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克鸚鵡

凱克鸚鵡

凱克鸚鵡(學名:Pionites)和吸蜜鸚鵡鷹頭鸚鵡,或者錐尾鸚鵡中的小太陽更接近。是一種活潑,好奇的鸚鵡。 喜歡在枝頭上懸掛,在地面的活動速度也很迅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凱克鸚鵡
  • 外文名:Pionites
  • 別名:黑頭鸚哥、白腹鸚哥、金頭鸚哥
  • 分布範圍:南美洲的北部,秘魯等地
  • 保護級別: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科屬分類:鳥綱,鸚形目,鸚鵡科
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種群現狀,飼 養,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凱克鸚鵡的外型,和其他生活在中南美洲的遠親,如亞馬遜鸚鵡派翁尼斯鸚鵡(Pionites屬)類似(凱克拉丁屬名Pionites的意思,就是“和Pionus”相近之意,也就是說,當初鳥類學家發現這種鸚鵡時,認為它們和派翁尼斯鸚鵡的血源很近)。
凱克鸚鵡凱克鸚鵡

生活習性

它們喜歡在枝頭上懸掛,在地面的活動速度也很迅速。急的時候,還會像小猴子一樣用跳的走,模樣極為滑稽有趣。不過相較於其他鸚鵡,凱克的飛行能力稱不上好。
凱克鸚鵡的破壞力很強,飼養籠舍及巢箱必須經得起啃咬。另外還需提供足夠的玩具或枝幹以供啃咬。由於這種鸚鵡十分好動,所以飼養的籠舍也不宜太小。籠子的長度甚於高度。除了玩具外,凱克晚上睡覺時,還喜歡蜷在暖暖的小窩裡睡,有些凱克還會將玩具堵住窩的入口。
不過這種鳥兒進食時,習慣將食物甩得到處都是,因此籠子的擺放位置,最好方便清潔整理。如果能靠近能看得到外頭的窗戶,更能滿足鳥兒的好奇心。直接受到日曬,或吹到風,溫度變化較大的地方不宜,廚房也不適合。
正因為凱克鸚鵡喜歡爬上爬下,在地面探險,打滾跳躍,所以它們似乎不太需要很大的飛行空間。一般繁殖者所提供的飛行籠舍,長度只需2。4公尺即可。(比一般小型草科的飛行籠舍還短)另外,自然狀況下,凱克經常躲在枝葉茂密的樹梢上活動,所以較隱密的環境能讓它們更有安全感。(籠舍三面遮蔽,只留一面網片可觀察外界環境。)

生長繁殖

繁殖所用的巢箱大小及形狀並不重要(橫式直式皆可),重要的是入口大小。作者建議使用直徑6公分大小,僅能讓一隻鳥通過的入口較適宜。由於鳥的破壞力強,所以巢箱木頭的厚頭最好為2。5公分。直式巢箱的深度約為45-75公分。
母鳥每次可產下2-4顆蛋,以2-3天的間期產蛋。孵化期約為25天,僅由母鳥負責孵蛋。小朋友剛孵化出的體重為7-8克,凱克幼鳥的開眼時間較晚,約在二周半後才開眼。等到開眼後,就可為小朋友戴上腳環。由親鳥養大的幼鳥,差不多在65-75天左右斷奶,這時的體重約為124公克。有些母鳥會在幼鳥斷奶的二周後,再次下蛋。
凱克鸚鵡的公鳥較兇悍,(也比較夠力)所以有時可以用一隻公鳥配兩隻母鳥,這樣的三鳥行組合也可平安無事的生活在一起,甚至繁衍後代。

種群現狀

根據記錄顯示,凱克鸚鵡最早於1751年被人開始飼養。黑頭凱克較早被人發現,1758年時被分類學家將它歸類為Psittacus屬,到1890年才被歸類為Pionites屬。而白腹凱克直到1820年才被鳥類學家發現及定位。
從輸往美國的寵物鳥交易量來看,2000年從南美蓋亞納總共進口了781隻野生琉璃金剛和6844隻橙翅亞馬遜進口,黑頭凱克只有553隻。反應出野生凱克鸚鵡較不會像橙翅亞馬遜一樣,大量聚集在一塊行動,或者野生數量更為稀少。

飼 養

籠養的黑頭凱克鸚鵡偶爾也會吵鬧,尤其是早上與傍晚,能很快適應新環境。人工繁殖鳥的體型大,外表看來渾圓飽滿,相當討人喜歡,腹部呈雪白色。野生鳥體型較小,怕人,且羽毛狀態差,腹部常常不是很白。剛引進時害羞怕人.過一段時間就會熟悉。宜全年提供巢箱,因為它們夜間多在巢箱裡睡覺。

分布範圍

南美洲的北部,北從亞馬遜盆地的秘魯、哥倫比亞到蓋亞那,包含的國家還有巴西、委內瑞拉法屬蓋亞那、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