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西北部,麻陽河、洪渡河流域,與黎志峽西岸毗鄰,距沿河縣城34公里。景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享有“野生動植物基因庫”的美譽,兼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和獨特的峽谷地貌景觀,地貌獨特,風光旖旎,是集山、水、洞、峽谷、溪泉、河流、珍稀動植物等一體的景區,極具美學欣賞價值。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7年,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葉猴及其棲息地,屬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黔東北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 氣候類型: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1.113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貌,水文,土壤,氣候,保護對象,植物,動物,管理機構,管理措施,管理設施,主要景點,蝕餘風光,峽谷風光,溶洞探奇,像形山石,森林景觀,西岩寺,梵淨山,景區意義,地置交通,

歷史沿革

1987年,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隸屬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林業局管理。
1994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隸屬省林業廳管理。
2002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鋸齒山黑葉猴自然保護區歸併麻陽河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4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2005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省長辦公會議紀要》明確,貴州麻陽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更名為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省林業廳直屬正縣級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30人,所需人員經費由省財政實行全額預算管理。

地理環境

地貌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大婁山脈北東,屬揚子地塊邊緣,出露地層為寒武紀和奧陶紀。區內海拔800—1000米以上地段地勢開闊,800米以下則多為峽谷,向下侵蝕作用強列。在標高1000米,800米及500—600米處,尚有帶狀分布的山峰或侵蝕台階,溶蝕盆地,塵窪地及平底溪谷等常出現在上述不同的分層高度,構成了頗具特色的層狀山嶽地貌景觀。

水文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河流為烏江一級支流麻陽河與洪渡河。麻陽河發源於德江縣彥坪黃根壩,西起鋸齒山(海拔1158米),橫貫保護區至思渠鎮溪口(海拔290米)匯入烏江,相對高差878米,全長26.5公里,流域面積3183公頃。洪渡河從務川境內自西南向東北流經保護區內12.75公里,於洪渡鎮(海拔264米)匯入烏江,在保護區流域面積1225公頃。

土壤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成土母岩主要為白雲岩,其次為石灰岩,另有少量砂頁岩分布。保護區海拔在300—1400米之間,由於森林土壤的形成受母岩、海拔,氣候等諸因素的影響,因此,除黃土到新景,月亮壩至中壩1000米以上古老夷平面有部分黃壤分布外,保護區內大部份土壤為石灰土。石灰土又分為黃色石灰土及淋溶性黃色石灰土兩個亞類。黃色石灰土主要分布於較高的山峰坡面,侵蝕台階,溶蝕盆地,窪地,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淋溶性黃色石灰土則主要分布在峽谷兩岸峭壁,陡峻的山峰中下部,以及石灰岩形成的峰叢等地段,由於淋溶性強,因而土壤呈微酸性。

氣候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類型。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濕度適中,冬涼,夏熱,四季分明,有霜期短,生長季節長。保護區年均降水量1158.7㎜,年均經流量428.2㎜,年均蒸發量735.6㎜,與年均降水量基本保持平衡。一年中降水量的變化兩峰兩谷型,最高峰出現在5—6月,次高峰在9月,最低谷出現在1月,次低谷在8月。年均氣溫16.7℃,最熱7月均溫27.2℃,極端最好高溫度41℃,最好冷1月均溫5.6℃,極端最低溫﹣6℃,年均大於10℃以下積溫,海拔高低不同,幅度在3500—5500℃之間。保護區的峽谷地帶,由於箱狀峽谷深切,谷底至由嶺海拔相差大,在夏季,山嶺烈日高照,氣溫達40℃左右,十分炎熱。谷底由於陽光無法照射或很少照射,其氣溫隨著海拔下降而降,平均每下降100米,溫度下降2—3℃,使谷底的溫度在25℃左右,十分涼爽宜人,這是保護區峽谷獨特的逆溫氣候特徵。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對象

植物

保護區內的黑葉猴保護區內的黑葉猴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帶,森林覆蓋率63.74﹪。由於自然條件優越,加之天然林保護工程,封山育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森林防火工程等的有效實施,保護區的自然植被恢復很好。在很多地段,栓皮櫟、木荷、青岡櫟等樹種已形成大面積的中幼齡林,馬尾松、柏木、杉、櫻、響葉楊等也大量出現,區內自然生態環境迅速向良性轉化,生物物種特別是黑葉猴棲息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經科學考察,保護區內分布維管束植物120科293屬800餘種。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銀杏3種;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蘇鐵蕨、黃杉,三尖杉,穗花杉,香果樹、楠木,香樟,傘花木,櫸木,潤楠,十齒花等12種;有春蘭、寒蘭、白芨、蝦脊蘭、石斛、天麻、獨蒜等珍稀蘭科植物20餘種。

動物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以保護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葉猴及其棲息地為主,經過科學考察,保護區內分布各類珍貴野生動物300餘種,其中獸類37種,鳥類149種,兩棲爬行類32種,魚類48種。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葉猴、豹、林麝3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熊、大靈貓、獼猴、斑羚、穿山甲、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27種。麻陽河保護區兩條河谷森林植被保存良好,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一座重要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基因庫,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社會經濟價值。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管理機構

管理措施

保護區管理局還利用電視、報刊各種宣傳媒介廣泛宣傳保護區的各項工作進展和區內的森林資源,自然景觀。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欄目,國際頻道新聞欄目,貴州電視台發現貴州欄目,新聞欄目等曾多次報導麻陽河保護區科考及黑葉猴的保護管理等。

管理設施

保護區由1997年貴州省計委批准,進行了一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共投資558萬元,其中貴州省計委非經營性資金300萬元,地方配套258萬元,修建了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大樓,職工宿舍,保護區標誌門,大河壩管理站等,購置了森林巡護用車及工作用車和部分通迅辦公設備,為保護區的管理,保護,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初始條件。2004年在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FFI項目的資助下,國內外專家及貴州省內保護區科研人員參加完成了黑葉猴保護現狀調查項目。2005年《國家林業局關於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批准新建動物救護用房300平方米,動物籠舍500平方米,新建防火瞭望台5座,科研宣教用房600平方米,氣象觀測站、水文監測站,黑葉猴監測點等,總投資776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專項投資安排621萬元,地方配套解決155萬元。

主要景點

蝕餘風光

保護區內碳酸鹽岩分布,岩溶地貌發育,由於長期受溶蝕侵蝕,形成各種蝕余景觀,有的群岩疊障如刀削劍斬,有的峭石獨秀,似玉簪螺髻。

峽谷風光

保護區內麻陽河、洪渡河兩條河流長63公里,其中峽谷地帶占85﹪,約有54公里長,峽谷高120—350米,寬20—60米,峽谷兩側陡峭,坡度多在70°以上,部分成垂直狀形成箱式峽谷。特別是石牌峽谷、老鷹岩峽谷、岩頭關峽谷、鋸齒山峽谷等,谷底幽深,空氣清馨,流水潺潺,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峽谷兩側森林密布,由於樹種不同,開花結果,季節各異,黑葉猴穿梭在森林、峽谷、河灘之中,更顯其保護區峽谷風景的驚、險、奇、幽、秀、壯的特點。

溶洞探奇

保護區內朱家洞,游龍洞,渾洞,乾洞,姐妹洞,龍清塘洞等神秘不可測。地下溶洞群中,隨處可見的石芽、石筍、鐘乳石,千姿百態。有的溶洞洞中有洞,縱橫交錯,上下重疊,錯綜複雜,神秘幽深。

像形山石

保護區內碳酸鹽岩分布,岩石露頭較多,由於長期的溶蝕作用,形成各種各樣的像形山石。如位於石牌的國畫石,鬼斧神劍劈下的“三面紅旗”迎風招展。月亮岩,和尚岩,飛來石,雞翹山等形象逼真,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在保護區的銀泉瀑布陪襯下,更顯保護區的勃勃生機。

森林景觀

在鋸齒山、紅絲河、大土一帶的山脊部,分布著四季常綠的馬尾松。馬尾松枝葉繁茂,樹幹通直,冠形挺拔,蒼勁有力。人們見到如此景觀,自然引發“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節,待到雪化時“的英雄氣概,漫步林中,如置身茫茫林海,聞著飄散的松香,醉人心脾。
保護區內的貴陽壩,岩頭關等地分布著楓香、響葉楊、猴歡喜、化香等混交林,季節變化豐富多彩,春季的嫩綠,夏節的墨綠,秋季的紅艷,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既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環境,又有白楊嘯嘯的歌詠空間。
保護區內的黑葉猴保護區內的黑葉猴
在麻陽河、洪渡河兩岸,隨處可見鵝耳櫪、潤楠、槭樹、烏岡櫟、青岡櫟,栓皮櫟、化香、木荷等常綠終年葉綠,隨著季節的變化有一定的色調變化。落葉樹季節變化也很豐富,春季蔥綠與秋季的金黃,各有特色,情趣。林中喬灌木層次明顯,特別是灌木層山花爛漫,野果遍布,藤蔓纏繞,鳥鳴啾啾,群猴跳躍嬉鬧,置身其中,如在仙境中漫遊。

西岩寺

依山傍水西岩寺,宋代古寺佛傳承。印江是一個著名的歷史古城,境內的梵淨山有天下聞名的萬米睡佛,是中外馳名的彌勒菩薩道場,印江人民從善信佛,歷史悠久,有許許多多佛教的美麗傳說。位於印江峨嶺鎮甲山村的西岩寺,始建於宋乾德三年(967年),明嘉靖年間重建,毀於兵,清康熙十九年再建。這裡有逐年最佳化的自然環境,也有“敲梆岩畔木魚響,佛光普照九龍環”的佳話。相傳明代道人張三豐曾雲遊於此,以手指鐫刻“山水嘉匯”四字於石壁,至今猶在。

梵淨山

梵淨山地處西南,擁有悠久的佛教歷史文化。梵淨山為彌勒道場,與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並稱佛教五大名山,“梵淨”二字即是從“梵天淨土”而來。可以說,正是佛教文化為蒼蒼茫茫的梵淨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去梵淨山,除遊覽賞心悅目、神奇絕妙的大自然風光外,不可不用心感受一下佛教文化,拜拜佛祖、拜拜觀音、更要拜拜彌勒菩薩,因為梵淨山是彌勒菩薩的道場。
根據文獻記載,明朝萬曆以前,梵淨山被稱為“古佛道場”,聲名遠播。唐朝時期,梵淨山麓有天池、天慶二寺;宋元時期,山中有寺廟多座。明清時期,梵淨山寺廟成林,香火鼎盛,朝山信徒如雲流水涌,香客不僅來自雲、貴、川、湘,甚至有從贛、皖、浙不遠千里前來朝拜者。清光緒年間立《下茶殿碑》記述“數百年進香男婦,時往時來,若城市然”。每當農曆四月香會期,每天朝拜者數以千計,善男信女們各自成伍,各種香會旗號飛飛揚揚。
金頂
位於全山的中心,海拔2493.8米,為山樑上拔地而起的獨峰,絕壁高百餘米,雄偉壯觀,為遊覽梵淨山的必到之處。登金頂需手攀鐵鏈,足踏懸崖絕壁上鑿出的階梯。立於山巔,放眼望去,千溝萬壑,伸向遠方;蔥蘢蒼翠,直達天際。金頂被金刀峽一分為二,東北峰有釋迦殿,面積31平方米;西南峰有彌勒殿,面積28.6平方米。兩殿均建於明代。一線峽谷之上,有明代建(清代重建)長4米的天橋相連。由於峰巔風大,常瓦不能覆蓋,乃冶鐵以作瓦蓋之。殿內供銅鑄釋迦、彌勒各1尊(清末遺失,今重鑄)。清人曾這樣描述金頂:“金刀劈破佛分地,鐵索牽扶人上天;轉眼風雲相會處,平空移步作神仙。”
承恩寺
承恩寺(又名承恩殿,俗名上茶殿),明代稱“金頂正殿”,位於新老金頂之間鞍部。占地面積1128平方米,始建於明萬曆初年,萬曆四十六年和清康熙十五年兩度重建。承恩寺分前後兩院,寺的左右與前面為石牆護圍,後為懸崖。山門為石質拱券門,門額陰刻“敕賜承恩寺”。鎮國寺,又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於明,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
護國寺
位於梵淨山西北麓,距金頂約11公里。始建於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原名天池院,清初更名為護國寺,占地2萬餘平方米。護國寺內題詠、楹聯頗多,尤以印江著名書法家嚴寅亮所書正殿長聯及匾額最為珍貴。太平寺位於梵淨山北麓排龍田,原名觀音閣,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年-1619年),清光緒三年(1877年)毀於戰火,光緒十二年重建,“文革”中被毀。1988年,在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的關心下重建。
梵淨山留存有許多與佛教相關的文物古蹟。“敕賜重建梵淨山金頂序”碑俗稱敕賜碑,位於金頂東北500米處的老金頂腳,立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文對梵淨山地形地貌、名勝風光、歷史沿革等都有記述,稱其為“天下眾名岳之宗”,而且“自開避迄今,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若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恆見月盛而日新。久已亘靈馳於兩京,傾動於十三布政,勞旌於撫按,頻顧於道府”等,是梵淨山的鎮山之寶。
茶殿碑
1979年發現於金頂左側古茶殿遺址內,系清同治光緒年間梵淨山隆參和尚的記功碑,對山水風光、名勝物產、寺廟興廢和紅號起義等均有記述,尤以對光緒年間以劉滿為首的哥老會起義餘部進駐梵淨山的史實記載最詳,對研究清末政治社會經濟有重要史料價值。
行走在梵淨山,鬱鬱蔥蔥的林木山石間,紅牆黃瓦、摩崖石刻乃至一些古老廟宇的斷垣殘壁,無不透出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讓人塵心盡洗、流連忘返。

景區意義

貴州麻陽河國家級保護區地處中亞熱帶,烏江中游的陡峭碳酸岩山地,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態環境脆弱,具破壞易、恢復難的特點。烏江是長江山峽庫區腹心地帶,長江南岸上的最大支流,在烏江流域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今天,烏江的一級幹流——麻陽河、洪渡河河谷兩岸陡岩峭壁及狹帶狀台階上仍保存了較好的原生植被,若不及時保護,今後必將毀於一旦。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保護價值和河流治理價值。

地置交通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黔東北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及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接壤處,地理位置為北緯28°37′30″—28°54′20″,東經108°3′53″—108°19′45″。
公路:貴陽—遵義—湄潭—風岡—德江—沿河
鐵路:貴陽—玉屏乘車至銅仁—江口—沿河
民航:貴陽—銅仁乘車—江口—印江—沿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