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桿菌鏡檢

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麻風桿菌,也稱為韓森桿菌,菌體呈短小棒狀或稍彎曲,形態上麻風桿菌與結核桿菌酷似,具有明顯的抗酸染色特性,常在患者潰破皮膚滲出液的細胞中發現,呈束狀排列,是至今唯一仍不能人工培養的細菌。麻風患者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患者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患者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常採用標本塗片染色顯微鏡檢查即麻風桿菌鏡檢,從皮疹、眶上、耳垂、顴部及頦部等處取組織液,塗抹在玻片上形成一圓形薄膜,乾燥固定後用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染色。鏡檢查麻風分枝桿菌,分枝桿菌染成鮮紅色,背景為淺藍色,細胞呈藍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風桿菌鏡檢
  • 相關疾病:麻風
  • 專科分類:感染科
  • 檢查分類:顯微鏡
臨床意義,正常值參考範圍,

臨床意義

診斷在麻風病的防治工作中,麻風桿菌鏡檢十分重要,因目前麻風桿菌體外培養沒有成功,皮膚組織液直接塗片檢查麻風桿菌是臨床診斷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檢查項目。顯微鏡檢查可從患者黏膜或皮損處取材,用抗酸性染色後檢查。一般瘤型和界線類患者標本中可找到細菌在細胞記憶體在,有診斷意義。結核樣型患者中很少找到細菌。欲提高檢查的陽性率,也可以用金胺染色後以螢光顯微鏡檢查。

正常值參考範圍

陰性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