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戟

黃大戟

黃大戟是芫花的根,又名芫花根。芫花,直立落葉灌木,高達1m。根長者可達10cm,主根直徑0.6-1.5cm,有分歧,外表黃棕色至黃褐色;根皮富韌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大戟
  • 別稱:芫花根、蜀桑、金腰帶、鐵牛皮。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黃大戟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品簡述,禁忌,藥理作用,選方,臨床套用,

形態特徵

黃大戟是芫花的根,又名芫花根。芫花,直立落葉灌木,高達1m。根長者可達10cm,主根直徑0.6-1.5cm,有分歧,外表黃棕色至黃褐色;根皮富韌性。莖直徑至1cm,暗棕色;枝細長,褐紫色,幼時密生絹狀短柔毛。葉對生,間或互生;有短柄,長約1mm,被短柔毛;葉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2.5-5cm,寬0.8-2cm,稍帶革質,先端尖,全緣,幼時葉之兩面流生絹狀短柔毛,以脈上為密,老則漸脫。花淡紫色,腋生,先葉開放,通常3-7朵生葉腋間短梗上,以枝端為多;花兩性,無花瓣;花被管細長,長約1cm,密被絹狀短柔毛,先端4裂,裂片卵形,長不及1cm;雄蕊8,2輪,著生於花被管上,不具花絲;雌蕊1,子房上位,1室,花柱極短或缺如,柱頭頭狀。核果革質,白色。種子1顆,黑色。花期3-4月,果期5月。

分布範圍

中國各地均有分布。

主要價值

藥品簡述

藥名:黃大戟
別名:芫花根、蜀桑、金腰帶、鐵牛皮。
性味:辛苦,溫,有毒。
功用主治:治水腫、瘰癧、乳癰、痔痿、疥瘡、治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5錢;搗汁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熬膏塗或製藥線系痔瘤。
來源: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根。
採集:秋季採挖,除去泥土,曬乾。
化學成份:根皮中分出β-谷甾醇、黃酮甙蕪根甙以及一種黃色結晶(乙素)C15H14O6,熔點192℃。

禁忌

1、體質虛弱及孕婦忌服。
2、《吳普本草》:久服令人泄。
3、《本草經集注》:決明為之使。
4、反甘草。

藥理作用

根的碳酸溶解部分對動物子宮(小鼠離體子宮或孕兔羊摸內注射)有明顯的興奮作用。
麻醉貓靜脈注射,除引起短暫的血壓下降外,亦出現子宮收縮。
中毒劑量可延長凝血時間,並出現血尿。
乙素對魚有很強毒性。

選方

① 治水氣洪腫,小便澀:芫花根一兩。銼,微炒,搗細羅為末。每服,空心,以溫水調下一錢,得小便大利便差。(《古今錄驗方》)
② 治瘰癧初起,氣壯人:芫花根,擂水一盞服,大吐利,即平。(《瀕湖集簡方》)
③ 治乳癰:一芫花根皮搗爛,塞患側鼻孔中。(《南京民間藥草》)二芫花根一錢至一錢五分。炒黃,水煎服。(《江西中醫藥》(6):57,1957)
④ 治便毒初起:芫花根擂水服,以渣敷之,得下即消。(《瀕湖集簡方》)
⑤ 系瘤,兼去鼠奶痔:芫花根洗淨,帶濕,不得犯鐵器,於木石器中搗取汁,用線一條浸半日或一宿,以線系瘤,經宿即落。如末落再換線。落後以龍骨、訶子末敷瘡口,即合。系鼠奶痔依上法。(《種福堂公選良方》)
⑥治魚臍疔瘡,久療不差:芫花根二兩,豬牙皂莢五挺,白礬三兩(燒令汁盡,細研),黑豆三合。上藥,用醋一斗,先浸芫花根及皂莢、黑豆三日,於釜中以火煎至二升,去滓後,即入鐺中,煎至一升,入白礬末攪令勻,去火成膏。攤於帛上貼,日二易之。(《聖惠方》芫花根膏)
⑦ 治神經性皮炎:芫花根皮,曬乾,研末,用蠟或酒調敷。(湖南《兄弟省市中草藥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臨床套用

① 治療急性乳腺炎取新根洗淨,颳去外表栓皮,剔除中心木質部,剩下第二層皮切碎搗爛,搓成小團,塞於鼻孔內。
約20分鐘左右即有熱辣感,過5分鐘取出。
亦可製成100%浸液,用棉球蘸藥後塞鼻,其產生熱辣感的時間比鮮藥長(約肋分鐘),但療效亦不夠穩定。
孕婦忌用。
治療200例,有效168例,無效32例。
起病在3天內者有效率高,故僅適用於初期病人。
② 治療鼻炎取芫花根30克切碎,加入75%酒精100毫升,浸泡2周,過濾備用。
用時以黃豆大小於棉球浸吸芫花酊2~3滴,外面再用消毒棉花包裹,塞在下鼻甲與鼻中隔之間,副鼻竇炎可以塞在中鼻道。
每日1次,每次1~2小時,5次一療程。
孕婦禁用。
據100餘例觀察,對慢性單純性鼻炎、慢性肥大性鼻炎、慢性副鼻寞炎有一定療效。
對過敏性鼻炎、鼻息肉無效。
對萎縮性鼻炎、急性鼻炎有待進一步觀察。
芫花酊液不宜滲透到外層棉球表面,更不能直接滴入鼻腔,否則可損傷鼻腔黏膜。
有的病人用藥後出現流淚、流鼻涕、打噴嚏現象,乃正常反應,過後反有輕快之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