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星(中國日報社原駐美國首席記者)

黎星(中國日報社原駐美國首席記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黎星(1957.08.02~2011.08.08),女,漢族,1957年8月2日出生於德國柏林,祖籍中國湖北枝江,中共黨員,中國日報社原總編輯助理、美國版總編輯、高級編輯、中國日報社原駐美國首席記者。台北時間2011年8月4日凌晨,黎星突發腦溢血倒在華盛頓的工作崗位上。美國當地時間2011年8月7日14時45分(台北時間2011年8月8日)在華盛頓逝世,享年5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星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德國柏林
  • 出生日期:1957.08.02
  • 逝世日期:2011.08.08
  • 職業:編輯、記者
  • 畢業院校:北京外國語學院
  • 主要成就:全國三八紅旗手
    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
    中直機關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
    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
    曾獲得8次中國新聞獎
  • 性別:女
簡介,個人履歷,個人榮譽,社會評價,中央領導及有關部門領導評價,同事評價,外交部幹部評價,外國友人評價,媒體報導,中國日報社總編輯朱靈憶黎星,黎星精神,

簡介

黎星,女,1981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1986年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新聞學碩士,先後在中國日報社擔任文教部主任、國際部主任、總編室主任、海外版總編輯、總編輯助理等職務。在30年的新聞生涯中,黎星採訪領域涉及政治、科技和文化,足跡遍布20多個國家和地區。親自撰寫稿件兩千多篇,編輯修改稿件1萬多篇,審閱版面1.7萬多塊。從2005年起,黎星堅持每周寫專欄文章,到2011年去世已撰寫約300篇。黎星是中國日報人物報導、專題報導和深度報導的開拓者,是重大國際問題報導的領軍人。
黎星黎星

個人履歷

1957年8月2日,出生於德國柏林
1960年12月,隨在中國駐東德大使館工作的父母回國;
黎星女士參加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黎星女士參加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
20世紀60—70年代,在北京育英國小、光華路三小讀國小、日壇中學學習。
1976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朝陽可控矽元件廠工作。
1977年,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學習。
1981年,提前畢業加入成立不久的中國日報社,即被選派到美國夏威夷大學新聞系學習進修。
1982年學成回國後至去世前,在中國日報工作。 1982年6月起,在中國日報社文教部任記者。
1985年9月至1986年6月,留學美國史丹福大學傳播系,獲碩士學位。
1988年5月,任文教部主任助理,走上新聞管理崗位,先後任文教部副主任、代主任、主任。
1998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2年11月,任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助理。
2006年10月,兼任中國日報社國際部主任。
2008年10月,任中國日報社總編室主任。
2011年4月,赴美國擔任中國日報社駐美首席記者。

個人榮譽

全國三八紅旗手;
2010年黎星(左一)在多倫多20國集團峰會上2010年黎星(左一)在多倫多20國集團峰會上
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
中直機關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
曾獲得8次中國新聞獎;
2011年記者節,中國記協追授黎星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2012年6月28日,在全國創先爭優表彰大會上,黎星被追認為“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

社會評價

中央領導及有關部門領導評價

黎星逝世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同志,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外宣辦主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同志和中央外宣辦副主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王國慶同志分別以不同的形式表示沉痛哀悼。中央外宣辦等單位發來唁電,對黎星給予高度評價,稱讚她是中國國際傳播事業的傑出人才。

同事評價

中國日報總編輯朱靈:黎星是我多年的老同學、老同事和老朋友,我見證了她在中國日報留下的令人敬佩的足跡。作為國家恢復高考以後的第一批大學生,我們總覺得身上肩負著太多的責任和使命,一直有一種為國家多作貢獻的渴望,一直把自己的事業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黎星畢其一生,矢志愛國、忘我工作,她開創了《中國日報》國際傳播的新文風、新作風,開創了國際知名、讀者廣泛的名牌欄目,帶出了一批青年才俊。目前制約我們外宣工作發展的薄弱環節主要是領軍人才的短缺。國際傳播的領軍人才應該具有熱愛祖國、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既要深刻理解國情,又能把握國際傳播規律,既有明確的傳播目的,又十分講究傳播藝術,既要有宣傳意識,又不要有宣傳味;同時,還要具備國際視野和高超的國際溝通能力,有過硬的語言和寫作能力,真正做到外宣“三貼近”。黎星正是這樣一個政治與業務素質俱佳,同時具備領導能力的國際傳播領軍人才,她身上還體現出了奉獻、拼搏、求真、開拓、育人、博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的。
2010年3月黎星在北外舉行講座2010年3月黎星在北外舉行講座
中國日報副總編輯王浩:前些年,因為待遇差,又十分辛苦,黎星父母看女兒如此奔波,不免心疼,想給她調動工作,可她拒絕得很堅定:中國日報是剛開創的領域,雖然艱苦,但很鍛鍊人,我喜歡這份工作,能學到很多東西,開闊視野,發揮餘地更大。
中國日報特稿部副主任陳婕:我之所以寫到再晚也要寫完,是因為我發現,不管是半夜幾點把稿子發給黎老師,她總是早上六點多就看郵件改稿子。
中國日報社董瑋:黎老師是個不折不扣的“拚命三郎”,身上有股永遠都用不完的勁兒。在航班上,她能擠掉休息時間完成專欄和特寫;抵達目的地後甚至可以不倒時差立刻投入工作;在沒有網路的環境下,她可以就著狹小的手機螢幕,一點一點把稿子校完;在墨西哥坎昆報導世界氣候變化會議,她可以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天一亮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會場。

外交部幹部評價

外交部機關黨委(部黨委國外工作局)常務副書記、原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章啟月:黎星同志30年來一直戰鬥在中國國際傳播事業第一線,對國際傳播事業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新聞工作充滿熱愛和奉獻精神。她在不同的崗位上不畏艱難、積極進取、忘我工作,為推進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了解,在國際上塑造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做出了卓越的努力,堪為行業表率。黎星所體現出的愛國精神和堅定的政治素養與外交人員核心價值觀‘忠誠、使命、奉獻’高度一致。她的身上閃耀的是共產黨員堅定的黨性和高尚的精神品質,值得外交戰線廣大黨員幹部學習。
2009年黎星與丈夫和女兒參觀三峽水電站2009年黎星與丈夫和女兒參觀三峽水電站
外交部新聞司:黎星同志是中國國際傳播領域的傑出代表,為推進民間外交、促進中西方溝通交流、增強我國軟實力作出了重要貢獻。她身上體現出的新時期新聞工作者奉獻、敬業、開拓、進取的精神令人敬佩,國家和社會需要更多像黎星這樣政治堅定、業務精通、熟悉國情並深諳國際文化和傳播規律的複合型人才。

外國友人評價

中美建交的重要策劃與參與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特意發來唁電評價黎星:“……驚聞她不幸早逝,我深感悲痛,不時滿懷深情地憶起她在推進中美關係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專業精神、滔滔辯才及卓越努力。”
美國國務院外國記者中心的唁電說:“我們為黎星的新聞報導深深折服……黎星是一位真正杰出的記者,她將永被銘記。”

媒體報導

2012年8月6月,《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長篇報導《讓世界傾聽中國的聲音—寫在中國國際傳播事業的傑出人才黎星殉職一周年》,並配發短評《黎星,耀眼的啟示》。評論說:黎星在對外傳播之路上拼搏了三十載,在盛年倒下。一個五十有四的人,原本可以高枕在光榮簿上笑對晚晴,卻為了中國的國際傳播事業,不遠萬里,前往美國。在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她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的良好形象。她以專業精神忘我工作,直至生命最後一刻。正像毛澤東稱讚的白求恩,她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我們應該學習黎星。學習她黨性第一、志向堅定的奉獻精神;學習她身先士卒、筆耕不輟的拼搏精神;學習她不懼艱辛、深入一線的求真精神;學習她不斷進取、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學習她甘為基石、樂於助人的伯樂精神;學習她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博愛精神。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日益深刻,交流與溝通,須臾不可缺。國際傳播能力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是維護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毋庸諱言,在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境、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方面,我們還有一段長路要走。而黎星,在國際傳播領域,作出了表率。學習黎星,就是要擦乾淚水,循著她的足跡,繼續向世界傳遞嘹亮的中國聲音。黎星倒下了,精神站起來。
台北時間2011年8月11日晚黎星追悼會台北時間2011年8月11日晚黎星追悼會
2011春節前黎星(中)與中國日報美國版員工2011春節前黎星(中)與中國日報美國版員工

中國日報社總編輯朱靈憶黎星

2012年8月22日,《光明日報》第5版發表中國日報社總編輯朱靈撰寫的《踏著先行者的足跡—黎星同志一周年祭》:一年前,黎星同志永遠離開了我們。然而,她的音容笑貌、感人事跡,在我們心中不曾褪色,她的精神永在,且熠熠生輝。黎星作為我國國際傳播事業的傑出人才和優秀的新聞工作者,畢其一生,矢志愛國、忘我工作,開創了中國日報國際傳播的新文風、新作風,推出了國際知名、讀者廣泛的名牌欄目,帶出了一批青年才俊。她一生的貢獻,為中國日報的不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黎星英年早逝,壯志未酬。我們唯有積極努力,完成她未竟的事業,才能告慰她的英靈。一年來,全社掀起了學習弘揚黎星精神的熱潮,推動國際傳播事業大踏步前進。今年“七一”,黨中央追認黎星為“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並公開表彰,這是激勵全體中國日報人的珍貴榮譽。我們要永遠學習她的精神,明確自己的使命,循著她的足跡,向世界說明中國,向世界發出響亮的中國聲音。黎星精神永存!
1992年9月,黎星在中國秦嶺深山1992年9月,黎星在中國秦嶺深山

黎星精神

一是黨性第一、志向堅定的奉獻精神,貫穿了黎星的整個新聞生涯。
黎星一生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積極獻身國家對外傳播事業。正如中國駐美大使館在唁電中所說的:“黎星同志長期奮鬥在我國外宣戰線,為向世界介紹中國,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奉獻了一生。”在加入中國日報的30年中,黎星成長為優秀的記者、編輯、資深專欄作家和領導幹部,她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為中國新聞和對外傳播事業奮鬥終生的誓言。她的辭典里沒有“疲倦”這兩個字。因為熱愛記者職業,她從不覺得做新聞辛苦,而是把它作為實現理想、為國奉獻的平台。她就是這樣一個精力充沛、充滿激情、不遺餘力,具有高度敬業精神的人。
2011年5月黎星在中國日報創刊30周年現場2011年5月黎星在中國日報創刊30周年現場
二是身先士卒、筆耕不輟的拼搏精神,貫穿了黎星的整個新聞生涯。
30年來,黎星同志始終奮鬥在編輯和採訪第一線。據不完全統計,在1990年至2006年間,每年經她修改的通訊和深度報導多達500餘篇;從2005年起,她堅持每周寫專欄,總計約300篇。在她去世的前一周,她不僅撰寫了多篇專欄、特稿,還就美國國債危機熬夜完成了一篇社論。她就是這樣一個始終如一、勤奮耕耘、殫精竭慮,具有高度拼搏精神的人。
三是不懼艱辛、深入一線的求真精神,貫穿了黎星的整個新聞生涯。
黎星同志30年如一日地走近基層,深入現場,踐行著真實性是新聞報導的生命這一原則,她不是在新聞現場,就是在前往現場的路上,為年輕新聞工作者樹立了榜樣。她多次承擔隨國家領導人出訪報導的任務,採訪過多國政要,多次參加重大活動報導,她不僅走遍中國,足跡還遍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她的稿件有力傳達中國聲音,維護了國家利益。她就是這樣一個不辭辛勞、以苦為樂、執著追求,具有高度求真精神的人。
四是不斷進取、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貫穿了黎星的整個新聞生涯。
黎星同志畢生以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開拓精神,孜孜以求努力提升專業水準。她認真研究並把握中外差異,組建國際部,創辦美國版,不斷探索用海外客群易於接受的角度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是中國日報人物報導、專題報導和深度報導的重要開拓者,重大國際問題報導的領軍人。同時,她注重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擴大傳播覆蓋面,提升影響力,她在中國日報網主持的視頻專訪節目受到有關國家的重視。30年來,她不斷擴展報導範圍,撰寫了大量有深度、有分析的特寫和通訊。她就是這樣一個迎難而上、刻苦鑽研、不斷進取,具有勇於開拓精神的人。
五是甘為基石、樂於助人的伯樂精神,貫穿了黎星的整個新聞生涯。
黎星同志對年輕記者和編輯滿懷愛護,注重傳幫帶,以自己的光和熱為年輕人照亮前路、創造機會,為報社培養了一批人才。在她的悉心指導和熱心幫助下,多位年輕記者獲得了中國新聞獎。她就是這樣一個甘為人梯、善為伯樂的人。
六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博愛精神,貫穿了黎星的整個新聞生涯。
黎星同志用真誠的心關愛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作為報社的領導幹部,她把奉獻精神和業務素養緊密融合,團結、指導身邊的同事,使團隊業務過硬、親密和諧。她身上沒有一絲“官架子”,總是和藹可親、體貼入微,默默關心著年輕人的工作和生活,並盡全力提供幫助。她就是這樣一個關心他人、平易近人、為人真誠,具有高度博愛精神的人。
2012年8月,在紀念黎星去世一周年之際,中國記協號召全國廣大新聞工作者,以黎星為榜樣,永遠忠於黨和人民,以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積極投身“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為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更加良好的輿論氛圍。中國記協書記處表示,黎星的感人事跡所折射出的“黎星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奉獻、拼搏、求真、開拓、育人、博愛。黎星同志是中國國際傳播事業的傑出人才。她用自己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追求,體現了一名外宣戰士視黨和國家利益重如山的崇高境界,反映了一名新聞工作者追求卓越、捍衛真理的職業操守,展示了一名黨員幹部關心他人、培養人才的優秀品質。正是在一大批像黎星同志這樣的優秀新聞工作者的身體力行和帶領下,近年來我國國際傳播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得到較大提升。
黎星(左三)在2010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上黎星(左三)在2010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