油田:地處華池縣城壕鄉,包括慶陽玄馬鄉一部分區域。已探明含油麵積16.6平方公里,累計產原油54.54萬噸。華池油田;地處華池縣柔遠鎮和悅樂鎮境內。已探明含油麵積15.3平方公里,累計產原油32.26萬噸。元城油田:地處華池縣元城鄉。已探明含油麵積8平方公里,累計產原油7.98萬噸。南梁油田:地處華池縣南梁鄉。打探井16口,其中5口出油,日產原油lo立方米的2口。慶陽開發試驗區;地處慶陽縣城周圍,為岩性油藏,油層單井厚度129.9米至49.9米,平均73.2米。打探井16口,出油11口,開井產油7口,平均單並日產原油2噸,井組日產14噸,年產3950噸,累計產原油2.0678萬噸。

社會經濟

子午嶺、隴山和黃龍山等深山區由於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經濟落後,以及地方病等原因抑制了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人口稀少,一般每平方公里還不足10人,是全省人口分布最少的地區。

生態保護

為保護子午嶺生態環境,2006年子午嶺獲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於陝、甘交界的子午嶺陝西一側,在富縣西部,為陝西橋山水源涵養林的一部分。保護區範圍,東以蒿巴寺梁與藥埠頭林場相鄰,西與甘肅接連,南以古道嶺與黃陵相望,北以月亮山與張家灣林場相隔。南北長約27公里,東西寬約24公里,介於北緯35°45′~36°01′和東經108°31′~108°41′之間。總面積55500公頃。保護具有代表性的天然次生林生態環境地區,對考察研究黃土高原植被的演替,監測森林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方面的作用有重要意義。
按保護區的自然資源情況和管理條件可分為核心區和試驗區。蒿地溝、樺樹溝、楊家河、陳家河北坡等林相基本保存完好,為核心區。面積26050公頃,其中林地20380公頃。用以觀測暖溫帶植被群落的演替過程、發展趨向,研究次生林內部結構的變化規律、恢復過程和改造途徑。蒿巴寺溝、大南溝、小南溝、青虎溝、陳家河南溝等地森林破壞明顯,及清水河源頭地區劃為試驗區,面積29400公頃,其中林地21209公頃。用以開展各項科研及經營活動,觀測人為因素的影響及次生林改造的效果等。

文物遺址

子午嶺支脈中的橋山(狹義)與陝西黃帝陵子午嶺支脈中的橋山(狹義)與陝西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橋山上,西距沮河0.5公里,東距西延公路0.51公里,東南距軒轅黃帝廟0.9公里。黃帝陵古稱橋陵,因山形如橋,下有沮水穿過故名橋山,陵曰橋陵,自清代畢沅陵前題碑“古軒轅黃帝橋陵”之後,橋陵之稱更為著名。民國31年(1942),陝西省第三區專員公署改稱橋陵為黃帝陵,以利與蒲城豐山唐睿宗橋陵區別。黃帝陵封土於秦代。相傳黃帝在這裡駕馭巨龍騰空升天。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黃帝陵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編為古墓葬第一號。
正寧縣子午嶺上的軒轅黃帝冢正寧縣子午嶺上的軒轅黃帝冢
軒轅黃帝冢 ,位於正寧縣五頃塬鄉橋山(子午嶺)。漢代後,縣名先後稱陽周、上陵峙、羅川、 真寧、 正寧。 據考證這是黃帝的衣冠冢。遺址已不存。
周祖不窋陵墓周祖不窋陵墓
周祖不窋陵墓,位於慶城縣城東1.5公里帽盒山(東山),為長方覆斗形的青磚圍砌土冢。在重修周祖陵時出土了大約有二百多件的文物,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明嘉靖十九年的一塊石碑,正面為“周不窋之陵”,背面還有“聖駕南巡過慶都而承修”的字樣及新石器時代的陶鬲、陶罐等。
秦直道起點漢甘泉宮遺址秦直道起點漢甘泉宮遺址
漢甘泉宮遺址,遺址位於甘泉山(後稱好花圪垯山)南麓,寬闊宏敞,西至卜家鄉米家溝,東至武家山溝,北至北莊子村,南至董家村以南。東西寬約2000米,南北長3000米,總面積約600萬平方米。
好花圪垯山漢離宮遺址,在好花圪垯山主峰上。峰頂為橢圓形平台,東西長100米,南北寬30米,中部有圓錐形土冢。平台東部下面約7米處有長寬各70餘米的小平台。遺址區出土文物豐富,有板瓦和筒瓦、鋪地磚、空心磚、五角形陶質管道,“甘林”、“長生未央”、“衛”字瓦當和雲紋瓦當,銅弩機和鐵鏟。1986年發現。
孟姜女祠:位於烈泉鎮(哭泉鎮),祠下有清泉,傳說孟姜女婚後三月,丈夫去塞上築長城而亡。孟姜女負其骨歸,途經此地渴甚,便仰天哀號,泉忽湧出。後人感其事,建祠記之。明代馬理曾寫有碑記一通。“文化大革命”時被破壞。
嵯峨書院遺址,址在三原縣北城西街,為明代邑人馬理講學處。清乾隆、道光年間曾經修葺,後焚於回民起義時之兵火中。
崇陵前的神道遺址崇陵前的神道遺址
唐崇陵,位於蔣路鄉東鹼村東北,嵯峨山東段南麓。墓道口海拔767—797米。墓主為唐德宗李适。1956年5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陵依山鑿陵,陵周築城垣。陵區占地424萬半方米。南北城垣走向平直,東西城垣依山勢修砌,走向曲折。整個陵城略呈方形。南城垣基寬6米,其餘寬3.5米。陵城設四門。今門左右側各有一上闕,北門兩上闕相距91米,其餘各門上闕相距50米左右。陵城四角亦各有一土闕。
子午嶺(橋山(陝西省西部山脈)一般指本詞條)
明黃花山石窟,位於淳化縣與旬邑縣交界處的姜嫄河東岸十里塬鄉黃花山村西。西向。南北長300餘米,最高處50餘米。北端石崖中湧出一泉,相傳早年泉水如篩,盤漩而下,俗名“篩子洞”。石崖現存方形或略圓形洞窟16孔。第6窟居石崖中部,方口,平頂,高2.65米,寬3.7米,深3.3米。窟內左右石壁下有石台階,存圓雕羅漢坐像12尊,左右各6尊,頭均殘缺。石窟內出土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鑄鐵鐘1件,存縣文化館。此窟於1983年調查發現。石造像另有北魏千佛碑、屋形造像碑、北周造像碑。隋邵卯造像碑,魏道口等造像碑、明阿彌陀佛像、布袋和尚像等。因石窟雕鑿在極易風化的褐色沉積砂礫岩上,剝蝕斷裂坍塌嚴重,僅留殘跡。

旅遊開發

甘肅子午嶺國家森林公園於2015年由國家林業局批准設立,面積37350公頃,地處子午嶺山脈中段、慶陽市境內,由華池、寧縣、合水和正寧四大片區組成。公園是集森林旅遊、生態觀光、科普宣傳、紅色教育等於一體的大型山野型森林公園,建設期限10年,總投資15.51億元。
唐玉華宮風景名勝區,位於銅川市西北郊45公里的玉華山,屬陝甘子午嶺南端橋山山系,海拔1671米,面積約14平方公里。唐武德七年(624年)在這裡建仁智宮,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擴建,改名玉華宮,宮址包括鳳凰谷(正宮)、珊瑚谷(西宮)和蘭芝谷(東宮)三個峽谷等,共建成“九殿五門”,規模雄偉壯觀。玉華宮為唐李淵、李世民及其親近臣僚避暑遊獵勝地和唐玄奘翻譯佛經及居住之地。
蓮花寺石窟,坐落在子午嶺中部,較為完好的一座唐、宋時期的摩崖造像石窟,是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開鑿在平定川河與葫蘆河交匯處的小山峁上。蓮花寺石窟摩崖造像面積約有120平方米,分別開鑿於唐、宋兩個時期。石窟題記有“唐天寶十載”的記年,即為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年(751年)。還有一題記為“宋紹聖二年”,即北宋哲宗趙煦紹聖二年(1095年)。蓮花寺石窟摩崖造像,採用連環畫表現形式,雕造了佛本生故事,藝術價值高,觀賞性強。
耀州藥王山,相傳是因孫思邈晚年歸隱於此,人民尊稱他為藥王而得名。這一名稱已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被正式載入《陝西全省輿地圖》中,從而取代了五台山的舊名。有藥王文殿、石佛洞及其它270餘間廟宇。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保護區。
子午嶺(橋山(陝西省西部山脈)一般指本詞條)
耀州香山,已開發為照金香山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銅川耀州城西北45公里的廟灣鎮瑤玉村,包括陝甘邊革命歷史展示與紀念中心、紅色文化創意街區、名鎮公建區、生態農業觀光休閒區、名鎮田園社區、康體養生與時尚運動區等“六大片區”,紅色文化休閒名鎮、全國“紅色城鄉統籌”典範、陝西最美麗小鎮。
調令關森林公園,位於中灣林場和劉家店林場轄區內,由一嶺二溝三梁組成,正(寧)銅(川 )公路貫穿全境,距縣城29千米, 總面積9300 公頃, 其中森林8122 .8公頃。 2004年3月,甘肅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 當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規劃總投資3133萬元, 已建成子午嶺觀光台和綜合接待中心。
周祖陵景區周祖陵景區
周祖陵景區,位於慶城縣東山之上,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因山頂有一座著名的墓冢──周先祖不窋(bu zhu)陵而得名。景區1994年奠基興工,建設了周祖文化區、孝道文化區、岐伯聖景區、黃帝內經千家碑林、農耕文化產業園和岐黃中醫藥文化生態園六大景觀區,建成景點140多處。

煤炭生產

子午嶺地區煤炭開採主要有兩個礦區:銅川礦區、黃陵礦區。
銅川礦區,由渭北石炭二迭紀西部銅川煤田和黃隴侏羅紀中部焦坪煤田構成,故亦稱銅川一焦坪礦區。礦區雄踞陝西中部,東鄰蒲城、白水,西接旬邑、淳化,東西長百餘公里;北枕陝北黃土高原,南踩關中平原北側,南北寬10—20餘公里。渭北石炭二迭紀煤田分布於銅川市東南部,焦坪侏羅紀煤田居市區北部,兩個煤田南北遙視,組成銅川煤炭生產基地。南距西安120公里,北抵延安247公里。
黃陵礦區,礦區位於黃陵縣西北店頭鎮(又名七里鎮)。由縣城沿沮水河西上至礦區中心店頭鎮,有黃店公路相通,全長28公里;由店頭向西有簡易公路通過雙龍鎮、上畛子達甘肅慶陽地區;向北沿西延公路經隆坊達富縣張村驛;沿南川河畔簡易公路而上至建莊井田約30公里,在此翻越子午嶺可達銅川焦坪礦區。礦區至延安199公里、銅川市107公里、西安市229公里。
正寧煤礦:1978至1983年省煤炭地質勘探公司146隊在正寧縣南部鑽探,N1號鑽孔在810.15米深處見到18.26米厚的煤層,N3號鑽孔在841米深處見到2.5米厚的煤層和867.07米處見到9.08米厚的煤層,肯定了正寧全縣及寧縣境內煤藏儲豐富。環縣甜水堡煤礦:1977年7月至12月,省煤炭地質勘探公司146隊在環縣甜水堡鑽孔35個,獲得煤炭儲量604.60萬噸。1980年2月至1982年9月,146隊在甜水堡南鑽孔21個,獲得煤炭儲量19341萬噸。

油氣開採

直羅油田1978年在油田東北部開闢生產試驗區,動用面積8.5平方公里,地質儲量600萬噸。設計布採油井45口,注水井10口,年生產能力5萬噸,1979年全面投入開發試驗。這類油田由於自然含水率高(70%以上),注水後,含水進一步上升,油井迅速水淹。如不注水開採,雖含水趨於穩定,但地層壓力不斷下降,油井產量遞減很快,1985年油田基本處於停產狀態,開發試驗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1987年5月已移交富縣管理。直羅鎮藥埠頭天然氣,日產5151立方米,為高產氣井。
下寺灣採油廠下寺灣採油廠
下寺灣油田1980~1985年先後有13口井投入單井試采,平均單井日產約0.7噸。1987年5月已移交甘泉縣管理。
嶺西慶陽是甘肅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已探明油氣總資源量40億噸,占鄂爾多斯盆地總資源量的41%,其中石油地質儲量16.2億噸,2017年全市原油產量達到784.04萬噸、加工量359.02萬噸

關隘邊塞

沮源關,又名、興龍關、興隆關,俗稱鬼門關,位於陝西黃陵縣境西北子午嶺巔,始建於秦,秦將蒙恬監修。原名鬼門關,清朝末年改為興隆關,因沮河發源於此,又名曰沮源關,是秦直道上主要關口之一,古人有“竦峙袤延,形勢若天塹”之稱。秦直道由此分為兩岔,一沿子午嶺主脈向北行,二向沿蚰蜒嶺東行。
子午嶺南段西支上的調令關遺址子午嶺南段西支上的調令關遺址
雕靈關(雕嶺關、調令關),位於旬邑縣馬欄西北20公里與正寧縣交界的子午山中,為秦隴交界的關口,是馬欄西出甘肅正寧的捷徑。正(寧)銅(川)(S303)公路穿關而過。古為秦直道關口,置有兵站,遺址尚存。
石門關,在縣城東30公里的石門山中。四面環山,地勢險峻,海拔1885米,為本縣最高點。旬(邑)耀(縣)公路逾關而行,是耀旬往來之咽喉。古為秦直道關口,漢武帝時設關,明置巡檢司,清為汛地。
冶谷口,位於縣城東南20公里,本縣與涇陽縣交界的峽谷口,東接嵯峨山,西連仲山。古稱“寒門”,相傳黃帝在此仙逝《史記·孝武本紀》。漢時在此建行宮,名谷口宮,駐兵防守,保障皇室宮車往來暢通。今為三(原)—(正)寧公路的咽喉要道。
鬼門口,位於縣北29公里黃花山南麓,海拔1769米。秦直道由此穿過,秦漢時建有防禦設施。今為黃花山交通要衝。
神兔嶺,位於本縣與耀縣交界的爺台山主峰西1.5公里處,海拔1313米。此處層巒疊嶂,雲譎波詭。明、清時期為南北交通要衝,南達涇陽、三原縣,西北直通石門關,至延安、慶陽、平涼諸郡。清順治初年,設安營堡,並委官設兵,駐守於此,至康熙7年(1668),仍有駐軍。今路徑雖已荒蕪,仍可容車輛通行。
子午嶺南部的金鎖關子午嶺南部的金鎖關
金鎖關:位於長安至延榆古驛道上之峽谷中。關有神水峽,峽東西二路,一通延綏榆林,一通寧夏、甘肅道從石峽中出,傍高山,夾峰絕壁千尺,水流洶湧,響振山谷,是兵家必爭之地。宋在金鎖關曾駐重兵,抵禦夏金。清代,在此仍設軍營和弩台一座。清末陝西巡撫葉伯英手書“雄關天塹”四個雕刻大字。

交通孔道

秦直道示意圖秦直道示意圖
秦直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竭盡全國人力、物力,從事兩項規模巨大的國防工程建設,一為修築長城,一為“治直(道)、馳道”。馳道的多數路段,是利用戰國時各國原有的道路,加以溝通、連線或進一步拓展而成。直道則是秦始皇為攻防匈奴,令大將蒙恬率數十萬軍工、民工突擊修築的國防道路。起自甘泉宮,止於九原郡,長“千八百里”。路線大體南北相直,因稱“直道”或“秦直道”。秦直道史稱為“雲中之道”,民間俗稱“皇上路”、“聖人條”。
子午嶺上富縣境內的秦直道遺址子午嶺上富縣境內的秦直道遺址
秦直道的具體走向,一般認為,由甘泉宮沿子午嶺主脈至沮源關後,是折東北沿其眾多支脈經子午嶺東側的富縣(古鄜州)、甘泉、志丹、安塞北境而去,穿越橫山,又沿榆溪河側畔北行,過毛烏素沙漠,達於內蒙古紅慶河。又折北經東勝市西境、昭君墳東,渡黃河,達於內蒙古包頭市西,即秦九原郡治所九原縣。
秦漢直道之所以經行於子午嶺上,與其山形構造和土質有密切關係。子午嶺的主脈及其眾多支脈,像手掌、手指一樣呈南北方向縱峙於陝北高原,且具有主脈、支脈連綿不斷,大體互相平行,山嶺平坦,系風化石構造等特點,為選線築路準備了良好條件。秦直道南起淳化縣甘泉宮遺址,北至志丹縣與安塞縣交界處,均屬子午嶺山系範圍。
延州道,為長安通往朔方之路,沿途有眾多支線,呈羽狀分布,網羅朔北各地。在長達二三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由於特定的歷史條件,除清朝外,這條道路主要用於軍事方面。隋唐時期,長安北去的驛路東移於子午嶺、梁山之間的谷地。這條驛路至延州後,分出兩大支線,西北經夏州至西受降城,東北經麟州至東受降城和中受降城,為長安通往“三受降城”的“中路”幹線,形成了長安北側的傘狀交通防禦體系。宋、元、明、清各代基本上沿用唐延州道路線。
西(安)包(頭)公路,南由銅川市郊區金鎖關鎮北128公里零600米處進入宜君境,途經哭泉、縣城、偏橋,於偏橋鄉東胡橋174.700公里處,進入黃陵縣境。西包公路的前身古代經金鎖關的馱道,後來的官員道,鹹(陽)榆(林)公路,是民國二十三年(1934)所修。

歷史事件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命蒙恬修築直道。由鹹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旬邑,沿子午嶺北上,穿越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直達九原(今內蒙包頭西),全長900餘公里,通過區內250餘公里。
同治四年(1865年),固總團練董福祥反清,據慶陽東山華池、子午嶺一帶。
1955年7月,中共慶陽地委和專署決定成立子午嶺森林經營管理處,下設正寧雕令關和合水木瓜嶺兩個經營所。
1959年12月13日中共平涼地委決定,成立子午嶺農墾局,將原子午嶺各林場合併組建10個國營農牧場。局址設在合水縣西華池鎮。張義閣任黨委書記,孟致才任局長。1961年12月撤銷。
1962年,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成立子午嶺林業局,局址設合水縣老城鎮。
1985年10月1日,子午嶺隧道竣工,蘭(州)宜(川)--級公路通車。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冬十月, 漢武帝率大軍十八萬, 沿秦直道經正寧縣, 出朔方, 威震匈奴, 返回時祭黃帝冢於橋山(子午嶺)五頃塬處。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宋兵在金鎖關截斷南侵金兵歸路。
明嘉靖三十二年(1613),陝西巡撫張珩議於金鎖關築城關,安關門3座,通延榆者2座,通甘寧者1座,“置巡司,設宋備駐紮”。
明崇禎六年(1633),陝北農民義軍南下,破金鎖關關城,殺驛丞,關門自此毀廢。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7月至8月,中國八路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對侵占關中地區爺台山等地國民黨軍的反擊戰。經過此次戰鬥,八路軍將國民黨軍驅逐出邊區境外,收復了失去的全部村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