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桂枝湯(《醫方類聚》)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麻黃桂枝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主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復發汗,服湯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又大汗後似瘧者。臨床上用於治療治風寒感冒重症,對流感、急性支氣管炎併兼見消化障礙者有效。

基本介紹

  • 名稱:麻黃桂枝湯
  • 別名:麻黃人參芍藥湯《脾胃論》)卷下
  • 出處:《醫方類聚》卷五十三引《神巧萬全方》
  • 組成:麻黃、桂枝、赤芍藥、甘草、杏仁
  • 主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復發汗,服湯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又大汗後似瘧者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運用,加減化裁,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麻黃桂枝溫解表,荊防蘇薄羌蔥草,蒼辛桔枳檳皂角,風寒濕邪疏通好。

組成

麻黃(去根節)一兩,桂枝一兩,赤芍藥一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

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主治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復發汗,服湯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又大汗後似瘧者。

運用

臨床上常用於治風寒感冒重症,對流感、急性支氣管炎併兼見消化障礙者有效。

加減化裁

表寒重而兼咳嗽者,減檳榔、薄荷、青蔥,加白芍、乾薑、半夏增加調和營衛、遏化寒痰之功;表寒重而兼喘者,減桂枝、薄荷、檳榔,加乾薑、半夏、杏仁以散寒、化痰、降逆。①表寒重而兼咳嗽者,本方減檳榔、薄荷、青蔥,加白芍、乾薑、半夏以增強調和營衛、溫化寒痰之功。②表寒重而兼喘者,本方減薄荷、檳榔,加乾薑、半夏、杏仁以散寒、化痰、降逆。

附方

名稱:麻黃桂枝湯
組成:麻黃(去根節)二兩,桂枝一兩,葛根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紫色)一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夜一服
主治:傷寒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車論》
名稱:麻黃桂枝湯
組成:麻黃、桂枝、赤芍、杏仁、甘草、當歸、牛蒡、黃連、黃芩、川芎、蟬蛻、蠶蛻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痘疹。身癢咳嗽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三
功用:發汗
名稱:麻黃桂枝湯
組成:麻黃30g,桂枝30g,細辛15g,羌活30g,防風30g,桔梗30g,蒼朮35g,荊芥35g,蘇葉30g,薄荷25g,檳榔25g,枳殼30g,青蔥50g,牙皂20g,甘草21g
用法:水煎服
主治:風寒表實,惡寒重,鼻無汗,皮溫不均,脊背冷,口色清白,脈浮緊。或寒濕束於經絡,渾身冷,肢節痛,運動不靈,兼肚腹脹滿者
出處:《中獸醫診療手冊》
功用:辛溫發表,宣竅散寒
名稱:麻黃桂枝湯
組成:麻黃30g,桂枝20g,細辛15g,荊芥50g,防風50g,蘇葉40g,薄荷30g,羌活50g,蒼朮50g,桔梗40g,枳殼40g,檳榔40g,牙皂20g,青蔥20g,甘草15g
用法:煎水服。馬、牛1~2次口服,豬、羊減量

重要文獻摘要

《東醫寶鑑》:“麻黃桂枝湯太陽病八九日,發熱惡寒,往來如瘧狀。桂枝、芍藥各二錢,麻黃一錢二分,甘草一錢,杏仁八分。上銼,作一貼,人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服。《入門》。”
《東醫寶鑑》:“麻黃桂枝湯治傷寒不得汗作衄,又治感寒衄吐血。麻黃、白芍藥、黃芪、甘草炙各一錢,桂枝、當歸各五分,麥門冬、人參各三分,五味子五粒。上銼,作一貼,水煎服,東垣。”
《名方類證醫書大全》:“麻黃桂枝湯治瘧疾寒熱證而夜發,名曰鬼虐。麻黃(去節)一兩,炙甘草三錢,黃苓五錢,桂二錢,桃仁(去皮,尖)三十個。上為末,水煎服。桃仁散血緩肝,夜發乃陰經而有邪也。”
《醫方類聚》:“黃桂枝湯: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復發汗,服湯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宜服之。又大汗後,似瘧者,亦宜服之。麻黃一兩,去根節 桂枝一兩 赤芍藥一兩,舊方無此一味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右件為末,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
《醫方類聚》:“麻黃桂枝湯:世醫得效方名加味麻黃湯。治外因心痛,惡寒發熱,內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動。麻黃(去節,湯良焙乾)、桂心、白芍藥、細辛(去苗)、乾姜(炮)、甘草(炙)各三分(世醫得效方炙各三兩),半夏湯洗七次,香附(炒,去毛)各半兩。右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大便秘,入大黃如博棋大,兩枚,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