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芬氏鳳頭鸚鵡

戈芬氏鳳頭鸚鵡

戈芬氏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 goffiniana)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鳥類,是體型最小的白色鳳頭鸚鵡之一,外表十分可愛及討人喜歡,說話能力在鳳頭鸚鵡中算是較好的,非常愛嬉戲,能容易地學會許多把戲及技巧,食物包括種子、殼類、漿果、堅果、水果、嫩芽、花朵、昆蟲等。喙的力量強大,需要養在金屬籠子中。同許多鳳頭鸚鵡一樣,作為寵物飼養需要主人大量時間陪伴。羽粉較多,需要定期沐浴。野生種群主要分布於印尼南摩鹿加群島的塔寧巴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戈芬氏鳳頭鸚鵡
  • 拉丁學名:Cacatua goffiniana
  • 別稱戈氏鳳頭鸚鵡,小白巴丹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鳳頭鸚鵡科
  • :Cacatua屬
  • :戈芬氏鳳頭鸚鵡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Finsch, 1863
  • 英文名稱:Tanimbar Cockatoo
  • 英文名稱:Goffin's Cockatoo
  • 英文名稱:Tanimbar Corella
同義學名,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同義學名

Cacatua goffini Collar and Andrew (1988)
Cacatua goffini Sibley and Monroe (1990, 1993)
Cacatua goffini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0)
Cacatua goffini Collar et al. (1994)
Cacatua goffini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4)

形態特徵

戈芬氏鳳頭鸚鵡體長32厘米,是一種羽毛白色的小鸚鵡。 眼先有一塊清晰的粉紅色的色調,臉頰和耳覆羽透出淡黃色的色彩。身體的羽毛基本上是透粉紅色,特別是在下部和胸部有粉紅色的外觀。翅膀和尾巴下面的有內螺紋黃色。喙是灰白色。眼圈偏藍的白色。虹膜為褐色,腳黑灰色。雌鳥的虹膜比她的伴侶更紅。
特點是嘴粗厚而強壯,上嘴向下鉤曲,兩側的邊緣有缺刻,基部具蠟膜。上嘴與頭骨的連線猶如絞鏈一樣,能活動自如。嘴的基部具有蠟膜,舌多肉質而柔軟,具一個角質的匙狀端。翅形稍尖,腿短健,腳上有四趾,前後各有兩趾,稱為對趾型,爪尖銳而彎曲,適於攀樹。

棲息環境

戈芬氏鸚鵡主要生活在沿海的森林。也發現於次生林和和再生造林的地塊,或稀疏與零星樹木的地區。在印尼的馬魯古省,野生種群(即回到野外)也延伸到啟群島。

生活習性

鑒於其範圍非常小的規模,被認為是單型種。人類對該物種的生活方式知之甚少。生活中往往在集大群,最多可達300多隻。常出現在海岸邊的低地森林內,有時會到農作物區內覓食,尤其愛在玉米田中吃農作物。

分布範圍

主要棲息在印尼南摩鹿加群島的塔寧巴島,鄰近的島嶼如牙德納島、拉瑞島、希拉魯島也有其族群,也曾引進到凱群島上。
戈芬氏鳳頭鸚鵡(分布圖)戈芬氏鳳頭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築巢於樹洞內, 一次產 2-3枚卵,雌雄輪流孵雛,30 天后孵化,雛鳥的絨毛淡黃色,10周左右後羽毛長成;約需10個星期後離巢。剛起步後仍然依賴於的父母提供幾個星期的食物。人為飼養的戈芬氏鳳頭鸚鵡成鳥剛飼養時較害羞,通常表現的很沉默,但很快可適應新環境,爾後即非常活潑好動,啃咬力強;
繁殖難度略高,將巢箱安置在陰暗的角落,一窩約產3顆卵,但常有蛋未受精的情形發生,孵化期約28-30天,8-10周后羽毛長成,有時對於箱的檢查會顯得緊張,勿過度打擾。

種群現狀

戈芬氏鳳頭鸚鵡雖然在1970年代時就受棲息地破壞與捕捉販賣等環境衝擊,但在1981年時的數量還算普遍,由於它們分布的範圍小,所以任何棲息地的流失與盜捕行為對整個族群數量的影響很大,在1983至1989年間光是有記錄的出口數量(不包括走私的數量)就有52000隻,它們也會因在當地造成農作物損失而被農民捕捉或射殺,世界上的總數量應該超過20萬隻。

保護級別

1992年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