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祭祀

“黃石公祭祀”是流傳於山東平陰東阿鎮的一項民俗活動,該活動,為山東省濟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編號是:14-4,申報單位是:平陰縣東阿鎮。

基本介紹

基本內容,主要特徵,歷史淵源,主要價值,保護措施,

基本內容

對黃石公的祭祀始於漢代。《史記》記載,百姓每年都“每上冢伏臘,祠黃石”,即祭祀黃石公。兩千多年,從未間斷。三月十八祭祀黃石公,是當地官宦文士及百姓自漢代流傳下來的,東阿當地百姓也認為三月十八日是黃石公生日。此記載也見於後世出土的文物,大明天慶二年三月由奉政大夫山東督察司拿宜興、通政大夫順天府尹、陝西布政使許口口同立的《重修黃石公祠碑記》中:“歷漢以來千餘年”,“太祖高皇帝命有司歲以三月十八日以禮致祭。”由此可見,此祭祀日是當年劉邦張良來尋黃石公時下令訂立的。祭祀黃石公,民間祭祀一是求黃石公保佑一方太平安康,二是求福免災等。立於黃石公祠,由唐代天寶年間御史高台李卓撰文的“濟北黃石公祠祀”中記載了當年太守河東裴公因天久旱無雨,率當地百姓到黃石公祠,“……,夙夜展祭祀事。未畢,感而遂通自寅及未,澤潤千里,吁其靈也。”古《東阿縣誌》亦詳細記載了“祭用三月十八日”等。足見,千百年來,人們把黃石公奉若神靈。歷代文人名士如北周大文學家庚信,金代在文學家元好問、明萬曆年間禮部尚書閣老於慎行、永樂年間戶部尚書周忱,清翰林檢討趙執信,刑部尚書王士禎等等,都曾來黃石公祠拜祭,並留詩賦。
千百年來,黃石公祭祀從農曆三月十八日開始,一般為五天左右。期間方圓幾百內,西至聊城、南至梁山、濟寧,東至泰安肥城一帶百姓前來祭祀,可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每天多達數萬,至今如是。祭祀儀式在民國以前,多由主政的地方官員主持。他們首先在黃石公雕像前立坊舉行祭拜儀式,頌讀祭文,祈禱黃石公保佑自己前程無量,步步升高,世道平安,百姓安居樂業。儀式舉行中,鑼鼓齊鳴,以樂隊伴奏,然後鳴放鞭炮。祭拜儀式後,善男信女開始爭相上香設供祭拜黃石公,祈求平安發財,然後到奎星樓上香,祈求子女金榜高中。人們為了搶燒第一柱香,便在三月十七日晚上,十二點前到廟祠前。十二點一到,便搶上香火,鳴放鞭炮。
圖2 黃石公祭祀圖2 黃石公祭祀
祭祀期間,廟祠前搭台請劇團唱大戲賀祭,亦有雜技雜耍相伴祝賀。屆時小攤點、小百貨、小吃攤擺滿山上山下。人們扶老攜幼,穿著整齊,登山樂游,紀念這位古代軍事家。清末民國初,官府舉辦的祭祀活動還在延續。建國後,政府舉辦的祭祀活動停止,但當地民眾仍然自發上山祭祀黃石公,20世紀60年代,當地人仍偷偷地半夜上山祭祀。改革開放後,民間又成立了專門的祭祀組織,每年都有泰安等地的道士來參加祭祀,民眾性的祭祀活動又空前活躍。農曆三月十八這天,從夜裡零點開始,上山進香的人群接連不斷,並由過去的五天發展成為七天,每天約有五萬餘人。
清末、民國時期,黃石公祭祀主祭人如下:
普連(本廟道士)
李古代(本廟道士)
閆子敬(民國三年山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曾任東阿縣自治講習所教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石公祭祀立祭人有:
李宗岳(民間社首)
宋立紅(民間社首)
宋宗後(民間社首)
宋宗軍(民間社首)

主要特徵

1、紀念性和歷史性。國內外對人類文明的界定,其中之一就有祭祀和宗教活動,它是人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紀念。對黃石公的祭祀,體現了人們對這位古代大軍事家的紀念和懷念。兩千多年來對他的祭祀,已經形成了一個長期固定的民間活動,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並經受了歷史的檢驗和認可。古東阿八大景之一的“黃石仙蹤”就是對這位歷史名人的紀念。
圖4 黃石公祭祀圖4 黃石公祭祀
2、娛樂性。對黃石公的祭祀活動已經成為當地的重大民俗活動,且年趨繁榮。每年的三月十八日這一天,方圓百里的眾多百姓不管生產生活再忙,都要參加祭祀,聽聽大戲,看看熱鬧。
3、地方性。《史記·留候傳》記載黃石公圯橋授書後隱於谷城山,即黃石山,《山海經》、《水經注》、《兗州府志》、《東阿縣誌》等均有詳細記載。只有古谷城和古東阿縣(包括現東阿縣東平縣肥城縣梁山縣一部分)一帶的民眾千百年來都認為農曆三月十八是黃石公的生日,一如既往,年年祭祀,其祭祀活動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

歷史淵源

山東平陰縣東阿鎮位於平陰縣城西南25公里處,南與東平、梁山搭界,西與東阿縣陽穀縣相鄰。東阿鎮建國前是古東阿縣的縣城駐地,古名為谷城。東阿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舊《東阿縣誌》載:“東阿古之名邑也,會盟爭戰廢壘遺墟,見經史者不一而足。境內的北辛遺址,見證了此地已有七千年文明史。《左傳》記載東阿鎮春秋時齊相管仲采邑,名谷邑,漢設各縣城,明洪武8年間,東阿遷於此。古《東阿縣誌》載:人聚五音,貨聚五郡,所謂通都大邑也。”境內有泰山余脈大寨山,雲翠山、黃石山(即古谷城山)等;《水經注》所載的狼溪河橫貫其中。東阿名勝古蹟眾多,名人薈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西楚霸王項羽葬於此,並稱此地為“禮儀之鄉”。而黃石公祠就在黃石山上,黃石公曾隱居於此。
黃石公,秦末隱士,傳說他名轍,中國古代軍事家之一,他著《素書》、《三略》在宋代被官定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歷代帝王培養軍事將領研讀。宋神宗時宰相張高英評其書:“其書簡、其意深,雖堯、舜、禹周公孔老亦無出此。”傳說黃石公為秦莊襄王的大臣,後因不滿秦王政(即秦始皇)暴政,辭官隱於民間,後在下邳圯橋上,傳兵書《素書》、《三略》於張良。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詳細記載了此事。黃石公為了試探張良的“忍”性。故意把鞋棄於橋下,並叫張良去拾,張良三次拾鞋並給他穿上。黃石公認為張良經受了他的考驗,黃石公便授給張良兵書《素書》、《三略》,並告誡張良:“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這就是被歷代史家稱道的“圯橋授書”故事。張良“常習誦讀之”,後果然成為劉邦的軍師,助劉邦滅秦除項,建立大漢王朝。
圖3 黃石公祠圖3 黃石公祠
谷城山,即後世所稱黃石山。該山原名谷城山《山海經·中次六經》中,晉人郭璞注曰:“縞羝山之首曰乎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在濟北穀城縣),黃石公在此山下辰良取以合葬爾。”黃石公當年授書後便隱於谷城山下。《史記》又載,張良“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谷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並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此後,谷城山便更名為黃石山。《水經注》記載:“縣有黃石台,黃石公與張子房期處也。”“黃石公”稱謂由此而來,對黃石公的祭祀也由此時開始。黃石公的名字和兵書最早載於《後漢書·臧宮傳》,《隋·經藉志》等史書也有記載。

主要價值

1、學術價值。黃石公祭祀從漢代延續至今,使人們形成了對他的固定信仰,這是人們對他的歷史地位的承認。尤其是21世紀以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黃石公其人及其兵法進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日本學者曾親自前來拜謁黃石公),使黃石公漸漸抹去神秘的面紗,還原成實有其人的歷史人物。其活動對拓展我國秦漢歷史研究、兵法研究和民俗活動的歷史延革,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2、現實價值。黃石公祭祀活動,豐富了當地人的文化生活。尤其是21世紀以來,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有識之士自籌資金對黃石公祠、黃石公廟、唐代黃石公石雕和唐碑的挖掘、保護,以及對黃石山、黃石台的保護與開發,使祭祀活動越來越隆重越繁榮,前來觀瞻的遊客日趨增多,使當地人有一種自發的凝聚力,促進和諧社會發展,提高了當地知名度。
3、文化價值。對黃石公的祭祀自漢代開始,歷經各代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留下了很多有關他的故事、碑刻、書畫作品等。這些都豐富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內容,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保護措施

為保護這一文化遺產,當地政府和民間組織籌集資金40餘萬元,重建了黃石公廟、黃石公祠
自1989年以後,黃石山附近村民自動捐款,對黃石公祠、黃石山黃石公廟分別進行了保護與修繕。20世紀90年代把原在山下的黃石公唐代石雕像和唐御史高台撰書的黃石公祠碑移至巒山之上,使黃石公的祭祀活動有了一個較好的固定場所。為了黃石公祭祀更好地傳承下去:一是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領導小組,以政府的名義組織相關活動,紀念這位歷史名人古代軍事家。二是建立黃石公研究會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國內軍事專家、歷史學家對其進行研究。三是對巒山黃石公祠黃石山黃石公廟以發展文化產業的角度進行論證,並制定長遠發展保護規劃,以便更好地進行保護,並把黃石公祭祀這個傳統活動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