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珏(地名)

黃珏(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珏現今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原為鎮一級行政單位——黃珏鎮,在揚州市邗江區內行政規劃調整中被方巷鎮兼併。黃珏鎮位於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市北郊10公里處,距揚州西北繞城公路入口處4公里,距揚州鐵路貨運站6公里,與328國道接線的揚菱公路南北貫穿全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珏
  • 出生地:江蘇揚州 黃珏
  • 出生日期:1763
  • 逝世日期:1820
  • 代表作品:《孟子正義》《劇說
  • 性別:男
介紹,發展計畫,地名傳說,名人簡介,特產,

介紹

鎮內邵伯湖畔有兩座內河水運碼頭 , 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位於江蘇省著名的邵伯湖西畔,自然風光秀美,石油等自然資源豐富,以特產“黃珏老鵝”而遠近聞名,江蘇油田勘探局黃珏分部及試采二廠黃珏作業區就位於黃珏的鬧市區,。黃珏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豐饒 , 境內擁有古土城、畲芳社、牌坊等古遺址 , 是清朝著名學者、戲劇學家 “ 通儒大師 ” 焦循 的故鄉。境內沿湖岸線長達 24 公里 , 水面灘涂和石油資源豐富 , 盛產魚、蝦、蟹等特色水產品。濕地面積約有 2000 余畝 , 大批白鷺在此棲息 , 生態環境十分優美。

發展計畫

面對黃珏如今的落後狀況,我常想黃珏如果有了政府政策支持和經濟支持後該怎么發展:首先擴大集鎮規模,(有多大量才有多大的空間發展,)劃分經濟板塊:農業區,工業園,商業區,住宿區。
農 業 區:可分生態旅遊農業,養殖農業,傳統農業。
生態旅遊農業:主要分布在沿湖一帶,可搞度假村森林工藝公園等。
養 殖 農 業 :像廟頭方向的各村可搞家禽,家畜漁業等養殖。
傳 統 農 業 :可以通過改土歸整的方法,集中大田面積栽種水稻小麥等基礎農業。
工 業 園:將靠在揚菱路旁的衣家等交通方便的幾個村著重投資工業。
商 業 區:在現有的集鎮規模基礎上,通過修路,改土歸整等方法擴大經濟規模如集鎮西向衣家發展,北向廟頭髮展。
住 宿 區:在商業區的周圍建一些標誌性的示範小區,好集中人口,繁榮市場。
其次要發展交通:分水路與旱路交通。
水 路 交 通 :在合興土良等靠邵伯湖的村建水碼頭以備用。
旱 路 交 通 :除現有的揚菱路外,我們要建酒黃路,工農至西湖的路,清合至黃珏的路等一切有助經濟發展的路.
再者我們要吸引人口,沒有人行不成市場,可通過辦廠,招工,售房等方法聚集人口.我們當然要注意吸引有才幹的有能力的人,勞動型人口儘量用鎮中人口。

地名傳說

黃珏,在揚州城北郊,邵伯湖南岸。黃珏的來歷,相傳得自兩塊美玉。黃珏的確有兩塊美玉,一俗一雅:俗的是黃珏老鵝,雅的便是生於黃珏的通儒焦循。沿著黃珏鎮上一條叫做雕菰路的小道走不多遠,折入農田,在田間的羊腸土埂上行走大約十分鐘,就看到了焦循墓。這是一座近年重修的墓,有墳塋一丘,墓碑一方,四周圍以白石欄桿。因為平時很少有人來,故周圍長了很多野草。站在墓前四顧,南面是綠油油的農田,北面是密匝匝的古鎮,風水應該說是不錯的。他的故居和墓址,原在南邊不遠處的水田裡。因為年久失修,幾乎無跡可尋,所以才另行選址,在這裡重修墓園,供後人憑弔緬懷。墓碑上寫著五個隸字:“清焦循之墓。”
黃珏

名人簡介

焦循(1763~1820),清哲學家、數學家、戲曲理論家。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蘇揚州 黃珏人,嘉慶舉鄉試,與阮元齊名。阮元督學山東、浙江,俱招往游。後應禮部試不第,托足疾不入城市者十餘年。構一樓名“雕菰樓”,讀書著述其中。博聞強記,於經史、歷算、聲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有《里堂學算記》《易章句》《易通釋》《孟子正義》《劇說》等。(據1999年版《辭海》“焦循”條)
焦家世居黃珏,從焦循曾祖起就好治《周易》之學,祖父、父親都能繼承家學。到焦循時,他的學術名聲遠遠超過了他的先人。焦循曾中過舉人,後來會試不第,即絕意於科舉。朋友勸他再次赴京,參加會試,他以母親老病為辭。母親死後,焦循遂託病閉門不出,在家建雕菰樓,作為讀書著述之所。他治學的範圍,遍及經學、易學、哲學、史學、數學、曲學等等,難怪人們稱其“通儒”。一個“通”字,飽含多少青燈黃卷、皓首窮經的故事!
焦循的刻苦精神是出了名的。他自己在文章中談到,乾隆丙午(1786)那年,因接連歉收,又累遭凶喪,討債人日日追逼於門。在無奈之下,他不得不將家中數十畝良田賣去,但為奸人所勒索,得價僅十幾兩銀子。當時大米匱乏,家中每日以山芋充飢,也捨不得花掉銀子。此時,恰好有書商持一部《通志堂經解》來,這是焦循早就想得到的。一問書價,竟然需要三十兩白銀!賣田所得銀子,還不及其半。焦循不得已與妻子商量,妻子毅然賣掉自己的首飾,得銀十二兩,這才買下了那部《通志堂經解》。當晚,焦循一家吃的是“麥屑粥”,大約就是現在所謂的“糝粥”,但心中非常高興,覺得這樣做對得起先人。焦循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是他治學胸襟之寬廣,治學識見之通達。他生當乾嘉時代,身為乾嘉學人,但卻反對當時流行的那種偏狹的考據方法,而將腳步邁到農叟漁夫中去,這在以“考據”相標榜的乾嘉時期是難能可貴的。
焦循的故居,原有雕菰樓、半九書塾、湖乾草堂、密梅花館等建築,書香飄溢,風景優美。黃珏人早就計畫恢復這些建築,包括焦循墓在內,建成“焦循紀念館”。我覺得,包括焦循、阮元、汪中在內的清代揚州學派,是揚州歷史文化中最精粹、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紀念他們不但可以弘揚揚州的優秀人文精神,同時也可以給揚州的旅遊業帶來新的空間。所以,我想藉此機會呼籲:在“文化揚州”的建設過程中,請給揚州學派以一席之地,給通儒焦循以一席之地。離開焦循墓,又踏上雕菰路。於是會想到焦循的讀書處舊稱“雕菰樓”,焦循的作品集也稱作《雕菰樓集》。“雕菰”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雕菰”是生於水邊的茭白的果實,形狀像米,可以食用。焦循的家鄉靠湖,多生茭白,他大概特別喜歡家鄉這種野生的東西,因此就拿它做自己書齋和著作的名字了。“雕菰”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草根”。像焦循那樣的學者,本不屬於草根之列,但他對於民間戲曲的酷愛,卻不能不教人聯想到“草根”一詞。走在焦循的故里,可以想像當年焦循在田間湖濱看戲的情景。焦循之子焦廷琥在《先府君事略》中回憶道:
湖村二八月間,賽神演劇,鐃鼓喧闐。府君每攜諸孫觀之,或乘駕小舟,或扶杖徐步,群坐柳蔭豆棚之間。花部演唱,村人每就府君詢問故事,府君略為解說,莫不鼓掌解頤。府君有《花部農譚》一卷。
由此可知,焦循所觀看的戲曲,就是當時流行的“花部”,也即焦循所說的“村劇”。他的學術之所以呈現如此恢宏的氣象,就因為他紮根於民間土壤之中的緣故。

特產

“南京鴨、揚州鵝”。在揚州,鹽水鵝是最常見的一道滷菜,而其中以“黃珏老鵝”最負盛名。在2003年中國民間-民族菜餚華西美食節首屆中國民間菜餚熱菜比賽中,黃珏老鵝榮獲金獎。黃珏老鵝是揚州的一道傳統美味。這道美味可不同於一般的鹽水鵝。它不僅工藝複雜,慢功熬制,而且用料上乘、十分考究。光煮鵝的中草藥就有幾十種之多。再配上用八年老湯製成的滷汁蘸著吃,真可謂是味道鮮美、肥而不膩、肉質細嫩、唇齒留香。
黃珏(地名)
據說到清代,地方官員曾經用黃珏老鵝作為貢品招待過下江南時路過揚州的乾隆皇帝,黃珏老鵝也因此而名揚天下。黃珏老鵝之所以叫老鵝是因為歷史悠久。這昔日的貢品憑藉獨特的工藝和獨特的口感在揚州和周邊地區迅速發展起來。專賣店已經開到上百家。黃珏老鵝這道美食對原材料要求極其嚴格,必須是體重在2、5公斤左右的無公害揚州白鵝。當地的揚州白鵝必須在環境清雅、水草豐美的湖畔養殖,只有這樣它的肉質才會有保障。所以人口密集的鎮區是沒有肉鵝養殖場的。
據當地居民介紹,黃珏老鵝做的好的有三家,謝、吳、張。吳家現在改以豬頭肉揚名,張家在鄉下,歷史最久。但這幾年比較保守沒有發展。所以,如今公推的是謝家老鵝最好吃。在鎮東過了黃珏橋,就到了謝家。謝家現在主要做老鵝的是兩個兒媳婦,人稱老鵝西施。
據謝家媳婦介紹,除了這作料配方是保密的以外,謝家老鵝好吃的要點還有這么幾個:一是選用散養鵝,二是現殺現煮,三是手工拔毛,四是木材燒制。特別之處就在於滷汁的配方了,香氣四溢、回味無窮,至於是怎么做出來的,那是人家的“智慧財產權”,我們也無從知曉。
老鵝買時肉鹵分別放在兩隻塑膠袋里,一隻盛鵝肉一隻裝橙黃的滷汁。老鵝的點睛之筆就在這滷汁,滷汁決定了老鵝的口感和風味。老鵝做到一定火候時,肥肉可當瘦肉,皮也可當肉,吃完才發現忘了吐骨頭,餘味綿綿持久。鵝肉浸透湯汁即可入口,暗灰的是肉金黃的是皮。有忽濃忽淡的清香在鼻尖晃悠,入口之後涼颼颼的一片,有油的力量而無膩的煩厭,咀嚼又玩味出滑溜溜的清爽快感,迫不及待地咽下去後只有一個念頭:不好,沒嘗出味兒來,再來一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