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鳥綱涉禽)

鸛(鳥綱涉禽)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鸛,為大型涉禽:體羽白色,或具金屬光澤之綠墨色。嘴紅色或黑色,強大,豎直,類似圓筒形。腳紅色,前趾呈半蹼足;爪扁平,短小。翼廣大長,尾短。

鸛屬(學名:Ciconia)屬於鸛科的大型涉禽。其中中國境內分布的黑鸛東方白鸛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鸛於2011年首次在雲南發現,為中國鳥類新紀錄。

單獨棲息於廣野或小丘等,遷徙時成大群。飛翔壯大,快速無聲;頸、腳與體成一直線。不鳴;嘴相而出聲。白鸛,大抵單獨繁殖,在塔上,巨木上等以樹枝築巢,鋪草莖、葉、蘚苔和羽毛等。產3~6個卵,卵白色,4星期後孵化。魚類、爬蟲兩棲類、甲殼類、軟體類、昆蟲小獸、鳥卵或鳥雛等為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鸛
  • 拉丁學名:Ciconi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鸛形目
  • :鸛科
  • 英文名:Ciconia、Storks
種類,特徵,分布,習性,中國之鸛,鸛之種類,外形特徵,中國異名,有關文獻,

種類

非洲禿鸛是鸛類中最大的。這些鳥可以長到5英尺(1.5米)高。鸛主要吃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大的昆蟲。鸛屬(學名:Ciconia)屬於鸛科的大型涉禽。其中中國境內分布的黑鸛東方白鸛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鸛於2011年首次在雲南發現,為中國鳥類新紀錄。
最小的鸛科鳥類,如錘頭鸛(hammer kopstork)和非洲鉗嘴鸛,可長到大約24英寸(60厘米)。但是,在所有鸛科鳥類中,北美和南美姬葦鳽(least bittern)是最小的,只有14英寸高(28~36厘米)。
大多數鸛幾乎不發出聲音,至多發出嘶嘶和咕噥聲。但是,大多數鸛通過碰擊喙發出很大的聲響,尤其是當它們正在求偶的時候。它們的窩是用棍子搭建的,大而平坦,通常建在樹上。雌鸛一次產3~6個蛋,顏色發白。雌、雄鳥共同孵化、照看幼鳥。
白鸛在歐洲是好運的象徵,它們被認為是送子鳥,也是德國的國鳥。相傳,送子鳥落到誰家屋頂造巢,誰家就會喜得貴子,幸福美滿。因此,在歐洲鄉村,你經常能看到住家的屋頂煙囪上搭著一個平台,那是專為送子鳥準備的。以前,在歐洲白鸛很普遍,但是由於獵殺,棲息地的破壞和環境污染,白鸛的數量減少了。它們全身白色,翅膀為黑色,喙呈紅色。黑鸛是歐洲的另一個品種,它們遠離人的居住區。非洲鸛包括大鸛。非洲禿鸛是大鸛中的一種。

特徵

鸛是17種長頸的大型鳥類。大型鳥。脖子比較粗,喙粗壯,一副壯實有力的樣子。很多鸛都是瀕危物種,中國常見兩種:東方白鸛,黑鸛。這些年鉗嘴鸛記錄也比較多。偶有記錄的有禿鸛。與鷺、紅鸛和䴉有親緣關係。體高約60~150厘米(2~5呎)以上。頭和頸的全部或部分可能沒有羽毛。鸛無鳴管,所以不發聲或幾乎不發聲,但有些種在興奮時擊嘴作聲。飛行時頸向前伸,腳向後伸直,交替地拍打翅膀。

分布

非洲、亞洲和歐洲,有一個種,即黑頸鸛,也見於澳大利亞。新大陸的3個種產於佛羅里達和阿根廷之間。除在繁殖期離群配對外,多數鸛均成大群。白天進食,多數種類吃淺水灘和田野中的小動物。有些種類(非洲的禿鸛和印度的大禿鸛)吃屍體。親鳥用樹枝造成大平台形的巢,常在樹上和岩石突出部結群營巢。白鸛營巢於屋頂和煙囪上。每窩產3~6枚粉白色的卵。孵化期約5周,雙親共同抱卵。。
鸛
印度和東南亞產的大禿鸛(Leptoptilos dubius)和小禿鸛(L. javanicus)是典型的腐食鳥,頭和頸上的皮膚裸露,緋紅色。
非洲黃嘴䴉鸛(Ibis ibis)高約100厘米(3呎),嘴淡黃色,臉紅色。歐、亞、非洲的黑鸛(Ciconia nigra)高約100厘米,體羽黑色,腹部有一白斑,紅嘴和紅腳。
熱帶非洲和亞洲南部鉗嘴鸛(Anastomus lamelligerus)和另一種鉗嘴鸛(A. oscitans)是吃水蝸牛的小型鸛。嘴閉合時,除嘴尖外留有寬的隙縫,這可能是叼蝸牛的一種適應性。鞍嘴鸛(Ephippiorhynchus senegalensis)是熱帶非洲產的一種色彩多的鸛,體高超過120厘米(4呎),腿和頸細長。嘴紅色,向上翹;一條寬的黑帶斑圍繞著眼的前部,眼前方有一黃色小骨板。

習性

白鸛(Ciconia ciconia)繁殖跨越歐洲和亞洲,向南到南非越冬。高約100厘米,體羽白色,具黑色飛羽,嘴暗紅色,腿淡紅色。由於人類對棲息地的破壞,種群正在減少,其亞種東方白鸛(C. c. boyciana)是瀕危種類。新大陸的林鸛(Mycteria americana)常被誤稱為「裸頸鸛」,分布自美國南部到阿根廷。體羽白色,翅和尾黑色,嘴向下彎曲。

中國之鸛

鸛之種類

中國之鸛英文名分布
紅嘴鸛(白鸛)
Ciconia ciconia
中國新疆西部至歐洲
黑褐色嘴(白鸛)
Ciconi aboyciana
中國東北東部和東北亞
黑鸛
Ciconia nigra
中國北部
陽烏
Ciconiaepiscopus
東南亞和非洲、福建省甌縣
紅嘴鸛
歐洲至非洲北部,冬季遷徙至非洲中部及南部

外形特徵

鸛,為大型涉禽:體羽白色,或具金屬光澤之綠墨色。嘴紅色或黑色,強大,豎直,類似圓筒形。腳紅色,前趾呈半蹼足;爪扁平,短小。翼廣大長,尾短。
單獨棲息於廣野或小丘等,遷徙時成大群。飛翔壯大,快速無聲;頸、腳與體成一直線。不鳴;嘴相而出聲。白鸛,大抵單獨繁殖,在塔上,巨木上等以樹枝築巢,鋪草莖、葉、蘚苔和羽毛等。產3~6個卵,卵白色,4星期後孵化。魚類、爬蟲兩棲類、甲殼類、軟體類、昆蟲小獸、鳥卵或鳥雛等為食。
白鸛
古籍雚經,對於鸛之形態和生態有早詳細的描述,曰:“雚,形表:綠嘴、修頸、皓身、黑翅、赤腳、阜帔胸、釜背、短尾、高大,類鶴,而頂不丹。
雚,不善唳;喙相而鳴,鳴則反頸擊喙,其鳴輕搖其頸,聲如砧聲。
雚,善飛搏,其飛也奮層霄上,落處不知幾千里。
短腳多伏,長腳多立,雚,夜棲亦立。
水鳥,味圓善唼;陸鳥,味銳善啄,雚,陸鳥也,而生涯於水。”
雚經,所謂之綠嘴雚,仍產於中國東北東部之白鸛。
陽鳥
全長90公分;然白鸛全長110公分,故“似鸛而小”;身黑,頸長而白。

中國異名

異名備註
負釜
毛詩陸疏廣要:“鸛,一名負釜。”
黑尻
毛詩陸疏廣要:“鸛,一名黑尻。”
毛詩陸疏廣要:“鸛,一名背。”
皂裙
毛詩陸疏廣要:“鸛,一名皂裙。”
羿
雚經:“鸛,一作羿,見爾雅注。”
雚經:“一名雞,見穆天子傳。”
冠雀
雚經:“一名冠雀,見華嶠漢書。”
負金
雚經:“一名負金,以其負日飛,日色如金,見詩考。”
旱群
雚經:“一名旱群,以天旱則群飛,見合璧事類。”
皂帔
雚經:“亦名皂帔,見博雅。”
老雚
雚經:“國言,於北方則謂之老雚。”
鸞鳥
雚經:“老雚,亦名鸞鳥。”
雚兒
雚經:“河南謂曰,雚兒。”
灰鶴
雚經:“兩粵之會郊,曰灰鶴,出新會。”
烏童雚
雚經:“浙江蘇松之間,或曰烏童雚。”
烏尾雚
雚經:“福建,謂之烏尾雚。”

有關文獻

詩經幽風東山章曰:“鸛,鳴於垤。”
詩經朱公遷疏義云:“鸛,水鳥,似鶴者也。垤,蟻冢也。將陰雨,則穴者先知,故蟻出穴而鸛就食之,遂鳴於其上也。”
吳伐陸璣撰毛詩陸疏廣要曰:“鸛,鸛雀也。似鴻而大,長頸、赤喙、白身、黑尾、翅;樹上作巢,大如車輪;卵如三升杯。”
瓦亭仙者,宋代陶谷撰清異錄:“鸛,多在殿閣鴟尾及人家屋頭結巢,故或有呼瓦亭仙者。”
苻秦方土王嘉撰拾遺記曰:“鸛,能聚水巢上,故人多聚鸛鳥,以禳火災。”
鸛鳥聚水巢上,毛詩陸疏廣要亦曰:“鸛鳥,泥其巢,一傍為池,含水滿之,取魚置池中,稍稍以食其雛,若殺其子,則一村致旱災。”
宋人陸佃撰埤雅,亦見一典故云:“鸛,形狀略如鶴,每遇巨石,知其下有蛇,即於石前如術士禹步,其石阞然而轉。”
鸛雀,古亦名負金,以共負日飛,日色如金而名。惟古籍元池說林里,有如下一段有趣故事:
“周弘正,子思方。幼時於林下見一鸛為彈所傷,取遍養之,俟其愈縱去。後數日,夜讀書聞有物擊其扉,啟視之,乃向縱之鸛也,背負一金串卸於地,串上結紙條,上書云:始於博士,終於大夫,後果然。故呼鸛為負金。”
白鸛
陸璣所云之“赤喙”,乃指前者;它雖產於中國西部或歐洲,古時亦可能分布至中原成為陸璣撰述對象。白鸛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1985年11月亦曾見於新竹海邊罟寮。
黑鸛
古籍陶貞白論:陶貞白論作烏鸛,曰:“鸛,有兩種。似鶴而巢樹者,曰白鸛;黑色,曲頸者,烏鸛。”黑鸛在台灣亦為稀有的冬候鳥,每次來臨卻均步被捕獲之悲殘命運。
陽鳥
明代李時珍撰本草綱目,見陽烏;敘述曰:“陽烏,出建州。似鸛而殊小。身黑,頸長而白。”
紅嘴鸛
紅嘴鸛為鸛雀中最聞名。古時在德國被認為吉兆之鳥,在農家屋頂上置車輪為巢台,歡迎它們之來臨。然而1940年前後起在歐洲則逐漸減少,今在瑞士、瑞典等均沒有其影,惟在匈牙利等歐洲東南部國家則有增加現象。大部份紅嘴鸛,於春季遷回歐洲;4~5歲開始生育。有些年輕鳥曾滯留於非洲,在該地滋生。
鸛類,為擅於利用上升氣流遷徙的熟練滑翔家,惟未見對岸則絕不渡海。故分布於歐洲之紅嘴鸛幾乎經由中東,再往南遷移至非洲,或經西班牙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達非洲。
經系放測驗得知棲息於荷蘭埃姆河流域、西班牙等最西部的紅嘴鸛,往南達到直布羅陀海峽,在此乘上升熱氣流飛越海峽,滑翔15公里到非洲。德國Elbe川以東之紅嘴鸛即取往東南路程,繞道地中海東方向埃及飛行,再經尼羅河往非洲南部越冬,若是由丹麥出發計算,為13,000公里之旅行。
依據1934年和1958年之2次6個主要國家之綜合調查,由合計10,307對,減至5,087對。人為因素為減少主因。
中國之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