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鵠歌(漢昭帝劉弗陵詩作)

黃鵠歌(漢昭帝劉弗陵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鵠歌》是漢昭帝劉弗陵所作的一首詩歌。收錄於《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中。詩人的心中充滿了期望,他想,就像黃鵠翱翔天宇,自己也要一展宏圖,使得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然而,從想像跌落回現實,詩人又覺得有愧於心。畢竟,要成為一個賢君明主,他要做的,還有太多太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黃鵠歌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樂府詩集雜歌謠辭》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劉弗陵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詩歌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黃鵠歌
黃鵠飛兮下建章,羽肅肅兮行蹌蹌,金為衣兮菊為裳。
唼喋荷荇,出入蒹葭;自顧菲薄,愧爾嘉祥。

創作背景

“始元元年,黃鵠下太液池,帝為此歌。”——《西京雜記》
始元元年春天,珍貴稀有的黃鵠鳥降臨大漢的都城長安。因漢尚土德,土德尚黃,黃鵠被視為祥瑞,由是群臣上壽,年僅八歲的漢昭帝為此作《黃鵠歌》。

詩歌賞析

“黃鵠飛兮下建章”,這一句交待了詩歌創作的背景,描繪出黃鵠鳥划過建章宮的上空,降臨在太液池邊的情景。“羽肅肅兮行蹌蹌,金為衣兮菊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這裡詩人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黃鵠的外貌和動作。“肅肅”原作“蕭蕭”,指鳥兒扇動翅膀的聲音,一如《詩經 鴻雁》中的“鴻雁于飛,肅肅其羽”,應是擬聲詞。“蹌蹌”則是舞貌,“行蹌蹌”描繪鳥兒輕快靈敏的步伐,狀若舞蹈,與《大韶》中的“笙鏞以間,鳥獸蹌蹌”有相似的情韻。“唼喋”也是擬聲詞,指鳥兒咀嚼食物的聲音。詩人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將鳥兒嫩黃鮮亮的羽毛比作金和菊,描寫出以金為衣以菊為裳的黃鵠穿梭於蘆葦荷荇之間,時而扇動翅膀,時而啃食花葉的模樣,十分美麗可愛。然而,結尾處的“自顧菲薄,愧爾嘉祥”話鋒一轉,似與這個“其樂融融”場面格格不入。是什麼原因,竟能令一個八歲的孩子,一個帝國的君主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淺薄,有愧上天賜予的嘉美祥瑞呢?
劉弗陵作《黃鵠歌》時,登基不過一年。彼時,由於武帝時期的常年征戰,海內空虛、經濟衰退。當年幼的新天子陡然見到代表祥瑞的黃鵠降臨長安時,他應當十分欣喜吧?畢竟那還是個講究天人合一的時代。天降祥瑞意味著什麼呢?意味君主有德、天佑大漢啊!可,欣喜之餘,詩人忽然想到,自己又為江山社稷做過什麼呢?他才八歲,他還不曾親政……於是,漸漸地,一種失落而又羞愧的情緒湧上了詩人的心頭。“自顧菲薄,愧爾嘉祥。”浩浩穹宇之下,詩人深感自己的渺小,不免心中有愧。
作為漢武帝最小的兒子,劉弗陵自幼“壯大多知”,武帝常曰“類己”。於是,在其餘諸子或不成器或已死亡的情況下,劉徹將帝國的權柄交給了早慧的幼子。不過一瞬間,劉弗陵被推向至高無上的寶座,同時也被推向前路叵測的懸崖。可年幼的天子尚未體會身為君王的榮耀,便感到了深深的迷茫與孤獨,面對著虎視眈眈的兄長、心思各異的輔臣、生活困苦的百姓,他愈發地不安、惶恐。這時,美麗的黃鵠鳥闖入了他的視野。天降祥瑞,是否預示自己也將成為一代明君、名垂青史呢?高祖皇帝、孝文、孝景,還有父親……劉弗陵或許在想,自己定要像他們那樣,安定江山、振興大漢。詩人的心中充滿了期望,他想,就像黃鵠翱翔天宇,自己也要一展宏圖,使得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然而,從想像跌落回現實,詩人又覺得有愧於心。畢竟,要成為一個賢君明主,他要做的,還有太多太多。(詩陵語夢)

作者簡介

漢昭帝劉弗陵(前94年-前74年),漢武帝劉徹少子,母親是趙婕妤鉤弋夫人,西漢第八位皇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