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西夏邊防要塞)

黑水城(西夏邊防要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黑水城,蒙古語稱為哈拉浩特,又稱黑城,位於乾涸的額濟納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旗政府所在地——達來庫布鎮東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

黑水城遺址始建於西夏時期,當時西夏王朝在此設定“黑水鎮燕軍司”。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區重要的農牧業基地和邊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嶺北行省的驛站要道,西夏十二監軍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擴建此城,並設“亦集乃路總管府”。黑城東西長470米,南北寬384米,總面積18.05萬平方米。雖歷經700多年,黑城仍不失當年的高大宏偉。它是“古絲綢之路”以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這裡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西夏時期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彩繪雙頭佛和元代紙幣等舉世無雙。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納入居延遺址保護區。

黑水城之所以稱為“黑水”,是因為在元之前有黑水河流到這裡,形成內陸湖名居延海,漢朝時,趕走匈奴後就有屯田駐兵,現今額濟納成為居延遺址和黑水城保護基地,成為旅遊風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黑水城
  • 類別:中國文化遺產
  • 地點: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
  • 面積:18.05萬平方米
  • 榮譽: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文化古蹟:彩繪雙頭佛和元代紙幣
  • 位置坐標:E101.146, N41.766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
  • 建議遊玩時長:4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西夏時期,元朝時期,近代以來,歷史傳說,現今遺址,簡介,額濟納,宗教建築,學術研究,遺址保護,

地理位置

黑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東南約35公里、納林河東岸荒漠中,是現今已知唯一一座用党項人語言命名的城市。党項人叫黑水為"額濟納",黑水城就是額濟納城,而蒙語裡稱為"喀拉浩特"(意思仍是黑水城)。過去這裡曾經有相當大的水域,僅著名的古居延海,就有726平方公里。黑水城就在三面臨水的綠洲之中。公元1226年2月,黑水城經歷了一場毀滅性的血戰,如今黑城外滿地都是碎骨,半埋在沙土裡。
現存城牆為元代擴築而成,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434米,南北寬384米,周圍約1600米,最高達10米,東西兩面開設城門,並加築有瓮城。城牆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約13米的覆缽式塔一座,城內的官署、府第、倉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遺蹟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蘭教拱北一座。全城面積超過十八萬平方米。城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城為軍政官署和寺廟等宗教活動場所;東城則為吏民和軍隊居住區及倉庫等。城東西各有一座城門,門寬四米五。建有瓮城,瓮城門南向。城牆高十一米,牆四角加厚,成圓錐形,頂部外側建有女牆一道。城中有一條大道貫穿東西。城東南有一座方形堡子,堡東有一座高土台,台東又建有兩排房屋,外有圍牆。城外是居民的宅院。黑水城在元朝為亦集乃路,蒙古語稱哈拉浩特(黑城)。明以後城漸廢,晚清末年,俄國、英國、日本等國文物販子曾從這裡遺址盜竊不計其數的文獻、文物資料。

歷史沿革

西夏時期

這裡因水草豐美,河流湖泊密布,森林茂密,在新舊石器時代就有大量人類在這裡居住、繁衍,在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
城市周邊的經濟發達,水運交通便利,也是貿易集散地,是草原遊牧部落和南方中原農耕部落開展物品交易、互通有無的交易市場。由於處於南北交界處,農產品和畜產品的交易規模很大,對於各方都需求殷切,故而此地雖然很早就有小規模的城市,但卻不是為了抵禦大規模的戰爭,而是本地居民防範盜賊自衛的一種形式。
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國以前就已建成。儘管城市規模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廓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和交通樞紐,所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在西夏建國以前,黑水城一帶就已有大量居民,在這裡耕耘牧獵、繁衍生息。西夏建國後,為了加強這一地區的管理,以防東面遼國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後調集兩個統軍司來駐守黑水城及整個居延地區。並將大批人口遷到黑水城一帶定居,讓他們在當地屯墾造田、生產糧食,以滿足大批軍民的生活需要。
到西夏鼎盛時期時,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單純的軍事城堡,逐漸變成一座經濟、文化都較為發達的繁榮城市。當時的黑水城內,官署、民居、店鋪、驛站、佛教寺院以及印製佛經、製作工具的各種作坊布滿了城區,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這種情況大約持續了近200年之久。

元朝時期

1226年,北方“蒙古汗國”的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並由此南下,直取西夏國都中興府,次年,西夏滅亡。元朝建立後,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統治者的重視。當時這一地區劃歸甘肅行省,稱“亦集乃路”元朝在這裡設定了亦集乃路總管府,管轄這一地區及西寧山丹兩州。
黑水城黑水城
由於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內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元朝統治者不僅派遣了大量軍隊來黑水城駐防,還從各地遷來許多漢族和蒙古族人,來這裡與當人共同發展農牧業生產。當時,各族人民利用額濟納河的水利資源開渠造田,經過數十年的奮鬥,先後屯田近萬畝。
元朝時期的黑水城,不僅是一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繁榮城市,而且還是當時“北走嶺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東往銀川”的交通要衝和元朝西部地區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
元朝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原來的黑水城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了擴建改造。擴建後的黑水城,東西寬450米,南北長380米,是原來城市面積的3倍。擴建後的城市,不僅增加了城區面積,而且加強了城市的防禦能力。當時的黑水城,城牆高達10米,城內有登城馬道7條,設有寬約6米的東、西城門兩座,並在城門外加築了瓮城。在四面城牆的外側還修築了馬面、角台等禦敵建築。
在當時的城區內,分布有街市、官署,驛站、學府、寺院等區域和百姓、官員、兵卒的住宅區;有直通城門的東、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組成的整齊街道。街道兩側,布滿了各種店鋪,有飯館、酒店、客棧、錢莊、雜貨店、衣帛行、馬具作坊等。並有馬市、柴市及交換農牧產品的互市場所。黑水城,不僅城內十分繁榮,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區和繁華熱鬧的街市。當時,居住在黑水城一帶的固定人口約有七八千人之多。
1350年前後,這裡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綠洲,被沙漠吞噬,變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華昌盛的黑水城也變成了一座廢城。迄今為止它們的痕跡依稀可辨。磚石,瓦塊,陶瓷殘片,鐵器,雕刻,泥佛,風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塊壘等當年的遺物。在古城遺址的西北角上,端坐著12米高的西藏覆缽式佛塔,古樸,圓融,安詳,是黑城的標誌性建築。城內,荒涼滿目,流沙下遍布官邸、寺廟和民居的頹垣斷壁,到處都散落著各種瓷器和碎片。黑釉刻花、白釉褐彩,以及鈞瓷和南方的龍泉瓷等等。城外還有幾座殘缺不全的喇嘛塔,像是守城的衛士肅然而立。
風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許需要更多的時間,但在當地卻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隋朝時,有一天天氣顯得十分怪異,忙碌的人們雖然在心裡嘀咕,但都無暇深究,在沉悶的城中往返穿梭著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並高聲叫賣他背的棗梨:“棗梨!棗梨!”雖然老人叫賣得非常起勁,但由於他的要價太高而無人問津。天黑之後,老人出城而去。當時駐守此城的隋朝大將韓世龍聞聽此事覺得十分蹊蹺,百般思索之後恍然大悟:“棗梨不正是早離嗎?”遂果斷地率領全城軍民離開黑水國。果然,在人們離開不久,狂風大作,風沙從天而降,整個城池很快被沙掩埋……這一傳說還有史料記載,說韓世龍“去後一夕被沙掩埋”。

近代以來

20世紀初,俄國軍人科茲洛夫和英國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發現了大量的西夏文獻,這些寶貴的文物文獻在聖彼得堡展出,引起極大的轟動。黑水城也因此名聞世界。西夏學從此誕生。這一發現被公認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敦煌遺書之後的中國第三大考古文獻發現。 額濟納旗11.4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戈壁荒漠占94%。由於沙化嚴重,黑水城四周的城牆已有半數為流沙掩埋。遺址西北角上聳立的佛塔,基座也被風沙剝蝕得裂痕斑斑,城中殘垣斷壁隨處可見。
科茲洛夫帶人挖掘黑水城現場科茲洛夫帶人挖掘黑水城現場
1900年之前,俄國文物販子波塔寧、奧布魯切夫等想通過當地人打聽黑城去路,都遭到拒絕或被引向歧路。當得知要去黑城的打算時,科茲洛夫也同樣被當地牧民一次次地拒絕,沒人願意給科茲洛夫帶路,因為他們心裡清楚:一批批來這裡的所謂探險者最終目的就是要將原本不屬於他們的東西歸為己有,這一點在土爾扈特人看來是極不道德的。
1909年,沙俄上校、俄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科茲洛夫以所謂科考的名義,帶著全副武裝的俄國軍隊,打著考察野生動物的旗號前往黑城,要求當地居民帶路也被拒絕。科茲洛夫找到了當地的蒙古王爺巴登札薩克,採取恐嚇威脅和行賄的辦法,進入黑水城。4月1日到13日,科茲洛夫和下人在城內的官衙、民居、寺廟、佛塔遺址到處亂挖亂掘,在城西南的一座佛塔中就挖出了3本西夏文書本和30本西夏文小冊子,佛塑、麻布和絹質佛畫、錢幣、金屬碗、婦女飾物、日用器具、佛事用品以及波斯文殘卷、伊斯蘭教寫經和西夏文抄本殘卷等物品,一下子裝滿了10個大箱子。這批文物在王爺的幫助下,立即通過蒙古郵驛分批經由庫倫運往俄京聖彼得堡,科茲洛夫也離開了黑水城到青海展開文物盜竊。
黑水城文物運動俄國彼得堡後,俄國命令科茲洛夫回到黑水城繼續挖掘。1909年6月4日早晨,科茲洛夫僅用了9天時間就從青海重返黑水城,對黑水城展開了一次更大規模的挖掘。30多座佛塔塔身和塔基都被一一刨開,圍繞著黑水城的近千年的佛塔80%就這樣在一個考古強盜手中毀於一旦。6月12日,經過9天的掠奪式挖掘後,科茲洛夫帶著從數量到質量都比第一次挖掘更為豐厚的文物、文獻悄悄離開了黑水城。沒來得及帶走的,他施展了破壞。
科茲洛夫科茲洛夫
1926年,科茲洛夫對黑城進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考察。具體情況不詳。
科茲洛夫從黑城盜掘的文獻有舉世聞名的西夏文刊本和寫本達8000餘種,還有大量的漢文、藏文、回鶻文、蒙古文、波斯文等書籍和經卷,以及陶器、鐵器、織品、雕塑品和繪畫等珍貴文物。這些文物文獻數量很大,版本大都完整,是研究西夏王朝甚至於和西夏王朝同時的宋、遼、金王朝,還有元朝歷史的“無價之寶”。
這批文獻數量之多,為整個世界所罕見。僅僅是為這些文物整理一個大概的粗略目錄,俄國學者不惜代價,舉國之力花費了半個世紀也沒完成,可見這批文獻數量之浩繁。直到蘇聯解體後的1996年,俄國才逐步完成文獻初步整理工作,前後花費時間約一個世紀,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不曾停歇,俄國收藏的文獻整理工作目前尚未結束,仍在繼續整理中。截止到今天俄國方面出版的文獻13冊,僅是價值相對較小的一部分,大量珍貴的黑水城文獻俄國至今尚未出版。

歷史傳說

額濟納旗境內的鄂木訥河東岸,距今旗府所在地——達來呼布鎮35公里的戈壁,有一座西夏,元代古城的遺址。每當人們慕名來此遊覽,行至距古城10餘里時就能望見高聳在古城西北角上的那座著名的白塔,在縹緲的浮雲中時隱時現,神秘莫測。在當地的土爾扈特蒙古族(這些土爾扈特部部分是清朝18世紀從俄國伏爾加河歸來後安置在內蒙古草原的,另一部分在新疆)中,至今流傳著有關這座古城的一些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哈日巴特爾(直譯為黑英雄)的蒙古族將軍,在此築城鎮守。久而久之,人們便稱哈日巴特爾為黑將軍,此城便稱為黑城。
由於哈日巴特爾驍勇善戰,不但晉升為將軍,並深得皇帝歡心,將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黑將軍做哈敦(譯意夫人)。
後來,黑將軍羽翼漸豐,權勢強盛,竟然覬覦皇權,企圖一統天下。正當與心腹們密謀怎樣篡奪皇位之時,這一陰謀被公主得知。她便將黑將軍陰謀篡權的訊息報告了父皇。皇帝在盛怒之下派數萬大軍進攻黑城,懸賞捉拿哈日巴特爾。但是大軍為攻陷黑城打了多次大仗,均無取得根本性勝利,為不使黑將軍逃脫,只好把黑城圍困起來。
皇帝得知久攻不破的訊息後,便請巫師卜卦,卦象說:“黑城地高河低,官軍圍城在城外打井無水,而城內軍民卻不見饑渴之象,必有暗道通水,如將水道堵截,則必勝無疑。”
黑水城黑水城
於是,皇帝又增派一萬大軍赴鄂木訥河上游的咽喉部位,隨著巫師們高聲誦訟著《護律·夏日畢其格》(意即法律黃書),軍士們用頭盔盛著沙土,很快地截斷了河水,並築起一道巨大的土壩。
不幾日,只見城內人畜饑渴,近城的禾苗枯萎。黑將軍便令士兵在城內掘井,在挖掘中每每眼見出水,一會兒又見底了,就這樣直挖到八十丈還是不出水。在這饑渴難忍、萬般無奈的情形之下,黑將軍只得下令準備突圍。臨行前,他把全城的金銀財寶投入井中,又對自己的兩個兒女說:“你們去做財寶的主人吧!”,並祝願說:“願來日有個騎禿頭青虻牛的人來將我們財寶取走”。隨後,便將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也活活埋入深井。又令士兵連夜鑿通北部城牆,率城內盡數兵馬衝出,殺出了一條血路突圍北上了。
傳說:在黑城方圓二十里的地方打井都是涸井,是因當時皇帝所派的數萬大軍堵塞河道時,由巫師念了“法律黃書”所致。在城池內,每當風雨過後所能見到的青、白色的兩條長蛇,便是黑將軍兩個孩子的化身。在黑城附近因無水所死的樹木也都是追隨黑將軍突圍出逃的方向而伏。
至今,在久經風蝕沙埋的情況下,在黑城遺址西北角城牆上所開的那個可容騎駝者進出的洞口,相傳就是當年黑將軍突圍的洞口;在城池內偏西北的那個大坑,相傳就是當年不曾出水而用來埋藏了全城財寶的那口深井;而被當地人稱為“寶格德波日格”的那座高大沙嶺,相傳就是當年大軍截水所築的大壩;在黑城附近枯木的倒向,便是因長期缺水和本地大都是西北風所致。

現今遺址

簡介

額濟納成為居延遺址和黑水城保護基地。這是日前首次在我國內蒙古額濟納召開的有關黑水城研究國際會議傳出的信息。令人遺憾的是,尚未解決黑水城保護的問題,此地卻此逐漸成為旅行社開發的重要旅遊項目。
黑水城和一個遊客黑水城和一個遊客

額濟納

額濟納是國內至今惟一沿用古西夏地名的地區,其境內的黑城(也稱黑水城)是西夏古都,在西夏歷史上占有非同尋常的地位,也是迄今絲綢之路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這裡有秦漢時期輝煌的居延文明,西夏時期燦爛的水城文化。曾出土2萬多枚居延漢簡和8000多件(冊)黑水城西夏文獻。在黑水城區域上世紀八十年代還發現了元代伊斯蘭教徒的數百座墓葬,並出土了元代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的木乃伊,這是繼西夏文化被發現後的又一重大發現。這些珍貴的遺址吸引著越來越多學者的目光,他們將黑城作為研究西夏文化和早期伊斯蘭文化傳播的重要始原地。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黑水城地區,在近一個世紀內引起學術界和社會越來越多的重視。

宗教建築

在黑水城眾多的建築中,宗教建築是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黑水城,曾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歷史上曾建造過許多宗教寺院。有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等不同的建築。其中以佛教建築最多,而且占地面積也最大。在西北角的城牆上,至今還聳立著5座寶瓶似的佛塔。最高的一座達13米。佛塔是用土坯壘成,雖經數百年的風沙侵襲,今天依然聳立雲端,成為黑水城獨具魅力的標誌。

學術研究

由於歷史原因,黑水城文獻大部分散落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圖書館,上世紀初期,不少中外學者已經開始關注這批珍貴的文獻,做了不少的文獻編目、考訂與描述工作。近十幾年來,《俄藏黑水城文獻》、《中國藏西夏文獻》、《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中國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獻》、《英藏黑水城文獻》、《法藏敦煌西夏文獻》、《日藏西夏文獻》等大型文獻的陸續整理出版。
俄國出版的文獻(第13冊)俄國出版的文獻(第13冊)
圍繞著文獻和考古,全球形成了兩門專業學科:黑水城文獻與西夏學,均已發展成為具有專門研究領域、研究資料和研究方法的學科。
2011年9月16日至19日,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蒙古等國內外60餘名專家學者聚會內蒙古阿拉善,對居延遺址和黑水城進行實地考察,並圍繞黑水城歷史文獻與考古、黑水城地理環境與水文水利、黑水城文化藝術、黑水城與居延文明和黑水城與額濟納社會經濟及擬定成立內蒙古考古學會西夏黑水城分會等五個有關黑水城人文與環境等高端學術議題展開討論。此次國際會議確定,今後將以我國內蒙古額濟納旗為基地,把居延遺址和黑水城進一步保護好,2007年將完成保護總體規劃,黑水城有關的綜合研究將持久深入地開展下去。
英國收藏的黑水城文獻英國收藏的黑水城文獻

遺址保護

黑城遺址是古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遺址。
黑城市北方的西夏國古都,名叫亦即乃,就是党項語的黑水城黑城平面為長方形,現今城牆仍高聳地表達10米城內的街道和牆壁及整齊排列的木頭檐柱,從流沙中露出。城外西南方,一座穹坊廬式頂、壁龕樣式的禮拜堂完整地矗立於荒野,土坯建成的圓頂清真寺尚未被風沙掩埋。城外西南一座禮拜堂完整屹立於荒野,近代有不少人來多次探寶,掠奪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在黑城出土的不少珍貴的歷史材料中,在出土的《番漢合時掌中珠》西夏文字典中,人們解讀了西夏文。給後人更完整的詮釋了神秘的西夏國。該城建於公元九世紀的西夏政權時期。公元1372年明朝大將馮勝攻破黑城後遭廢棄。至今城內還埋藏著豐富的西夏和元代等朝代的珍貴文書。近幾年來,由於周邊地區沙化嚴重,流沙從東、西、北三面侵蝕黑城,許多遺址已埋於沙下。文物保護工作者呼籲有關部門儘快行動起來,搶救性保護黑城遺址。黑城遺址的城牆西北角頂部築有5座佛塔,保存至今尤為珍貴,但同樣面臨風蝕坍塌的危險。
2008年8月1日啟動的黑城遺址搶救性維修保護一期工程已於去年底順利結束,二期工程即將全面啟動。
按照《黑城遺址搶險加固保護方案》的總體要求,已順利完成一期工程的全部施工項目。其中,完成了對黑城景觀大門和鋼護欄的改造,拆除了原看護用土建蒙古包,修建了黑城簡易看護用房,對城內外風積形成的淤沙進行了適量清理,共清理沙阻3000立方米。同時,完成了西城牆豁口填堵、西北角登城踏道、景觀平台、東西城門鋼結構加固及木結構景觀大門安裝工程。一期工程總計投資100萬元。
按照國家文物局批准的《居延遺址——黑城遺址加固維修設計》方案,截止到今天年初啟動了黑城遺址搶救性維修保護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繼續對黑城遺址東、西瓮城門內外的沙阻進行清理。截至目前,已完成清沙21000立方米。下一步將實施城內保護性參觀棧道鋪設、北城牆豁口填堵、城外景觀道路鋪設以及防護欄修建工程項目。預計二期工程項目總投資為216.94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