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納西族民居

麗江納西族民居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始建於宋末元初(13世紀後期)。古城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00餘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古城現有居民25000餘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麗江納西族民居
  • 地理位置:雲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 占地面積:3.8平方千米
  • 始建於:宋末元初(13世紀後期)
簡介,布局與特色,

簡介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位於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繫上,修建有橋樑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千米93座。橋樑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建於明清時期(14–19世紀)。其中以位於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麗江古城的民居建築是納西族建築藝術和建築風格的集中體現。它在納西族原始的井幹式本楞房形式基礎上吸收、融匯了漢、白、藏等民族建築的一些優點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築藝術等方面部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格。

布局與特色

麗江納西民居建築一般是高約7.5米的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三層樓房,為穿斗式構架、壘士壞牆、瓦屋頂,設有外廊(即度子)。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雨 步廈、騎度樓、蠻樓、悶樓、雨面廈等七大類。
麗江古城中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的民居建築,多外為土木結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既講究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精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年人居住;東西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城依水存,水隨城至”,是古城建築的一大特色。
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兩坊拐角、四合院、多進套院、多院組合等類型,其中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典型。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廂房二坊、加上主房對面的照壁,合圍成一個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廂房四坊房屋組成的封閉式四合宅院。除中間一個大天井外,四角還有四個小天井或漏間。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麗江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其它布局形式都是它們的變異、演化、發展和組合。
麗江客棧 三坊一照壁麗江客棧 三坊一照壁
麗江民居的構架處理十分靈活,有懸山和在木構架主要受力部位,設有“勒馬掛”、“地腳”、“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結作用的構件,整個構架按百分之一的斜度使柱頭往裡傾斜、柱根部向外展開,增強了構架的穩定性。在構架的聯結節點部位,根據受力的情況,分別使用“兩磴榫”、“大頭榫”、“平插榫”,井設暗梢等柔性節點,以利於抗震。下重(士垃)上輕(木板)的護牆體堅固實用。麗江民居在體型組合及輪廊造型上縱橫交錯。輪廊優美;外觀的立面多為石砌勒腳牆面抹灰,牆角鑲磚,青瓦鋪頂,色調和諧,外觀樸素。
束河自在香客棧三進三院之前院束河自在香客棧三進三院之前院
民居庭院中的局部特色
麗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裝飾,其重點是門樓、照壁、外廊、門窗隔扇、天井、梁彷等。
門樓的形式有磚拱式、木過梁平拱式及木構架式三種,磚拱式門樓多為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滴水牌摟式樣。木過梁平拱式門樓則是以木過梁承托、外包簿磚的三滴水牌樓。木構架式門樓多為雙坡屋面,檐下用多層花板、花罩裝飾。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兩種,內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裝飾。房屋的門窗均飾以木雕圖案,如烏禽、花卉、琴棋書畫、博石器皿等,是功能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此外,對梁枋、往頭、欄桿、柱礎、勒腳、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裝飾。如大過梁的梁頭雕成獸頭,俗稱“獅子頭”,往礎亦雕成圓鼓形、瓶形等。
民居庭院設計
古城民居的庭院採用鵝卵石、五花石等為原料鋪裝,圖案根據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內容涉及花烏魚蟲、八赴陰陽、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手法古樸,布局嚴謹。占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兩坊一照壁、花台、水池等構成。 麗江古城裡的客棧基本都是這種民居庭院的設計,麗江漫步雲端客棧位於麗江古城北,原汁原味的納西民居設計,客棧環境優雅,透漏出納西族的淳樸、熱情,是您旅行中的好歸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