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細辛附子湯

主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證。發熱,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脈沉微。暴啞。突發聲音嘶啞,甚至失音不語,或咽喉疼痛,惡寒發熱,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病竇綜合徵、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暴盲、暴啞、喉痹、皮膚瘙癢等屬陽虛感寒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黃細辛附子湯
  • 外文名:Mahuangxixinfuzitang
  • 功用:助陽解表
  • 來源:《傷寒論》
藥方,功能主治,方解,方劑比較,其他信息,

藥方

麻黃細辛附子
[來源] 《傷寒論(第301條):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異名】附子細辛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四)。
【分類】 解表劑-扶正解表
【組成】 麻黃(去節)6克(二兩);細辛6克(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據唐宋度量衡:1兩=41.5克=10錢。)
【方論】方中,麻黃髮汗解表,附子溫經助陽,細辛通徹表里,助麻黃髮汗解表,協附子內散陰寒。故適用於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
【方歌】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專長。

功能主治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附子,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禁忌】 若少陰陽虛而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症,則應遵仲景“先溫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則,否則誤發其汗,必致亡陽危候。

方解

【方解】 本方是為素體陽虛,復感風寒之證而設。陽虛之體,應不發熱,今反發熱,並見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風寒,邪正相爭所致;表證脈當浮,今脈反沉微,兼見神疲欲寐,是知陽氣已虛。此陽虛外感,表里俱寒之證,若純以辛溫發散,則因陽虛而無力作汗,或雖得汗必致陽隨液脫,治當助陽與解表並行。方中麻黃辛溫,發汗解表,為君藥。附子辛熱,溫腎助陽,為臣藥。麻黃行表以開泄皮毛,逐邪於外;附子溫里以振奮陽氣,鼓邪達外。二藥配合,相輔相成,為助陽解表的常用組合。細辛歸肺、腎二經,芳香氣濃,性善走竄,通徹表里,既能祛風散寒,助麻黃解表,又可鼓動腎中真陽之氣,協附子溫里,為佐藥。三藥並用,補散兼施,使外感風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陽氣得以維護,則陽虛外感可愈。
喉為肺系之門戶,少陰腎經亦循喉嚨至舌根。若為暴啞,乃大寒直犯肺腎,上窒竅隧,下閉腎氣所致。方中麻黃散寒宣肺,附子溫壯腎陽,細辛協二藥辛通上下,合用則具宣上溫下、開竅啟閉之功。此為以表里同治之方,易作上下同治之劑,乃靈活運用,異病同治之體現。
【化裁】 若證為陽氣虛弱而見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參、黃芪合附子以助陽益氣;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濕滯經絡之肢體酸痛,加蒼朮、獨活祛濕通絡止痛。
【附方】 麻黃附子甘草湯 (《傷寒論》)、再造散(《傷寒六書》)
【附註】 本方既是主治少陰陽虛,外感風寒的代表方、基礎方,又是治療大寒客犯肺腎所致咽痛聲啞的常用方。臨床套用以惡寒重,發熱輕,神疲欲寐,脈沉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麻黃細辛附子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均治陽虛外感風寒證。但前方證病重勢急,外寒與里寒均較重,故以麻、附配細辛,助陽發汗,使表里之邪速解;後方證病輕勢緩,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陽益氣而微發汗,使表里之邪緩解。此正是“病有輕重,治有緩急”之義。
麻黃細辛附子湯與再造散皆有助陽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黃與附子、細辛相配,為專於助陽發汗之劑,宜於素體陽虛,復感寒邪者;後方不僅用桂枝、羌活、防風、細辛及附子,更配大補元氣之人參、黃芪,斂陰和營之白芍,故助陽解表之中,兼有益氣健脾、調和營衛之功,宜於陽虛氣弱,外感風寒者。

其他信息

【文獻】 方論 錢潢《傷寒溯源集》卷9:“以麻黃髮太陽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溫少陰之里,以補其命門之真陽;又以細辛之氣溫味辛專走少陰者,以助其辛溫發散。三者合用,補散兼施,雖微發汗,無損於陽氣矣,故為溫經散寒之神劑也。”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運用】 龐氏以麻黃細辛附子湯加乾薑、甘草、桂枝為主方,治療兩感證31例。其症以惡寒畏風,形寒肢冷,汗出如雨,汗出發冷,或有寒顫,或有高熱,或有低熱,頭目眩暈,面色蒼白,或肢冷,精神恍格,精液自流,陰囊緊縮,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浮大或沉遲細小為特徵。結果:30例痊癒,l例未治而亡。其中服藥3劑而愈者21例,4-6劑而愈者4例,10劑而愈者 5例。[龐存生,等.麻黃細辛附子湯治療兩感證 31例。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88;(4):4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