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湯

附子理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卷二。有補虛回陽,溫中散寒之效。主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

基本介紹

  • 名稱:附子理中湯
  • 別名:理中湯(《醫方類聚》卷五十八引《澹寮》)、附子補中湯(《證治準繩類方》卷六)、參附理中湯(《醫略六書》卷二十六)
  • 出處:《三因極—病證方論》卷二
  • 組成:大附子、人參、乾薑、甘草、白朮
  • 功用:補虛回陽,溫中散寒
  • 主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理中湯主溫中陽,甘草人參術黑姜;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回陽。

組成

大附子(炮,去皮臍)、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口噤則斡開灌之。

功用

補虛回陽,溫中散寒。

主治

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

方義

小兒久瀉不止,脾腎陽虛,不能溫煦,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虛氣陷則伴脫肛,睡時露睛。命門火衰,陽不溫散,陰寒內生,故形寒肢冷,精神萎頓。舌淡,苔白,脈沉細為脾腎陽虛之表現。理中湯溫補脾胃之陽,加附子溫補脾腎之陽,故附子理中湯為先後天並補之劑。方中以附子溫補脾腎,人參補氣益脾,白朮健脾燥濕,甘草和中補土,乾薑溫胃散寒。鄭欽安《醫理真傳》中云:“非附子不能挽救欲絕之真陽,非姜術不能培中宮之土氣”,人參微寒有剛柔相濟之意,甘草調和上下最能緩中,五味藥配合得當,治療中下焦虛寒、火不生土諸證。方中附子溫補先天真陽,白朮健脾燥濕、補中宮之土,乾薑溫胃散寒,人參補氣益陰,炙甘草補後天脾土、調和諸藥。

運用

1、以小兒症見久瀉不愈,形寒肢冷,睡時露睛為本方用方要點。
2、可用於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低血壓、竇性心動過緩、過敏性紫癜、復發性口腔潰瘍等。

加減化裁

附子理中湯合苓桂術甘湯治療胃氣上逆,附子理中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頑固性便秘,附子理中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暈車之嘔吐。

使用注意

附子用時注意先煎,用量不可過多。

附方

名稱:附子理中湯
組成:黑附塊、別直參、清炙草八、川姜、冬白朮、生薑汁
主治:卒中陰寒,口食生冷,病發而暴,忽然吐瀉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筋惕,神氣倦怯,轉盼頭項如冰,渾身青紫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功用:熱壯脾腎,急救回陽
名稱:附子理中湯
組成:大附子、人參、白朮、乾薑、肉桂、陳皮、茯苓、甘草
用法:以水二鐘,加生薑一片,大棗二枚煎,熱服
主治:陰寒身戰而重,語言聲輕,氣短,目口鼻出冷氣,水漿不入者
出處:《良朋匯集》卷二

重要文獻摘要

《醫方考》:人參、甘草、白朮之甘溫,所以補虛;乾薑、附子之辛熱,所以回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