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風鱔

黃金風鱔

深圳珠海斗門縣沿海江河一帶皆出產風鱔,是當地的一大特色產品,黃金村附近河段出產的黃金風鱔最為有名,且歷史悠久,產量最高,年產約50噸,暢銷港澳、日本等地。黃金風鱔肉多骨少,肉質細膩,味道鮮美,富含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鰻鱺
  • 拉丁學名: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 別稱:黃金風鱔、白鱔,青鱔,風鰻,鰻魚
  • 二名法:Common eel
  • :動物界
  • 鰻鱺目
  • 鰻鱺科
  • :鰻鱺屬
  • 分布區域:深圳珠海斗門縣沿海江河一帶
外形特徵,生長繁殖,生活習性,生活環境,

外形特徵

(白鱔、鰻) 體長,圓筒形,尾部稍側扁。上下頜具細齒。鱗甚小,隱埋於皮下。背、臀鰭低,基部長,後端均與尾鰭相連。胸鰭小,圓形。腹鰭缺失。體無斑點。
身體細長如蛇形,體長最大可達1.3米,前端圓柱形,自肛門後漸側扁,尾部細小,頭尖長。吻鈍圓,稍扁平;口大,端位;上下頜及犁骨均具尖細的齒;唇厚,為肉質;前鼻孔近吻端,短管狀,後鼻孔位於眼前方,不呈管狀;眼中等大小;鰓孔小,位於胸鰭基部下方,左右分離。側線發達而完全、鱗細而長,隱蔽於表皮內。背鰭低而長,其起點距肛門較距鰓孔為近;背鰭和臀鰭起點間距短於頭長,但長於頭長之半。無腹鰭,臀鰭低長,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呈圓形。體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或淺黃,無斑點。

生長繁殖

降河性洄游魚類。海中產卵。仔魚為透明的葉鰻,春季,當仔魚發育成幼鰻時,成群游入江河,在於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後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負、蟹、蝦和水生昆蟲為主。一般夜間活動。生長迅速,肉質細嫩多脂、營養豐富。現已進行人工養殖。分布於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鰻鱺是一種降河性洄游魚類,原產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內長大,後回到海中產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鰻(也稱白仔、鰻線)成群自大海進入江河口。雄鰻通常就在江河口成長;而雌鰻則逆水上溯進入江河的乾、支流和與江河相通的湖泊,有的甚至跋涉幾千公里到達江河的上游各水體。它們在江河湖泊中生長、發育,往往晝伏夜出,喜歡流水、弱光、穴居,具有很強的溯水能力,其潛逃能力也很強。
到達性成熟年齡的個體,在秋季又大批降河,游至江河口與雄鰻會合後,繼續游至海洋中進行繁殖。據推測其產卵場在北緯30度以南和中國台灣的東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溫16-17℃,含鹽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產卵,1尾雌鰻1次可產卵700-1000萬粒。卵小,直徑1毫米左右,浮性,10天內可孵化。孵化後仔魚逐漸上升到水錶層,以後被海流漂向中國、朝鮮、日本沿岸,此時仔魚約為1齡,冬春在近岸處變為白苗,並隨著色素的增加而變為黑苗。開始溯河時為白苗,到溯河後期則以黑苗為主,混雜少量白苗。鰻鱺的性腺在淡水中不能很好地發育,更不能在淡水中繁殖,雌鰻鱺的性腺發育是在降河洄游入海之後才得以完成。在秋末(8-9月間)大批雌鰻接近性成熟時降河入海,並隨同在河口地帶生長的雄鰻至外海進行繁殖。

生活習性

鰻鱺常在夜間捕食,食物中有小魚、蟹、蝦、甲殼動物和水生昆蟲,也食動物腐敗屍體,更有部分個體的食物中發現有高等植物碎屑。攝食強度及生長速度隨水溫升高而增強,一般以春、夏兩季為最高。池養的鰻鱺在盛夏時攝食強度降低。水溫低於15℃或高於30℃時,食慾下降,生長減慢;10℃以下停止攝食。冬季潛入泥中,進行冬眠。鰻鱺能用皮膚呼吸,有時離開水,只要皮膚保持潮濕,就不會死亡。
鰻鱺在黃河、長江、閩江、韓江及珠江等流域,海南島、台灣和東北等地均有分布。秋冬之際,每當北風驟起,或風雨之夜,成群風鱔沿珠江口游到河面,是捕撈風鱔的好時機,故而謂之風鱔。珠海市斗門區井岸鎮黃金村附近河段產風鱔,歷史最長,數量最多.

生活環境

井岸鎮黃金村海灣,由於其水質環境沒有污染,是風鱔生長的好地方,這裡的鳳鱔肥大、肉嫩,風鱔肉豐骨少,肉質細嫩,富含脂肪,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年產約50噸,暢銷港澳、日本。肉爽滑、少碎骨、口感好,炒食清脆香爽,燜食膠滑甘香,打邊爐吃爽滑,豉汁清蒸,鮮味香濃,當地人多喜歡用瓦缶掌火局,別具風味,素為食家所推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