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皮膚病

細菌性皮膚病是指由細菌感染及細菌毒素侵襲導致的皮膚病變。該病以頭、面、頸、手等暴露部位多見,臨床表現為發病部位的紅、腫、熱、痛、膿。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病因:細菌直接侵入皮膚引起
  • 常見症狀:患處紅、腫、熱、痛、膿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接觸傳播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護理,

病因

細菌性皮膚病可由細菌在侵入部位直接引起病變,如毛囊炎、癤、膿皰瘡及部分結核疹等;也可間接致病,如猩紅熱、中毒性休克綜合徵及大多數結核疹等,其發病原因主要是變態反應(對細菌產物過敏)或中毒反應(細菌毒素導致的損害)。

臨床表現

細菌性皮膚病可發生於全身皮膚,其中以頭、面、頸、手等暴露部位多見,表現為發病部位的紅、腫、熱、痛、膿。臨床按以下幾種方法分類。
1.按菌種分類
可分為球菌性和桿菌性皮膚病。球菌感染性皮膚病由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所致,多發生在正常皮膚,常見有膿皰瘡、毛囊炎、癤、猩紅熱、腦膜炎球菌疹、中毒性休克綜合徵等。桿菌引起的皮膚病常發生在原有皮膚病變的基礎上,主要有皮膚結核、麻風,其他如傷寒、副傷寒、類丹毒、炭疽、鼠疫等。
2.按病程分類
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大多數細菌性皮膚病,尤其是球菌性皮膚病為急性發作,病程短;只有少數為慢性病程,如皮膚結核、麻風等。

檢查

實驗室檢查可見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取膿液塗片革蘭染色後鏡檢根據細菌形態、排列和染色性質可作初步診斷。將膿液標本或靜脈血做細菌培養可鑑定菌種。

診斷

根據典型皮損、流行季節、好發部位及細菌培養等作出診斷。
1.頭、面、頸、手等暴露部位易發病。
2.皮膚病變部位表現為紅、腫、熱、痛、膿。
3.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
4.膿液塗片染色及細菌培養結果可鑑定菌種。

鑑別診斷

此類疾病應與天皰瘡、丘疹性蕁麻疹、水痘、痱癤等鑑別。

治療

治療原則為消炎、殺菌、乾燥、收斂,防止炎症擴散。
1.局部治療
局部套用無刺激性並有收斂、消炎和殺菌作用的藥物。膿皰較大時抽取皰液;膿皰已破潰結痂者,可用高錳酸鉀液或新黴素溶液清洗或濕敷。皮損面積較小者可直接用棉簽蘸取聚維酮碘溶液,皮損面積較大者,局部濕敷後可用紅黴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等,以減輕疼痛和促使糜爛面早日癒合。
2.全身治療
全身症狀明顯者應及時服用抗菌藥物治療。必要時根據細菌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抗菌藥物。如伴有發熱,可選用退熱藥物治療。

護理

1.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2.隔離患者,防止接觸傳染。
3.已污染的衣服用具,進行消毒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