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石村(湖南省醴陵市麻石村)

麻石村(湖南省醴陵市麻石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畋鎮(2015年11月26日湖南民政廳發布《關於醴陵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株政〔2015〕48號)收悉,按照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第五條、第七條和第八條的規定,經研究並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現批覆如下:

撤銷南橋、富里2個鎮,設立李畋鎮;並調整白兔潭鎮的部分行政區域。

將原南橋鎮的南橋、東塘、星火、潼塘、將塘、新樹、清水、大平、鳳形、裕民、明蘭、石溪、洪源、花麥14個建制村及南園居委會,原富里鎮的華埠、塘坊、車上、利群、富里、麻石、雙江7個建制村及海棠居委會合併設立李畋鎮。新設立的李畋鎮轄21個建制村,2個居委會,總面積122.59平方千米,總人口6.28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南橋(原南橋鎮人民政府駐地)。

將原富里鎮的荷田、柏大、長慶3個建制村和原南橋鎮的星湖村劃歸白兔潭鎮。

)位於湖南省 醴陵市東北37公里處,麻石村是李畋鎮(原富里鎮)的一個行政村,位於李畋鎮東北約4公里處。東接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北隔雙江村(現與麻石村合併)與瀏陽市金剛鎮毗鄰,西與華埠村相鄰。 麻石村交通便捷,村內水泥路四通八達,距106國道約7公里。境內物產豐饒,水系資源發達,擁有中型攔河壩一座,蓄水量大,基本做到旱勞保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麻石村
  • 地理位置:湖南省 醴陵市東北37公里處
  • 著名景點:兩省共一街,李畋故居,萍瀏醴起義舊址,
  • 歷史:1300多年
麻石村,兩省共一街,鞭炮祖師李畋的故鄉,萍瀏醴起義的發祥地,

麻石村

麻石村位於煙花鞭炮的主產區醴陵,醴陵是煙花鞭炮的發源地,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醴陵生產花炮始於唐而興於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花炮祖師李畋就是醴陵富里鎮麻石村人氏。
從江西進入湖南,首先到達的一個集鎮就是麻石。這裡原來是吳國和楚國的交界處,現在是湖南省醴陵市、瀏陽市和江西省上栗縣兩省三市的交界所在,同時又是鞭炮祖師李畋的故鄉,還是晚清萍瀏醴起義的發源地。

兩省共一街

兩省(湖南,江西)三市(醴陵市,瀏陽市,萍鄉市)在麻石交界,與別處界線大多在荒山野嶺不同,這裡的一段界線就是栗水河邊的一條街道--麻石老街。街道長約一華里,寬不足三米,就以街道中心的麻石為界,湘贛各半,東側屬於江西,西側屬於湖南,稱為“兩省共一街”。
麻石村
街口的老龍王廟(萍瀏醴武裝起義舊址),主體建築坐落在上栗縣境內,戲台則在醴陵境內。“萍瀏醴武裝起義”舊址麻石龍王廟,並規劃興建成“丙午起義陳列館”,教育後代不忘先輩壯舉。街道盡頭有一座石拱橋,橋東為古吳國,橋西為楚地,橋的名字也就乾脆叫做“吳楚橋”,用篆體刻畫在橋墩一側。在106國道修通之前,這裡自古就是湘贛的通衢大道,從這裡往東出江西上栗,往西順河經潼潭、白兔潭進醴陵城,往北就是瀏陽金剛鎮,出大瑤正是北上瀏陽、長沙的大道。麻石街上交易的貨物除了鞭炮,最負盛名的確是木材。從萍鄉放排漂下來的竹木靠岸,自然形成規模宏大的交易市場。所以,麻石的名字在歷屆縣誌中都頗有名聲,是名副其實的湘東第一鎮。

鞭炮祖師李畋的故鄉

麻石村又是鞭炮祖師李畋的故鄉。據《中國實業志》載:湖南生產鞭炮“始於唐代,發達於宋末及遜清乾隆年間……湘東之平江、瀏陽、醴陵……均為爆竹製造之中心地”。醴陵市麻石村則是鞭炮祖師李畋的故鄉。李畋,隋末唐初人,原名李世宗,避太宗皇帝諱改名李畋。
麻石村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生於麻石村。唐貞觀年間(627-649),李畋揭黃榜用炮竹為唐太宗驅鬼治病。後吳楚間瘟疫流行,李畋改進爆竹裝填黑火藥,利用爆炸時產生的氣浪和硫磺硝煙驅散疫瘴,開創用火藥做爆竹的先河,被太宗皇帝嘞封為“爆竹祖師”,專門組織鞭炮生產。
李畋為周圍民眾摸索出一條全新的致富途徑,帶領村民率先跳出看天吃飯的困境。自唐代以來,每年農曆4月18日,麻石村村民會舉行集體祭祀。村民們抬著李畋祖師的塑像到醴陵東鄉(白兔潭、富里、南橋煙花鞭炮主產區)游壠祭典,家家戶戶焚香設案迎接,殺牲開祭。該祭典主要分為 “堂鼓開坊”、 “起三吹”、 “三星賜福”、 “普天同慶”、“拜祭祖師”、 “各界人士上香”等六個階段。村民們在活動中奉祀先師,祈求保佑生意興隆,幸福平安。……這一盛況,已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政府保護。
麻石村家家戶戶手工製作鞭炮和煙花曾經使麻石一度繁榮。發展至今,成為地方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麻石村鞭炮產業是其支柱主導產業,年產鞭炮近10萬箱,為近年經濟的飛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萍瀏醴起義的發祥地

麻石村(湖南省醴陵市麻石村)
麻石村還是萍瀏醴起義的發祥地。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十九日(1906年12月4日),同盟會成立後組織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萍瀏醴起義,就是在麻石率先發難。“萍瀏醴武裝起義”,亦稱“丙午起義”,打響了推翻舊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槍聲,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吹響了嘹亮的衝鋒號。
起義大軍多達5萬多眾,革命烽火遍及湘贛兩省三縣,影響全國,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1904年,黃興準備借慈禧太后生日之機發動起義,任命劉揆一為指揮,聯絡各地會黨,同時策反清軍。事情敗漏後,劉揆一與副指揮,湘、鄂、閩、贛四省會黨首領、醴陵西鄉瓦子街人馬福益出逃。後馬福益在萍鄉被捕殉難。會眾推舉瀏陽人龔春台繼任會黨首領,在同盟會指導下,繼續籌划起義,指揮機關就設在麻石。起義檄文提出:破除專制政體、建立共和民國、平均地權和享受自由平等權利等主張。計議組織萍、瀏、醴三縣義軍直搗長沙。1906年12月4日,龔春台率會眾2萬餘人在麻石起義,李香閣、瞿光炆、譚開基各率醴陵義軍數千人回響。清政府調集湘、贛、鄂、蘇4省軍隊5萬餘人圍剿,相持月余。起義雖然最後失敗,但卻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最終成就了麻石作為湘東第一鎮的赫赫聲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