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盛璋

黃盛璋

黃盛璋,中國科學院歷史地理學家、古文字研究專家。1924年生於安徽合肥。1949年浙江大學史地系畢業,1965年後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致力於古漢語、古文字、歷史地理研究。出版個人文集有《歷史地理論集》、《歷史地理與考古論叢》和《中外交通與交流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盛璋
  • 別名:字茂琳,號載君。
  • 出生地:安徽合肥
  • 出生日期:1924年11月7日
  • 職業:古漢語,古文字,歷史地理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史地系
  • 代表作品:《歷史地理與考古論叢》《中外交通與交流研究》
人物簡介,學術研究,成果獎項,綜合評價,著作著述,學術論文,學術文集,紀念文集,

人物簡介

黃盛璋,中國科學院歷史地理學家、古文字研究專家。
黃盛璋黃盛璋
1949年5月參加浙江省幹部訓練班,三個月結束後分配杭州浙江省氣象局工作。
1949年浙江大學史地系畢業。
1951年浙江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畢業。
1951-52上海扈江大學中文系教師。
1952-1956年中國科學院語文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56年,中國科學院竺可楨副院長調黃盛璋到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籌建歷史地理研究組。黃盛璋繼續研究西北史地之學,利用考古,研究城市、水利、交通。提出“歷史地理水學”觀念,編著《歷史地理水學研究》(未出版)。
1957年後,歷史地理組正式成立。開展中印、中巴等十四國歷史邊界研究。
1965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
1979年冬與彭加木夏訓誠、王守春、候燦、李江風等六位及新疆新華社記者組考察塔里木下游、綠洲、古城水系湖泊等變遷。
1980年在日本召開的24屆國際地理學會上,分別擔任地理思想史分會和歷史地理分會會議執行主席。會後應邀在日本京都、崗山、關西等大學講學;日本講學期間,受到日本“東學新學”方面研究成果的觸促,回國後獨力創辦《亞洲文明》二十多年,受到日本學界重視。
1982-83年間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研究院遠東系邀請作為客座研究員;
1984年應美國芝加哥大學作為客座教授, 並在美國多所著名大學講學;
1984年9月-10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墨給爾大學講學;
1984年10月-1985年4月被英國劍橋大學研究生院CLARE HALL被選舉為客座院士,講學研究半年,然後到西歐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士義大利等國許多著名大學講學,後到香港中文大學講學。
1994年至1995年在台灣,為研究生開設歷史地理學與中外交通史兩個講座。

學術研究

黃盛璋最早提出歷史地理學是邊緣學科觀點。20世紀60年代,黃盛璋對歷史地理的研究對象和範圍、任務和作用、學科性質、研究方向等問題,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認為歷史地理學就其學科分類說,是地理科學的一部分,就其學科性質說,則既是歷史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又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邊緣科學;提出無論從學科的研究規律或學科的研究特點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重心都必須放在人類改造自然的問題上。鈕仲勛也認為它是一門新的邊緣學科。後黃盛璋發表《論歷史地理學與地理學》,再次強調“歷史地理學是地理科學一個分支,也是歷史科學與地理科學之間的邊緣科學”。 黃盛璋退休後,仍一直研究,前進不停。並建議:一是開創綠洲研究與綠洲學,中國先行已三十年。二是開闢歷史地理研究:1、時間(上限、農業與文明起源),2、地域(包括海域與中文交通、交流),3、分支領域(綠洲、民族歷史地理)。黃盛璋認為必須創立歷史民族地理考古學,而與綠洲學互配,作為“東學新學”的具體進行的分科研究,創中國新路、新學。需要創辦《鄭和新學研究——復興海國文明》,宣揚中國五大海學,2009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第一集。依靠兩刊物開闢園地。
黃盛璋手稿黃盛璋手稿

成果獎項

黃盛璋曾多次獲得中國科學自然科學二等獎、重大成就獎。
《歷史地理與考古論叢》《歷史地理與考古論叢》
北京市高等科學技術成果獎。
中國科學學個人著作二等獎。
已發表論著三百篇,已經集個人論文集三本:《歷史地理論集》、《歷史地理與參古論叢》和《中外交通與交流研究》。

綜合評價

黃盛璋出身於地理學,由於在史地系接受教育,具有史學、地學的基礎;他的父親是著名的文字、音韻學者,從小接受了較良好的親職教育,加之他又曾專門攻讀語言文學,因此譚其驤說他“承其家學,通古文字學”。古文字學和考古學的基礎,使他的歷史地理學研究不僅運用了考古學的方法,而且使二者有了很好的結合,在兩個學科里都取得了相當成就,齊魯書社1982年出版的他的研究專集《歷史地理與考古論叢》,便是證明。他的另一研究專集《歷史地理論集》198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也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特長。
黃盛璋值得稱道的不僅是他具有作為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方法、手段方面的多面手的本領,還在於他在學術研究上的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追求。他數度環繞和深入塔克拉瑪乾大沙漠進行實地考察,是毅力的體現;他致力於綠洲學的建立,則是他追求的證明。綠洲是內陸沙漠地區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基地,也是人們長期同自然作鬥爭及開發利用的結果。研究古今綠洲發生、發展的原因、過程與變遷規律及其今後趨向預測,將為歷史地理學開闢新的方向和領域,對我國西北乾旱地區經濟發展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沙漠綠洲沙漠綠洲
黃盛璋除從古史、古文獻的角度研究歷史地理之外,還從青銅器斷代、先秦古文字、已亡佚的少數民族文字,如佉盧文等角度研究中外的歷史地理問題。

著作著述

學術論文

李清照研究
李清照事跡考辨》,《文學研究》1957年第3期。
李清照像李清照像
《李清照與其思想》,《山西師院學報》1959年第2期。
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山東省志資料》1959年第3期。
《李清照集》,黃盛璋輯注,中華書局1962年版。
語言學研究
《兩漢時代的量詞》,《中國語文》1961年8期。
《古漢語的人身代詞研究》,《中國語文》1963年6期。
先秦古漢語指示詞研究》,《語言研究》1983年第2期。
西北史地研究
《敦煌寫本〈西天路竟〉歷史地理研究》,《歷史地理》創刊號1981年11月。
《有關吐谷渾故都——伏俟城的若干歷史地理問題》,《歷史地理》第二輯1982年11月。
《和田文〈于闐王尉遲徐拉與沙州大王曹元忠書〉與西北史地問題》,《歷史地理》第三輯1983年11月。
回鶻譯本〈玄奘傳〉殘卷五玄奘回程之地望與對音研究》,《西北史地》1984年3月。
《論所謂吐火羅語及其有關的歷史地理和民族問題》,《西域史論叢》第1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試論所謂“吐火羅語”及其有關的歷史地理和民族問題》,《西域史論叢》第二輯1985年版。
《雜胡官印考》,《絲綢之路文獻敘錄》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我國歷史上的帕米爾》,《絲綢之路文獻敘錄》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關於中國和造紙法傳入印巴次大陸的時間和路線問題》,《絲綢之路文獻敘錄》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關於甘州回鶻的四篇于闐語文書疏證》,《新疆文物》1989年第1期。
《關於沙州曹氏和于闐交往的諸藏文文書及相關問題》,《敦煌研究》1992年第1期。
《敦煌寫卷于闐文〈克什米爾行程〉歷史地理研究》,《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地理卷(二),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古文字研究
《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相關問題》,《考古學報》1974年1月。
中山石刻中山石刻
雲夢秦簡〈編年記〉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7年1期。
《雲夢秦簡辨正》,《考古學報》1979年1期。
《雲夢秦簡兩封家信中有關歷史地理的問題》,《文物》1980年8期。
江陵鳳凰山漢墓簡牘與歷史地理研究》,載《歷史地理論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關於鄂君啟節地理考證與交通路線的復原問題》,載《歷史地理論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山國銘刻在古文字、語言上若干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1982年6月版。
《平山戰國中山石刻初步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八輯,中華書局,1983年2月版。
《“匈奴相邦”印之國別、年代及相關問題》,《文物》1983年第8期。
《試論戰國秦漢銘刻中從“酉”諸奇字及其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輯,中華書局,1983年7月版。
《新出戰國金銀器銘文研究(三題)》,《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中華書局,1985年10月版。
《“撻齊”及其和兵器鑄造關係新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中華書局,1986年6月版。
《三晉銅器的國別、年代與相關制度》,《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中華書局,1989年6月版。
《燕、齊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中華書局,1992年。
齊國兵器齊國兵器
《新發現“屯氏”三孔幣與相關問題發覆》,《中國錢幣》1993年4。
《秦兵器分國、斷代與有關制度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中華書局,2001年10月版。
《齊璽“左桁廩木”、“左(右)桁正木”與“桁”即秦文“衡”字對應,決疑解難——秦統一後,六國被罷廢文字與對應的秦文字研究,為試解戰國失傳、難認文字提出一條新途徑》,《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7月版。
歷史地理研究
碣石考辨》,《文史哲》1979年06期。
《明代後期海外貿易與交通初探》,《中國水運史研究》1987年第1期。
《唐代礦冶分布與發展》,《歷史地理》1990年6月。

學術文集

《歷史地理與考古論叢》,齊魯書社1982年6月版。
《歷史地理論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亞洲文明》(1-3),黃盛璋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外交通與交流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綠洲研究》,科學出版社2003年7月版。

紀念文集

《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陝西師範大學、寶雞青銅器博物館主辦,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