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寨

麻城寨

麻城寨在汝州市尚莊九窯(九爻,九間窯)村南約2公里,東西矗立著長500米寬約30米的城牆,現存城牆高約10米,由夯土層疊加而成,築牆用的木樁已化成灰燼,留下的樁孔有規律地排列著像是述說古城的滄桑。當地民眾稱這座城為麻城寨,城又分東西兩座,為宋代麻王兄弟築建。

西麻城為主城,東西寬300米至1500米不等,南北寬約1300米。牆體比較高大,說明這裡是重要人物或貴族的居住區。此城內有一個榆廟村,500多口人。據村民介紹,解放前曾有村民在北城牆上挖窯洞居住,如今還留有3個窯孔。榆廟村所在地是麻王居住的地方,出土文物多且好。 隔一條深30多米的深溝與西城相望的就是東麻城寨。這裡的城牆也是沿溝壑而建,城牆相對西麻城來說窄了許多,保存得也不好。這裡的村民告訴記者,由於城土特別堅硬,這裡只能種些紅薯等秋作物。城東北角有廟宇遺址,城南有一高地,當地人稱為閱兵台(一說擺宴台),四周為深溝,有地道和壕溝與城內相通。閱兵台地勢陡峻,易守難攻,多處有夯土的痕跡。2001年,一位村民在傳說為地道口的地方向下挖,雖然沒找到地道口,卻找到了古時的一口廢井,裡面填的全是漢代的殘磚碎瓦,說明漢代在這裡有很大的建築群。

與西城隔澗相峙的是西麻城寨,現存有較為完整的城廓。與西麻城相反,寨院為南寬北窄,南牆高而厚。由於北部臨分汊的溝壑,呈三角形,寨沒有留寨門,當有暗道和吊橋與主城相連。當地人說這個寨是麻王的倉庫,但從戰略的角度看,這應該是主城的護城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城寨
  • 位置:汝州市尚莊九窯村南約2公里
  • 歷史名山:石榴嘴山
  • 東西寬:300米至1500米
  • 南北寬:1300米
歷史沿革,簡介,建築布局,

歷史沿革

汝州最早的志書明《正德汝州志》,稱這座城為東周時期的蠻中聚:蠻中聚,在州東北官莊保,相傳為麻王所築,不知何代。按通典云:蠻中聚即戎蠻子國,今俗稱之麻城。而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經》則認為:蠻城,在州(今汝州)西,故蠻戎子國,亦曰鄤城,亦曰蠻中聚,俗稱為麻城,蠻與麻音相近也。因為蠻繁體字很複雜,且與麻諧音,人們音稱為麻也是可能的。戎蠻子國是被楚國的沈諸梁所滅,這裡後來當歸楚國管轄。而這裡出土的楚國特有的貨幣鼻蟻錢,說明楚國的勢力曾拓展到這裡。
根據當地流傳的狄青平麻王的傳說,這個麻王當是北宋時期的人。據傳在北宋宋仁宗時期,北宋王朝發動了對西夏的戰爭,打得非常殘烈,戰爭增加了百姓的兵役和徭役。雖然打勝了,但每年巨額的歲幣也轉嫁到百姓頭上,因此宋仁宗時期農民起義不斷。汝州城附近的農戶和商戶,因不堪官府的壓迫來到東北大山躲避也是可能的。麻王自然會將他們收留,成為自己的臣民。麻王兄弟一天天坐大,汝州官府不會不管,就出現了地方官府與民間武裝的衝突,而麻王兄弟依靠地利優勢占居了上風。麻王更是在交戰中逐步完善了麻城的防禦設施。
狄青平麻王的故事在汝州東部流傳很廣。距麻城南8公里的中山寨傳說就是狄青所修,是平麻王時的司令部,而中山寨東南2公里的南寨則是狄青的夫人所築,是協助狄青平麻王的。中山寨村和南寨村的村民都知道狄青平麻王的傳說,婦孺皆能說出“東麻城,西麻城,九間窯里出朝廷”的順口溜。

簡介

北依嵩山余脈、歷史名山石榴嘴山。麻城寨所在地是厚厚的黃土層,從北山而來的洪水在這塊黃土層上沖刷出一道道20米至30米深的溝壑,東、西麻城就依溝岸這道天然屏障而建。由於有南北走向天然屏障的護佑,東西城牆築得低而簿,因而所留遺蹟不多。北牆因與山體接近,因而十分高大,並在牆外挖了寬約30米的護城河,將兩道溝壑連在起。兩城由於幾道深溝在城南交匯,形成了北寬南窄的格局,南城牆比北城牆短了許多。“東麻城,西麻城,九間窯里出朝廷”,是當地老幼都會說的順口溜。

建築布局

麻城的建築布局由四部分組成。
西麻城為主城,東西寬300米至1500米不等,南北寬約1300米。牆體比較高大,說明這裡是重要人物或貴族的居住區。此城內有一個榆廟村,500多口人。據村民介紹,解放前曾有村民在北城牆上挖窯洞居住,如今還留有3個窯孔。榆廟村所在地是麻王居住的地方,出土文物多且好。 隔一條深30多米的深溝與西城相望的就是東麻城寨。這裡的城牆也是沿溝壑而建,城牆相對西麻城來說窄了許多,保存得也不好。這裡的村民告訴記者,由於城土特別堅硬,這裡只能種些紅薯等秋作物。城東北角有廟宇遺址,城南有一高地,當地人稱為閱兵台(一說擺宴台),四周為深溝,有地道和壕溝與城內相通。閱兵台地勢陡峻,易守難攻,多處有夯土的痕跡。2001年,一位村民在傳說為地道口的地方向下挖,雖然沒找到地道口,卻找到了古時的一口廢井,裡面填的全是漢代的殘磚碎瓦,說明漢代在這裡有很大的建築群。
與西城隔澗相峙的是西麻城寨,現存有較為完整的城廓。與西麻城相反,寨院為南寬北窄,南牆高而厚。由於北部臨分汊的溝壑,呈三角形,寨沒有留寨門,當有暗道和吊橋與主城相連。當地人說這個寨是麻王的倉庫,但從戰略的角度看,這應該是主城的護城寨。
麻城寨建在島上
麻城寨在東西麻城南約一公里處。東西麻城之間的4條溝壑向南匯合為一,形成寬50米至500米不等的大河,河中間是斷斷續續的島嶼,最南的一座大島形似烏龜,盡頭有浮橋與外界相通。麻城寨就建在這座島嶼上,依島勢呈橢圓形,在最窄處開一南門,名曰朝陽。顯然這是個易守難攻的要地,避戰亂的好場所。傳說寨下面全是地道與麻城相通。據介紹,上世紀70年代“深挖洞”時,潘莊大隊的老支書與民兵營長帶著兩捆麥草和一隻手電筒進洞探路,怕走不出來,隔一段時間或在岔道處放一根麥草,結果麥草放完了也沒走到盡頭,只好按原路返回。他們早飯後進洞,出來時天快黑了,二人上來後非常後怕,萬一出不來怎么辦。2000年7月15日汝州下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雨,將島沖塌了幾處,露出幾個洞口,一些人也曾經爬進地道,發現裡邊通風很好。
麻城寨是漢代以前的古城
種種發現表明,麻城是漢代以前的古城。漢代以前的古城,除蠻中聚外,明清時期的幾套汝州志均沒有其他說法和記載。不少歷史文獻顯示,在漢代,這裡是漢武帝所封的承休國,是後來姬姓的祖籍地,附近的姬窯村可能就是姬嘉的後人。北魏統一北方後,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北魏在麻城一帶設定承休縣,歸魏中央政府設的司州直轄。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後,東魏曾在承休縣(麻城)置汝北郡,從西到東轄石台、梁縣、治城、南汝原、東汝原、承休、陽翟、郟城八縣,麻城的發展步入歷史最輝煌的時期(見《魏書·地形志》和《中國歷史地圖冊》)。
公元581年,後周大臣楊堅廢周靜帝在長安稱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開皇初四年置伊州,治梁縣(今楊樓冶牆一帶)城。隋煬帝大業初將承休縣移汝原縣(今縣城),在承休縣城設襄城郡,領承休、梁、陽翟、汝原、汝南、魯等8縣。從此麻城失去了歷史的輝煌(見《隋書·地理志》)。
地位重要亟待保護
市政協副主席潘民中先生說,麻城是一處很重要的文化遺址,有很多極具歷史價值的遺存,應當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麻城距風穴寺10公里,北有大峪山寨群和歷史名山石樓峰,石樓峰上的石樓寨建於同治四年,有72窯和36間房的建築,距麻城僅2公里。如果與風穴寺連片開發形成環線,將大大增加景區的可觀性。
遺憾的是,這裡至今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也不是,城牆上的土仍被村民墊房基用。由於地下文物豐富,麻城已成為文物販子光顧的地方。據說文物販子在四處尋找麻王的墓葬,而麻王的墓葬是證明麻城建成時間和城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