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荊

黑荊

黑荊(學名:Acacia mearnsii De Wilde):豆科喬木,高9-15米;小枝有棱,被灰白色短絨毛。二回羽狀複葉,嫩葉被金黃色短絨毛,成長葉被灰色短柔毛;小葉30-40對,排列緊密,線形,長2-3毫米,寬0.8-1毫米,邊緣、下面,有時兩面均被短柔毛。頭狀花序圓球形,直徑6-7毫米,在葉腋排成總狀花序或在枝頂排成圓錐花序。花淡黃或白色。莢果長圓形,扁壓,老時黑色;種子卵圓形,黑色,有光澤。花期6月;果期8月。

該種是世界著名的速生、高產、優質的鞣料樹種。樹皮含單寧30-45%,供硝皮和作染料用;木材堅韌,可作坑木枕木、電桿、船板、農具、家具、建築等用材;亦為蜜源、綠化樹種。原產澳大利亞。中國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省區有引種。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9-15米;小枝有棱,被灰白色短絨毛。二回羽狀複葉,嫩葉被金黃色短絨毛,成長葉被灰色短柔毛;羽片8-20對,長2-7厘米,每對羽片著生處附近及葉軸的其它部位都具有腺體;小葉30-40對,排列緊密,線形,長2-3毫米,寬0.8-1毫米,邊緣、下面,有時兩面均被短柔毛。
頭狀花序圓球形,直徑6-7毫米,在葉腋排成總狀花序或在枝頂排成圓錐花序;總花梗長7-10毫米;花序軸被黃色、稠密的短絨毛。花淡黃或白色。
莢果長圓形,扁壓,長5-10厘米,寬4-5毫米,於種子間略收窄,被短柔毛,老時黑色;種子卵圓形,黑色,有光澤。花期6月;果期8月。

生長環境

黑荊樹是強陽性樹種,適宜於冬無嚴寒、夏無酷熱的濕潤氣候區栽培。要求年均溫為15-21℃。1月份平均氣溫>5℃。絕對最低溫度>-6℃。無霜期>280天。據觀測,幼苗在-4℃時開始受凍。在平均溫>22℃的地區,生產不良,流膠病嚴重。年生長一般有2個高峰期。分別出現在5月-6月和9月-10月。這與適宜的氣溫(15-21℃)和雨量分配有直接關係。因根系發達,根部具有根瘤菌,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但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濕潤、通透性好、少石礫,pH值在4.5-8.0的堆積土和沙質壤土為佳,而在瘠薄粘質土上則生長不良。要求年降水量為470-1910毫米。光照對黑荊樹生長的影響較大,在純林或混交林中,自然稀疏和林木分化現象嚴重,宜選擇陽坡的山腰、山腳地帶種植。適生海拔為120-1800米。最佳海拔為200-500米。

分布範圍

原產澳大利亞。中國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省區有引種。

栽培技術

採種母樹:採種樹應選用生長健壯、速生乾直、節間疏、樹皮厚、單寧含量及純度高、抗逆性強、年齡在4-8年的優良個體。黑荊樹每年開花2次,種子成熟期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10-11月。當莢果顏色由青色變為赤褐色但尚末開裂時採收為好。莢果採下後,要及時進行暴曬,種子脫出後,要及時收集並乾藏於通風乾燥處。
種子處理:黑荊樹種子的外皮堅硬,附有蠟質,不易吸收水分,未經處理的種子發芽率僅為3-5%,因此,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特殊處理,具體方法是:將種子浸於60-70℃水中,待熱水自然冷卻後,挑出已吸水膨脹的種子進行播種或濕床催芽。未膨脹的種子,再用90-100℃的熱水浸燙20-25秒鐘,撈出種子自然冷卻20-30分鐘,再用清水浸泡24小時,挑出膨脹的種子進行播種或催芽。未膨脹的種子繼續浸泡處理3-5天,每天取出膨脹的種子,並換清水1次。經處理的種子,發芽率可達90%以上。
圃地育苗:黑荊樹育苗,春、秋兩季均可進行,但以秋季為佳,秋播時間選在8月-9月,翌年2月-3月,苗木即可用於造林。圃地應選擇背風向陽、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的地方,以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沙質壤土為宜。床面寬1米,高25厘米-30厘米,床間留人行道寬40厘米-50厘米。播種前施足基肥,每畝施腐熟人畜糞肥1000千克-1500千克。採用條播,條播溝間距25厘米,播種量為每畝2千克-2.5千克。播種後用細土均勻覆蓋,厚度1厘米-1.5厘米,然後用鐵芒萁覆蓋,隨後澆水。苗木長出2片-3片真葉時,開始追肥,每隔10天施放一次,施肥量逐漸增加,施用複合肥濃度為0.2%-1%。苗木停止生長前,應施一次磷肥,以增強苗木的抗寒能力。
營養杯育苗:用營養杯培育的苗木造林,可帶土、帶肥,根系完整,造林成活率高,造林後幼苗生長迅速。營養土配製:80%肥沃表土+8%火燒草皮土+8%腐熟豬牛糞+4%鈣鎂磷肥。將配製材料充分打碎過篩,並用波爾多液消毒,堆漚25天-30天,裝杯備用。每袋播種2粒-3粒,其它管理可參照圃地育苗進行。
造林技術整地:坡度<15的造林地,採用全墾整地,然後按造林密度挖50厘米×50厘米×40厘米的種植穴,將表土回填穴內。坡度>15時,則沿等高線進行梯級整地,清地應保留帶間原生植被。在清好的帶中挖寬50厘米,深40厘米的種植溝,然後將表土回填溝內並築寬1米的平台。密度:根據立地條件、經濟條件及黑荊樹的生長特性,確定適宜的造林密度,一般是先密後疏,初植密度為1米×2米,3年-4年後間隔株間伐,使株行距變為2米×2米。方法:裸根苗造林宜於2月-3月間陰天或雨后土壤濕潤時進行,起苗後套用黃泥槳根,以保持苗木根部濕潤,栽植時應使根系舒展,不要栽得過深,根頸入土即可。根部四周的土要踏實,使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最後覆蓋一層細鬆土,以減少土壤中的水分蒸發,提高造林成活率。用營養杯苗造林時,應使杯麵略低於種植穴面,然後用土填實營養杯四周,最後在杯上蓋一層細土。
幼林撫育造林:造後應及時進行撫育,每年進行1-2次,連續進行3-4年,幼林鬱閉後還應適時進行間伐。除草、鬆土:坡度<15°時,採用全面撫育,將林地內的雜草清除,坡度>15°時,則將種植帶內的雜草清除,種植帶間的雜草則予以割除。及時鬆土,樹冠投影內鬆土深度為5-10厘米,每年進行2次樹冠以外的區域則深耕20-25厘米,坡度>15°時,僅在種植帶上進行。施肥:為促使幼樹及早鬱閉成林,在定植1個月以後,一般在3-4月,於雨后土壤濕潤時,第1次施肥,每株施複合肥5-10克,應施放在樹冠投影外緣附近。第2次施肥於8-9月進行,每株施複合肥20-30克,注意增施磷肥,以後結合撫育每年施肥2次,直至幼林鬱閉,施肥量應根據幼樹生長情況逐年增加。黑荊樹的根群分布多集中在地表層50厘米以內的土層中,施肥深度以10-20厘米為宜,施肥後要覆土,以免肥料中有效成分揮發散失。修剪:為使營養集中,增加林內通風透光度,以促進主幹生長,增強樹木的抗性,應及時除去幼樹樹冠下部過多的纖弱枝、密生枝、病蟲枝等。修剪時注意不要傷及主幹,剪口要平滑,進入花果盛期後,還應適當剪除部分花枝,避免養分消耗過量而導致營養生長減慢。間伐:造林3-4年後,可適當進行間伐,採取隔株間伐,伐去病蟲株、弱株及被壓株。間伐後,林內光照增加,應及時清除雜草,避免爭奪營養空間。

病蟲防治

黑荊樹的主要病害有荊樹立枯病枯梢病流膠病等,主要蟲害有蟋蟀、大衰蛾、星天牛等。病蟲害防治,採取以生物技術和栽培技術防治為主 ,化學技術防治為輔,採用抗病蟲危害的優良品種,培育健康無病蟲的優質苗木,引進和保護黑荊樹病蟲害的天敵,定期進行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一旦發現,應採取有效措施及早防治。
危害黑荊的主要害蟲是吹綿介殼蟲,並引發煙煤病,重度危害可致全株死亡。栽培黑荊,同時,栽培一些苦刺,瓢蟲密度會更大,抑介力更強。其原理是:苦刺葉是蚜蟲的好食料,蚜蟲又是介殼蟲的美味佳淆。冬春,介殼蟲若蟲少,瓢蟲取食蚜蟲,從而,保持一定瓢蟲種群數量。夏季,介殼蟲若大量出,瓢蟲又取食吹綿介幼蟲。其食物鏈如下:苦刺蚜蟲(冬春瓢蟲食料)-瓢蟲-黑荊吹綿介殼蟲(夏季瓢蟲食料)。由此可見,瓢蟲食料有兩個季節性調節鏈,瓢蟲種群將會更大,抑介力強。如果營造的黑荊作為工業源料,4-5年採伐,讓其蔭芽更新,也可有效地調節害蟲與天敵的蟲口密度,實現瓢介新的生態平衡,使其有蟲不成災。

主要價值

黑荊是速生樹種;且根系發達。具根瘤,是改良山地紅壤的肥料樹種。繁殖力極強,適應性強,防護效應好,是優良的防護樹種。花期長,常綠。是很好的綠化樹種和蜜源植物。木材可制人造纖維。供造紙和人造板的原料。樹皮是拷膠原料,葉子可制配合飼料,是優良的工業原料樹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