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模式(文化遺產管理)

麗江模式(文化遺產管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麗江古城是雲南精神文明建設的標兵、民族文化建設的典範”。2014年6月初,中央文明委檢查組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麗江古城實地暗訪檢查後,得出了上述結論。

古城是麗江人的驕傲,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去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管理第五屆年會,把麗江古城的旅遊開發與文化遺產管理確定為“麗江模式”,認為它為世界文化遺產管理與旅遊業開發提供了典範,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的世界文化遺產管理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麗江模式
  • 外文名:Lijiang model
  • 引申:麗江的旅遊開發與文化遺產管理
弘揚先進文化,承前創新,典範,

弘揚先進文化

始建於宋末元初的麗江古城,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古城總面積3.8平方千米,居住著6200多戶、2.5萬多名以納西族為主的居民。古城依傍雄偉神奇的玉龍雪山,清澈的玉龍雪山聖水經玉泉河分3條支流穿城而過,構成了一幅家家流水、戶戶垂柳的獨特畫卷。古城內獨具特色的小橋、流水、人家、納西象形文字、納西古樂、三眼井、麗江粑粑、放河燈、民族打跳、五彩石路10大景觀,使之成為融自然、歷史、民族文化為一體的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區,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活著的文物”、“民居博物館”、“高原姑蘇”和“東方威尼斯”,每年都吸引著數百萬海內外遊客觀光旅遊。
“800年古城是一部厚重的歷史,保護古城就是保護人類共同的財富,就是保護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麗江人從保護、保存、整治和發展4個方面著手,完整地保留了人類共同的財富和文化遺產。
1996年2月3日發生的芮氏7級地震,使麗江古城損失慘重。國內外專家、學者經過反覆考察認為,作為古城骨架的巷道沒有倒、作為古城靈魂的水系沒有垮、古城的價值沒有因為地震而消失。
麗江地區和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按照“原貌恢復、修舊如舊”和“保護古城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的原則,實施了經省政府批准的麗江古城保護工程。同時公布了140戶重點保護民居,每年都安排專項資金進行重點保護。
近年來,麗江地區先後投入4億多元資金對古城的基礎、服務設施進行了高質量的保護性建設。對古城景區的主要巷道、游路進行了修繕,恢復和新建了石橋、木橋130多座,拆除了與古城風格不協調的各種建築3萬多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1.2萬多平方米,常年擺換鮮花5萬多盆,新增居民接待點24戶。置身今天的古城,流水淙淙,楊柳依依,城在森林中,人在花叢中。

承前創新

今年五一節,麗江縣精心推出了“茶馬古道之旅”———麗江古城民俗文化系列活動,引起海內外遊客的濃厚興趣。跟隨滿載茶葉、藥材、布匹的馬幫穿梭在古城,清脆的馬鈴聲把遊客帶進了古老的“茶馬古道”,古城納西族居民的日常生活歷歷在目:民間文藝活動和民族歌舞打跳令人陶醉;東巴造紙、東巴書畫、手工紡織、刺繡和金沙陶工藝等,叫人讚不絕口;納西糖餅、蜜餞、麗江粑粑、酥油茶、雞豆涼粉、米灌腸等風味小吃,更是令人垂涎;銀、銅、鐵器等手工藝品琳琅滿目。夜幕降臨,四方街燃起篝火,中外遊客與古城居民跳起歡快的納西族“打跳”,遊客一天的旅途勞累頓時煙消雲散。
小橋、流水、人家,被譽為是麗江古城最容易識別的三張面孔。麗江的決策者意識到,“人家”才是最具影響和創新的因素。
“古城居民的文明道德素質,直接體現了古城旅遊品牌的文明程度和景區的發展”。從2001年以來,麗江地縣和有關部門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中,著重把開展公民道德素質教育作為創建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加快建設世界級精品旅遊勝地的重要內容。
麗江縣首先在古城確定了“以思想道德教育為核心”的創建文明計畫,大力開展了“文明巷、區、樓院”、“十星級文明戶”、“青年文明號”和“文明個體工商戶競賽”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舉辦文明公民培訓班,組織“人人都是古城主人,個個都是麗江形象”為主題的演講會、知識競賽,“講文明、樹新風”萬人簽名活動等,不斷提高了古城居民的文明素質。目前,古城已有3290戶居民參加創建活動,湧現出“十星級文明戶”545戶、文明樓院128個、文明旅遊接待定點示範戶20多家、文明個體工商戶參賽門店達2000多個,23個單位分別被命名為“文明單位”。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麗江古城先後榮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麗江古城成為令人嚮往的旅遊勝地。不少中外專家學者和遊客在遊覽了古城以後,稱道麗江古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水乳交融”、“人與自然和諧的典範”、“最佳人居環境”和“最潔淨優雅的地方”。

典範

麗江縣採取“對遺產保護、維護及發展進行市政財政管理”、“基於文化遺產持續性發展的基礎上,利用旅遊業對其進行投資”、“對社會團體的成員進行教育及技能培訓,從而引導人員對遺產進行保護”,“解決促進旅遊業發展,處理資源開發與保護遺產之間的矛盾”等創新舉措,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管理與旅遊業開發的典範。
“麗江是一個活見證,它證明旅遊業可以給居住在文化遺產區內及附近的社區的人民帶來無可比擬的經濟發展機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顧問理察先生說,“最令人讚賞的是,這種新的發展沒有抹去世界文化遺產大研古城,以及附近的束河白沙村的歷史個性。”
今天,麗江已成為中國主要的國內旅遊目的地。理察先生認為,麗江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該地方自1997年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來的旅遊業的發展。自197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世界文化遺產公約至今,全世界共有164個國家贊成這個公約,已有690多個文化景觀、自然景觀及綜合性景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歐遺產辦公室主任克瑞思·安德森女士說,“若沒有人關注文化遺產,就沒人受益於文化遺產,那么這樣的文化遺產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若對文化遺產沒有持續性的經營管理,旅遊業終將喪失發展潛能。”麗江人歷來十分重視自然、文化資源的保護,為人類保存了具有較高價值的自然遺蹟和人文遺蹟。
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麗江地縣正加緊實施《麗江古城保護行動計畫》,以促進旅遊業開發與世界文化遺產都能夠得到長遠地、可持續性地協調發展,決心將麗江古城建成世界級旅遊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