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學院文學院

黃山學院文學院

黃山學院為安徽省地方套用型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2015年獲批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校就業50強)。文學院源於1978年創建的徽州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 是全校專業設定最早和學科發展最具實力的院系之一。在30餘年的辦學歷程中,文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依託地域文化優勢,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培養,堅持特色發展,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形成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山學院文學院
  • 創辦時間:1978年
  • 成教生:近200餘人
  • 前身:徽州師範學校中文系
概況,專業設定,新聞專業,戲劇影視文學,

概況

黃山學院文學院源於創建於1978年的徽州師範學校中文系, 是全校專業設定最早和學科發展最具實力的院系之一。在30餘年的辦學歷程中,文學院遵照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積極錘鍊辦學內涵,提升辦學層次,在專業建設上走出一條多學科並舉發展的道路。
文學院現有漢語言文學(師範,含專升本)、新聞學、對外漢語、文化產業管理和影視戲劇文學等5個專業,設有5個專業教研室和1個徽州方言研究所。全日制在校學生近千人,成教生近200餘人。
文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講師39人;67人中博士10人,碩士56人,聘請外聘教師17人。近30年來,我院先後有9人獲得國家、省部級表彰,其中: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個人2人,全國語言文字先進工作者2人;曾憲梓教育基金優秀教師4人。還有省市級、校級師德標兵、優秀教師、優秀黨員、優秀德育工作者、教學名師,省、校級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幹教師等數人。
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和新聞專業自開辦以來,為社會培養了近千餘名合格本科人才。畢業生以其專業基礎紮實、綜合素質好受到社會的廣泛讚譽。在傳統基礎專業學生就業難度普遍加大的情況下,我院歷年就業率均超過90%以上,本科生考研每年都有近20位同學考入全國各大名校;一些學生在公務員選撥考試及其它行業考編中脫穎而出。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原屬思政部,隨學校專業結構調整後併入我院,現開始第三年度招生。
影視戲劇文學專業屬於新辦專業,是我院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套用型人才的又一重要舉措。它將為黃山市及周邊地區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視戲劇創作套用型人才。
我院教學、科研成績顯著,教師在國內刊物發表論文千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譯著4部,主持、參與編寫教材、校注古籍40多部。自2001年以來我院先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重點基地重大項目1項,全國高校古籍整理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4項,省級各類項目30餘項。
文學院在《紅樓夢》研究、唐宋詩詞研究、明清小說研究、現當代文學研究、俄羅斯文學研究、魯迅研究、新聞學研究、徽學、徽州方言、徽州樸學研究等方面已開設了一系列專題講座和選修課程,並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
文學院積極推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文化、科研活動。在全國、省市及校級的各類比賽中我院學生屢屢獲獎。同時指導學生創辦了報紙《新聞視線》和簡報《團學時空》。在學校的歷年大學生科研項目中,我院獲準立項的多達49項。我院學生在全國及安徽省 “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作品比賽中多次獲獎。

專業設定

新聞專業

新聞學專業
一、專業概況 黃山學院文學院新聞學專業創辦於2005年,迄今已招收452名學生,已畢業學生三屆,專業發展趨勢整體良好。該專業自開設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紮實的新聞實踐基本功的同時,注重結合本地區徽文化特色。新聞專業自開設以來,已為社會培養了近二百名合格的套用型新聞宣傳人才。畢業生從事專業符合新聞專業辦學定位複合性、多元化的思路。從就業崗位來看,畢業生主要就業於本地新聞媒體(如《黃山日報》、黃山電視台等媒體部門)、本地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黃山周邊縣市(如從事網路編輯、傳媒文化機構等單位)。總體來看,畢業生大多獲用人單位好評,符合新聞專業培養目標。目前,新聞專業在師資上已組成一支較為合理的教學團隊,擁有副教授2人,講師5人,助教2人,具有碩士學歷和碩士學位的教師9人,兼職教授5人。新聞專業非常重視實踐教學。擁有新聞專業學生自辦的報紙《新聞視線》,已出版近30期。在加強平面紙媒的實踐教學平台的同時,新聞專業還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廣電節目的拍攝與製作,根據專業需要,現已建設有非編實驗室一個,擁有戴爾伺服器、DFT盤陣、千兆交換機、上載機各一台,學生機20台,教師機1台,攝像機6台,這些設備基本滿足每屆只有一個新聞班學生的教學使用。新聞專業現為校級特色專業,目前正在積極建設中。“十二五”發展期間,本專業將在校級特色專業基礎上,全面加強軟硬體設施構建,積極申報省級特色專業,並同時申報財政部實踐實驗室建設項目。新聞專業每年招生數量不等,迄今已招收452名學生。招生規模基本穩定,生源比較充足,近三年(09、10、11)新生報到率分別為100%、100%、98%。總體來看,新聞專業能夠嚴格按照培養計畫中的教學與實踐要求,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與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並能在新聞、出版與宣傳部門從事記者、編輯與管理等工作的新聞學專門人才。新聞專業已完成課程教學的體系建設,並在不斷努力地加強專業的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積極申報省、校級科研與教研項目。同時,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新聞專業一直努力為學生搭建專業實習平台,擴大實習區域,提供多樣化的媒體實習基地,讓學生得到更多的跨媒體實習鍛鍊。學生經過系統的課堂理論學習與校外的媒體實踐之後,在就業中總體表現良好,廣受就業單位好評。
二、背景與需求
(一)創辦背景本專業的創辦是基於文學院較雄厚的漢語言文學師資基礎和就業市場對新聞專業人才的需求。新聞專業的語言文學基礎課程在培養方案中占有一定比重,而且國內許多大學的新聞專業都是產生於中文系。該專業在申報時(1995年),國內新聞傳媒事業正呈現較快發展之勢,市場對新聞專業人才有較大需求。縱觀當今媒介演進大趨勢,新聞行業的發展也經歷了一系列的繁榮與變革,到今天已步入全媒體時代,報紙等傳統媒體和網路、手機等新興媒體呈現互動融合的趨勢。這也預示著市場需求更多、更精的專業人才。從創辦當年對黃山市市縣兩級新聞媒體人才狀況的調查發現,具有新聞專業背景的人才比例明顯偏低。本專業創辦初衷即為了滿足皖南地區以及周邊市縣的新聞單位的人才需求。
(二)專業特色與其他院校同專業相比,本專業人才培養突出皖南地區及周邊市縣的對口需求,旨在與相鄰院校相區別。例如臨近的安徽師範大學傳媒學院人才培養立足於“合蕪蚌自主創新實驗區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以及蕪湖市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建設等重要機遇”,著力打造高水平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高水平文化產品研發生產基地、高水平文化產業研究規劃基地、高水平文化產業精英集聚基地、高水平文化產業師資培訓基地,努力建設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省內一流、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的套用型學院。同類的合肥學院新聞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為“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和較強實際動手能力的高級套用型新聞人才。”比較而言,該校的新聞專業突出地域特徵,強調套用性,服務面向基層。
三、目標與模式
(一)辦學定位新聞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具有特別明顯的套用性特點。該校新聞專業自開設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實踐教學。本專業立足於豐厚的徽州地域文化資源,旨在建設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聞學專業。在培養學生紮實的新聞實踐基本功的同時,注重結合本地特色文化。在辦學中,注重引導地域文化與學生專業實踐的結合,服務於徽州地方文化的傳承,配合地域文化產業和經濟發展,構建一定的服務溝通平台,提供地方服務;與黃山市媒體及文化宣傳機構合作,打造新聞專業產學研合作實踐平台的同時,體現新聞專業特色和社會實用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定位特徵:
1.地方性學校坐落在風景秀麗、文風馥郁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市的前身是古徽州,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徽州在經濟、文化上得到了發展,形成了文化底蘊厚重的徽州文化,並成為我國三大區域文化之一。隨著黃山和徽州知名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際國內文化體育活動在黃山市舉辦,黃山市及周邊地區的傳媒及相關的文化傳播產業需求越來越大,社會越來越需要更多的熟悉傳媒業務、懂傳媒經營管理的人才,這就為新聞專業發展提供了很大的需求空間。我們在課程中開設徽文化專題和大學語文·徽州文學公選課,學生可以詳盡的了解地方文化,這有利於幫助學生在以後的媒體工作中熟悉當地文化傳統和習俗並為徽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做出貢獻。
2.面向基層作為一所地方性院校,學生就業優勢相對於一、二線城市並不突出。因此本專業培養的並不是“高精尖” 的新聞媒體人才,而是為基層服務的普及型、多面型的套用性人才。因此課程培養方案中,除開設專業主課新聞採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等外,還注重新聞評論、新聞攝影、播音與主持等課程的教學。除此以外,還給學生提供了選修其他課程的機會,例如徽文化專題,讓學生能系統地掌握本地悠久的文化知識。此外還有藝術類課程和自然科學類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3.三區四縣作為黃山市的主流媒體,黃山電視台、黃山日報社、黃山廣播電台、黃山新聞網坐落於屯溪區。除了事業類媒體以外,屯溪區也有大量的私人創辦的網站、文化公司,例如黃山綜合性入口網站——黃山市民網,黃山房產網,黃山廣告網;以及春暖花開、天韻等文化傳媒公司。其他區縣都有自己的電視台以及政府網站,為百姓的文化生活以及了解政務信息、文化發展、區域經濟提供了方便的渠道和交流平台。本專業已經與黃山電視台、黃山日報社、黃山廣播電台、黃山新聞網以及區縣的徽州區、黃山區、歙縣、黟縣、祁門縣電視台,太平政務網簽訂實習基地,每年都會派遣學生前往實習。目前已有畢業生在歙縣電視台等單位工作。
4.企事業對於事業單位來說,除了基本的技能以外,思想覺悟和集體意識不可或缺,本專業非常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除了輔導老師的定期教育以外,在日常課程教學中也非常強調學生的理想和品行教育。對於企業來說,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更顯重要。本專業大部分學生在校宣傳部、校報、專業報紙任編輯記者職務,四年的鍛鍊已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目標為實踐套用性強,專業素養多元化,專業複合型特質鮮明,具有寬廣的社會實用性。學生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新聞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接受系統新聞業務的訓練,4年專業學習後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掌握新聞學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掌握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網路和多媒體套用等業務知識與技能;具有調查研究和社會活動能力;了解新聞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一定的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主持與播音能力;了解中國新聞工作現狀與發展趨勢,了解外國新聞工作發展動態。本專業十二五期間發展方向立足於以下建設目標:適應建設套用型本科的要求,改善新聞專業的教學和實踐設備,提高教學實踐水平和該校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新聞實踐能力、創新策劃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強該校新聞專業畢業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特色專業的建設將圍繞學生的新聞業務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機制進行探索。通過加強專業教學的實踐和科研創新教學活動,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培養形成一套完善可行的機制。通過將新聞專業的實驗室向文化產業管理等其它相關專業的本科實驗教學開放,為學生提供高水平的傳媒與文化管理實踐實驗平台。通過特色專業的建設,增強教師的教學、實踐和科研能力,逐步建成一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強烈創新意識和卓越創新技能的師資隊伍,使教學內容充分體現該校新聞學專業的套用型特徵。形成一個具有一定規模,能切實保證正常教學,運行機制完善合理,對學生高度開放,集實踐教學、新聞宣傳、學生自主創新為一體的新聞實驗平台。
四、類型與規格本專業本著複合型實用人才培養思路,力求培養一專多能的實用本科套用人才。作為隸屬省教育廳、立足皖南地區發展的本科院校,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以高級研究人才為目標,而以立足黃山、服務安徽及輻射周邊地區為基本出發點,注重培養人才的專業技能套用和拓展學生寬廣就業渠道。在省級傳統新聞媒體人才需求飽和的市場大環境下,新聞專業培養人才主要以市縣級媒體從業人員以及企業、新媒體如網路新聞網等從業人員為主。在專業教育上,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既體現傳統新聞本科教育的思路和理念,也體現新傳媒環境下的就業思路變化。學生既通過在校學習掌握紙媒和廣播電視基本采編技術和新聞傳播基本理論,也通過課程編排和實踐平台,掌握文化傳播、網路編輯等理論和基本技術。在專業培養過程中,力圖構建並完善課堂教學、媒體實踐和科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切實做到以教學為主導,以實踐、科研為基礎,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將教學、實踐與科研三者有機結合。人才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託地方媒體,加強與地方宣傳媒體的聯繫,培養學生的知識轉化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二次創新能力。
五、體系與質量
(一)培養方案新聞專業培養方案要求學生重點學習新聞學概論、中外新聞事業史、新聞採訪學、新聞寫作學、新聞編輯學、新聞攝影、新聞評論學、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概論、大眾傳播學、廣播電視節目采編、馬列新聞論著選讀、媒介經營與管理等課程。在掌握新聞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的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等業務知識與技能。
(二)課程設定
1.課程體系新聞學專業旨在培養具備系統的新聞學理論知識與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能服務與地方經濟發展,能在新聞、出版與宣傳部門從事編輯、記者與管理等工作的新聞學高級套用型人才。為此新聞學的課程體系建設始終圍繞著這以目標來展開,遵循與國情、校情相結合的原則,平衡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關係,理清各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性和關聯性。因此根據新聞專業的具體特點,我們把其基本技能定位於新聞採訪、新聞攝影、平面媒體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攝像、專題片(新聞片)製作等能力,以此為基礎,凝練課程(群)模組,構建成較有特色的新聞專業課程體系。
2. 課程設定圍繞上述課程體系,在課程設定上我們就會根據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聞事業人才。既要考慮到新聞專業課程設定的普遍規律,還應注意在特定人才培養目標指導下課程設定的特殊性。對於通識類課程和素養類課程要夠用即可,不必貪多和求全;對於技能類課程要多而求精,要在掌握多種技能的前提下,精通一到兩種技能,要能適應基層的困難條件,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特長。在這一前提下,可以不開設延伸類課程,集中主要精力研究透支撐新聞事業的骨幹能力。
3.師資隊伍
我院新聞專業現有專任教師10人,其中副高2人,講師5人,助教3人,另外聘正高2人,副高7人。現有在校生220人。該專業師生比為1:22,因公共課及基礎課有教研室以外人員兼任,為此,新聞專業目前師資基本能滿足教學要求。
但由於我院新聞專業辦學歷史不長,師資力量目前仍較為薄弱,主要體現在該專業目前沒有正高和博士,高職稱和高學歷的教師較少,大多是最近五年新進的碩士研究生,他們幾乎都沒有任職經歷和職業資格,有些基礎課教師也是原中文專業轉型的。不過,經過近幾年的磨練,這些年輕教師現在都已成為該專業的教學中堅力量。我院新聞專業主幹課程教師簡介如下:
呂正兵,研究生,重慶大學傳播學碩士,講師,現任新聞教研室主任。曾於2006年7月至12月在重慶電視台生活頻道擔任編導。現擔任新聞評論學、媒介經營管理等新聞學專業課程教學,並具體負責非編室建設與管理。
賈芳芳,研究生,南京師範大學傳播學碩士,講師,現任新聞專業教研室副主任。曾於2005年4月在江蘇文藝出版社任實習編輯,並於2005年9月任少年文藝雜誌社任實習編輯。現擔任新聞史、傳播學、廣告學等課程教學,並具體負責新聞專業的《新聞視線》報紙編輯與出版工作。
汪健,大學本科,安徽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副教授,校級“教學名師”,我院新聞專業創辦者之一,新聞專業學科帶頭人,原教研室主任。現擔任新聞學概論、新聞寫作學等課程教學,具有多年的教學經驗,連續三年獲校級“教學優秀獎”。現為《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帶頭人。
汪家庚,理學學士,高級政工師,現任黃山學院黨委宣傳部、統戰部副部長,《黃山學院報》主編,負責黃山學院校園網新聞稿件編輯發布工作和學校廣播電台新聞宣傳工作等。長期從事新聞攝影和宣傳報導工作,現為我院新聞專業校內兼職教師,主要擔任高級新聞寫作和新聞攝影課程教學。
吳春萱,安徽大學文學碩士,講師,曾因專業教師轉型需要受組織派遣赴復旦大學單科進修廣告學,現擔任廣告學教學。該教師深受學生歡迎,曾獲該校首屆教學優秀獎三等獎,並獲校第四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教學二等獎。
鄭靜,安徽大學文學碩士,助教,1997年至2003年曾在淮南廣播電視局擔任節目主持人及編導;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在中國新聞社擔任新聞編輯。現擔任我院新聞專業廣播電視新聞學等課程教學,並協助教研室主任開展非編室的建設與管理。該教師曾於2010年度獲黃山學院教學管理優秀獎,2008年獲校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三等獎。
周瓊,研究生,北京師範大學傳播學碩士, 2010年4月至9月在新華社經濟信息管理中心擔任編輯,2011年1月至5月在中國證券報任媒體公關。現擔任新聞編輯學、新聞採訪學等課程教學,主攻新聞傳播實務研究方向,並協助教研室主任開展非編室的建設與管理。 我院新聞專業長期與地方媒體單位合作辦學,聘請黃山廣播電視台、黃山日報社等媒體單位的高級記者和資深記者如,吳江海、李躍梅、陳先香、胡曉洋、程小明、汪洪梅等擔任我院新聞專業的外聘教授或實習指導教師。具體介紹如下:
吳江海:安徽日報社高級記者,安徽日報社駐黃山記者站站長。
李躍梅:黃山日報社總編,高級編輯。陳先香:主任編輯,黃山市廣播電視台副台長。胡曉洋:主任記者,黃山廣播電視台公共生活頻道總監。程小明:主任記者,歙縣廣播電視台台長。
汪洪梅:主任記者,欄目編導、主持人。
學科帶頭人:何村教授。
何村,1963年2月3日生。主任記者(1996)、國家一級編劇(2001)、導演、製片人。九三學社社員。研究生學歷,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專業。2005年5月渤海大學由北京引進人才到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2005年9月轉評為教授。2012年被聘為黃山學院文學院新聞學專業客座教授,新聞學專業學科帶頭人。
六、實習與實踐
(一)實習基地在實踐平台的搭建上,主要以本地區實踐平台為主,先後在《黃山日報》、黃山市電視台、黃山市電台、黃山市其他縣級電視台建立了實習基地,實現了本地區學生專業實習實訓的全面覆蓋,服務地方人才需求。
新聞專業現有實習基地12個,包括安徽日報社、合肥電視台、宣城日報社、黃山日報社、黃山電視台、黃山廣播台、歙縣電視台、黟縣電視台、祁門縣電視台、徽州區電視台、太平區電視台、太平政務中心。實習基地涵蓋省、市、縣三級媒體,以市、縣級媒體為主。從2005級第一屆開始,新聞專業已向各實習基地輸送近二百名學生。
新聞專業實習基地——黃山電視台新聞專業實習基地——黃山電視台
學生通過近4個月的大實習,在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中鍛鍊了自己的業務能力,了解了媒體的新聞報導采、編、寫的運作流程,將課堂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提升了學生在廣播節目製作、電視攝像與編輯、報紙新聞采寫與編輯、網路新聞采寫與編輯、媒體專題策劃、媒體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業務知識。自2008年向各基地派送第一批實習生以來,各媒體對該校新聞專業的工作態度、業務能力普遍給予好評,部分媒體如黃山電視台、歙縣電視台每年還要求增派實習生。另外,新聞專業積極為學校宣傳工作服務,充分利用校內的媒體資源,如校報、校廣播台等校內媒體,鼓勵學生積極投入這些媒體的實習當中去。
(二)實驗室利用
新聞專業現有非線性編輯實驗室一個,採用目前各電視台普遍使用的大洋編輯軟體。我院非編實驗室建於2006年,目前運行狀況良好,實驗室每年的利用率在70%以上。實驗室擁有伺服器一套,其中盤陣的存儲容量達14T,實驗室採用千兆交換機和超六類以太線連線伺服器、教師機和21個學生站點,實現了聯網教學。實驗室另有6台D190索尼攝錄一體機,5個三腳架。我們在充分利用現有設備的基礎上,採用分組形式,盡力保障每個學生都有實踐機會,鍛鍊學生的電視攝像和非線性編輯技能。
新聞專業實訓場所——非線性編輯室新聞專業實訓場所——非線性編輯室
(三)教學保障
為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新聞專業每年在記者節舉辦一次新聞攝影作品展。這一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新聞攝影技能,增強學生捕捉具有重要新聞價值的圖片意識。攝影展擴大了新聞專業在校內外的知名度,普及了師生對新聞專業的認識,同時也不短提升了新聞專業的內涵。
新聞專業學生為大一新生錄製紀錄片新聞專業學生為大一新生錄製紀錄片
新聞專業辦有一份報紙——《新聞視線》,這份媒體是在文學院黨政領導下,新聞專業教師指導,完全由新聞專業學生主辦的一份校內實習媒體。《新聞視線》創辦於2007年4月25日,5年來,視線以專業主義精神為職業追求,以新聞的角度審視校園的各類重大事件。堅持立足校園,服務學生的宗旨,矜矜業業,恪守職業操守,努力辦一份有分量的校園專業報紙。
今年是視線創刊五周年,為展現《新聞視線》五年來的努力和成果,宣傳《新聞視線》,擴大在讀者群中的影響,促進校園媒體間的交流和視線自身業務水平的提升。新聞專業舉辦了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如“《新聞視線》成立五年回憶錄”展覽、《新聞視線》編輯、記者交流會、學術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新聞活動。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提高了新聞專業學子對《新聞視線》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意識,有利於《新聞視線》采編人員工作積極性的提升。同時,在回顧歷史和講座學習的過程中使得采編人員一定程度上發現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今後提高校園新聞報導的水平,促進《新聞視線》的發展具有長遠意義。新聞專業積極主張教學改革,探索新的教學形式與方法以適應套用型本科的教學體系。對於部分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任課老師除了培養方案中要求的實踐教學之外,還主動探索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比如《新聞寫作學》這門課程,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裡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任課老師精心設計寫作實踐的內容與形式,一學期安排六次作文,每一次都有明確的實踐目的,循序漸進實現課程教學目標。該課程還有兩項改革:一是連續四年組織新聞訪談活動,邀請已經在媒體就業的學長作為訪談嘉賓,與大一新生進行交流。二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觀察通訊寫作活動。《新聞學概論》是一門講授新聞理論的課程,新聞理論的研究對象是新聞現象,如果學生不了解新聞現象,這門課失去教學的基礎。為了讓學生儘快熟悉新聞媒體,了解新聞現象,該課程安排每周一次“聊新聞”活動:要求學生每天看新聞(主要渠道是報刊閱覽室和新聞網站),每周的第一次課安排15分鐘左右聊新聞。發言的學生不僅要說出新聞事實還要對新聞進行評價,教師及時分析指導。通過這項活動使學生了解新聞現象並養成了關注媒體了解新聞的習慣,不僅很好地配合了《新聞學概論》課程的教學,也為之後的專業學習打下了基礎。學生在活動中表現積極,對活動的效果評價良好。
新聞專業課程教改活動現場新聞專業課程教改活動現場
(四)畢業論文
撰寫本科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四年專業學習的重要手段,新聞專業一直重視這項工作。從征題、篩題到選題,努力體現專業套用特性,每年指導老師均結合最新的傳媒動態擬定選題,力保選題具有新穎性、套用性,緊跟新聞媒體的實踐發展。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新聞專業要求學生嚴格遵循學校和院系制定的學術規範,保障論文的原創性和科學性。為了綜合檢驗新聞專業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近年來新聞專業主張畢業論文創作需體現媒體的實習經驗,採用“理論+實習+理論”模式創作畢業論文。第一層理論為大一至大三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實習則將課堂的知識轉化為實踐,最後通過畢業論文總結提升實習經驗,將實踐上升到理論層面。譬如學生實習單位為某電視台新聞中心,該生的論文會在老師的指導下撰寫與電視新聞有關的論文。2012屆的戴琳琳同學在黃山市電視台新聞中心實習,從事電視攝像工作,該生的畢業論文最後則擬定為《光線在攝影中的作用及其套用》。通過“理論+實習+理論”模式來完成畢業論文創作,既體現了新聞專業套用型的特徵,又減輕了學生撰寫論文的壓力。使學生在提高技能素質的同時,增強他們的理論素質。
(五)學生就業
1.就業情況自2009年第一屆學生畢業以來,現已有畢業生231人。約60%的畢業生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分散在各省媒體單位(報社與電視台居多),就業對口率較高;另有17%的畢業生考取公務員;7%的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考取研究生;近15%的畢業生則選擇在企事業單位或民營、私營企業中從事市場行銷、人力資源、商業策劃、管理、文秘等工作;1%的學生參軍入伍;近2%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
2.近三年就業率
年份
畢業生數
就業人數
就業率
2009
82
67
82%
2010
93
93
100%
2011
55
50
91%
3.社會反響通過問卷調查和畢業生返校座談會,我們蒐集了就業單位對於我院新聞專業畢業生的評價,總體顯示,我們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專業知識較為紮實,素質比較全面。因此,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2011年,黃山電視台在全省範圍內公開招聘記者,我院新聞專業學生一次性被錄用6人。
七、問題與措施
(一)存在問題師資隊伍方面:我院新聞專業辦學歷史不長,專業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目前專任教師中副高職稱2人,沒有正高職稱和博士學位教師,缺乏“雙師型”教師。辦學經費不足,只有一個非編實驗室,辦學條件有待改善。科研方面,新聞專業沒有省級及以上科研項目;教研方面,教研項目和教研論文較少,有待改進。
教學質量方面:教師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待加強。
實習實訓方面:學生到高層次的新聞媒體單位實習較少。
就業方面:學生的就業對口率不高,就業質量有待加強。
(二)整改措施師資隊伍:力爭在2013年引進新聞專業博士教師1人,並著力培養其為專業帶頭人,完善專業教師隊伍。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應重視培養已有的人才,應該開闢多種渠道來加強中青年教師的培養,為他們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支持新聞專業的老師多參加社會實踐,在新聞媒體做一些兼職工作。另一方面,從社會上聘請部分理論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或新聞單位的編輯記者到校當客座教授或指導教師,一邊讓他們從事部分實踐教學工作,或定期請他們作報告,搞講座;一邊讓他們指導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以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這樣,一方面解決了新聞專業教師欠缺問題,同時可以騰出部分教師到社會進行實踐,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加強新聞院系與新聞單位或科研機構的交流,變封閉式教育為開放式教育。同時,要適應時代與傳媒發展,整體提升師資素質。要突破介質形態的壁壘,培養跨媒體(尤其是網路媒體)合作能力。
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專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必須自己具備一定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要積極推行“雙師證”制度,既要求新聞專業有相應的學歷證書、高校教師資格證書,又要有相應業技術資格證書,如新聞記者資格證、編輯資格證等,應鼓勵新聞專業的教師積極考證,以此作為教師評聘技術職稱和晉級的依據之一,並給予相應的優惠待遇。
教學質量: 目前大多數專業教師授課質量評價辦法主要是學校就教師的備課、批改作業、課堂理論授課等情況進行評價,但對實踐教學情況缺乏有效的評價,這不利於對新聞專業教師的授課質量進行控制和評價。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新聞專業實踐訓練課不斷增多,如果對此失去控制,勢必會影響教學質量。因此,學校要制定新的教師授課評價辦法,加強對實踐課的控制和評價。此外,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仍以科研成果為主,專業教師的實踐作品不計入科研成果,這些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實驗室建設:在現有非編實驗室的基礎上實現實驗室的擴容,以便更好地改善教學條件。
教研科研:鼓勵新聞專業教師積極申報省級及以上教研科研項目,撰寫教研科研論文。
特色專業建設:在現有校級特色專業的基礎上,積極申報省級特色專業。
實習實訓:擴大實習實訓基地,提高實習實訓基地的檔次。
就業:積極拓寬就業市場,提高新聞專業學生就業對口率。

戲劇影視文學

一、專業概況
戲劇影視文學是我院新辦的專業,該專業於2011年7月申報,同年獲批,2012年9月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計畫招生100人,報到99人,報到情況良好。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現有專業教師12人,其中副教授2人,博士1人,師資力量緊缺。為解決師資力量緊缺問題,聘請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李顯傑教授為該專業外聘教授,承擔專業課教學任務。
二、背景與需求
從專業建設的角度來看,黃山學院地處皖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屯溪,這裡不僅有獨特秀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有著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目前全省高校還沒有開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可以說在全省來看是個空白。該校戲劇影視文學本科專業的設定可以填補全省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空白,成為皖南及全省影視文學創作人才和影視批評人才培養的搖籃。
從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看,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是為適應影視傳媒的發展而設立的一個比較新的專業,就業前景較為廣闊。戲劇影視文學涵蓋的範圍很廣,既可以為文化單位所容納,從事文化宣傳等工作;又可以從事電視台、電台的節目策劃,生活片、風光片、生活短劇等的創作工作;還可以在一些平面媒體從事影視批評工作;甚至可以在電視台、廣播電台從事後期編輯製作等純技術工作。進入新世紀以來,現在的媒體尤其是電視節目的製作逐漸形成了采、編、播合一的程式,采編是衡量整個節目質量的基礎工作,作用舉足輕重。在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人才編導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之下,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就業需求量日趨增多。無論在電台、電視台,還是在網路公司,由於其專業就業方向廣泛,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可以擔任多個角色。如編劇、影評、節目策劃、新聞攝像與編輯、專題片製片、後期製作、剪輯,乃至燈光、場記等。因此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畢業生必將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和就業前景。
當今影視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僅是數量的需求,而且是質量的需求。由合格學歷轉向高學歷層次需求,需要一大批忠誠影視事業,專業知識基礎厚實,能迅速滿足我省影視事業發展,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人才。設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不但可以為安徽影視、廣電、新聞、文化企事業單位補充高學歷層次的專業人才,還可為影視及相關文化產業人才的培訓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目標與模式
(一)辦學定位
1.立足黃山
黃山市是國際旅遊文化城市,旅遊資源品位高,密度大。影視傳媒、新聞與文藝專題片、電視文藝晚會在陶冶性情、激發熱情、擴大宣傳等方面與旅遊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隨著黃山市旅遊品位的不斷提高,各類節慶活動(如黃山國際旅遊節、國際民間藝術節、世界洲際小姐選美賽等)日益頻繁,黃山市急需大量的專業戲劇影視工作者,這就迫切需要黃山學院設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源源不斷地向黃山市乃至皖南地區、安徽省輸送高素質的戲劇影視文學專門人才,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黃山市旅遊資源的專題影視作品,從而通過傳媒的橋樑向世界宣傳黃山,“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擴大黃山的知名度。
同時,高等院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設定也可以為旅遊業培養複合型套用型高素質人才,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從而提高服務品位。黃山市的旅遊景點雖多,如牌坊群、古民居等,但它們都是靜態的,缺乏動感,缺乏參與性,無法使遊客更直觀更生動地了解黃山,欣賞黃山的風景與人文底蘊。如《漫步徽州》、《風景》等旅遊文化專題節目就曾經給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留下了難忘的記憶。設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可以去製作專門的文藝片、新聞片、專欄節目,豐富旅遊文化內涵,為黃山提供更新更直觀的載體,從而為遊客提供精神產品,提高旅遊的層次,以適應黃山創建文化大市的需要。
2.面向皖南
就安徽皖南地區來說,戲劇影視人才大部分年齡層次老化,學歷也不高。以黃山為例,全市三區四縣電視台具有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寥寥無幾,目前這些市、縣、區電視台有大量的職位空閒,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問題亟待解決。據該市人事局相關部門統計,考慮到黃山市建設文化大市,廣播電視產業將作為黃山市優先發展的文化產業,因此需要大量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方面的高級人才。如果考慮到還要向其他省市和皖江城市帶輻射這方面的技術人才的情況,據估算每年至少需要這方面的本科畢業生300人,且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衰減。因此,增設“戲劇影視文學”本科專業,對緩解當前該類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黃山學院是占安徽省面積近1/3的皖南地區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有較大的需求空間。與省內同類高校相比,黃山學院申辦戲劇影視文學本科專業具有明顯的地理優勢,可以更好地為當地的教育、旅遊、文化服務。相對於重點院校畢業的學生而言,我們的畢業生更樂於也更安於基層的廣電、新聞、文化行業工作,更有希望去改變皖南地區戲劇影視文學人才奇缺的教育現狀,去擔當文化產業中綜合型高素質人才需求的重任。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戲劇、戲曲和影視文學基本理論及劇本創作能力,能在劇院(團)或電視台、電影廠、編輯部等部門從事文學創作、編輯和理論研究工作,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高級套用型人才。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本專業將強化學生的四種能力:
1.戲劇影視劇本原創能力;
2.戲劇影視劇本改編能力;
3.紀錄、風光短片的拍攝剪輯能力;
4.戲劇影視文學批評能力。
四、類型與規格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是文學院為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套用型人才新設立的專業,考慮到本專業屬於藝術類招生專業,學生需要加強文學素養和提高人文綜合素質,結合文學院的傳統優勢專業及其豐富的師資資源和較強的師資力量,本專業擬施行以強化“四種能力”為路徑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強化“四種”能力為路徑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由各類理論課程和相關的實踐教學環節建構而成的一項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旨在培養具有較為系統的戲劇影視文學的專業知識,熟悉地方文化的特色和優勢,具備較強的戲劇影視創作能力,能在劇院(團)、電視台、文化傳媒公司以及相關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編創、評論、策劃、管理、宣傳等工作的高級套用人才。
五、體系與質量
(一)培養方案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要求學生學習戲劇、戲曲劇本寫作、影視寫作、戲劇概論、藝術概論、戲劇作品鑑賞與批評、影視作品賞析、中外戲劇史、中外文學史、中外電影史、中國戲曲史、表演導演藝術基礎、視聽語言、舞台美術基礎、音樂欣賞、美術欣賞等課程。通過上述課程的開設,側重培養學生的戲劇影視文學劇本的創作和批評能力。
(二)課程設定
1.課程體系
本專業立足皖南,依託深厚的徽文化,努力打造具有“四個一”(改編劇本、創作劇本、拍攝影視短片、寫作評論文章)能力的優秀套用型人才。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本專業開設的課程既重視基本戲劇影視文學知識的介紹,又重視寫作能力、批評能力的培養。
2.課程設定
主要開設戲劇、戲曲劇本寫作、影視寫作、戲劇概論、藝術概論、戲劇作品鑑賞與批評、影視作品賞析、中外戲劇史、中外文學史、中外電影史、中國戲曲史、表演導演藝術基礎、視聽語言、舞台美術基礎、音樂欣賞、美術欣賞等。
3.師資隊伍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現有專任教師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2人,碩士7人。學科帶頭人為華中師範大學李顯傑教授(外聘教授)。李顯傑教授現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理事、湖北省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迄今為止,李顯傑教授主持或參與省部級以上項目多項,發表論文100餘篇,論著7部。本專業青年教師周濤博士現已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10餘篇,承擔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廳科研項目2項。
六、實習與實踐(略)
七、問題與措施
(一)存在的問題
師資隊伍方面:本專業屬新辦專業,師資隊伍較為薄弱,無正高職稱教師。
教學能力方面:本專業的教學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實習實踐方面:本專業的實習實踐基地正在積極探索之中。
(二)整改的措施
制約戲劇影視文學發展的瓶頸是師資,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思路,以此來彌補師資的緊缺問題。一方面,聘請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李顯傑教授為該專業的外聘教授,參與本專業的教學、指導本專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派出教師進行單科進修。2012年9月,派出唐莉、陳玲老師赴國內知名大學進行單科進修。以後,將分批派出教師進修。同時,積極招聘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博士生充實師資力量。通過上述舉措,力爭在五年內,使本專業的師資力量(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有顯著提升,師生比合理,將本專業建設成為在省內具有較強影響力、融合地方文化度較高的、重視培養學生創作實踐能力的套用型本科專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