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頂山

鶴頂山

鶴頂山,原名福鼎山,原屬福鼎境內,福鼎市因此得名,後由蒼南縣管轄,改名鶴頂山,位於浙江蒼南縣礬山鎮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頂山
  • 位置:浙江蒼南縣礬山鎮
  • 距縣城:22公里
  • 場所:鶴頂山風力發電場
  • 原名:福鼎山
概況,歷史,福鼎史話,交通,風力發電場,

概況

鶴頂山位於浙江蒼南縣礬山鎮內,原名福鼎山,原屬福鼎境內,福鼎市因此得名。鶴頂山海拔998.5米,為蒼南第一高峰。因山勢如鶴頂而得名鶴頂山。山上怪石嶙峋,花草茂盛,奇峰異石,想像萬千,登高遠眺,雲海茫茫直達海天之際,遊目騁懷,鄰近城鄉盡收眼底。山上佇立著風力發電場的35根風力發電機猶如擎天巨柱,直插雲霄,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名山美景,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歷史

”鶴頂山"原名"福鼎山".
福鼎山最早的存世文字記載見於明朝弘治年的《溫州府志》。其目錄《平陽縣》-《山》部分曰:雲際峰(未祥考)於福鼎山東,明山(未詳考)在縣南百里,與福鼎山相連。赤陽山(即今礬山的南山坪山)在縣南一百里。
福鼎縣的縣名確實來自“福鼎山”。明《弘治溫州府志》卷二十二 詞翰四 詩 國朝 吳以仁之詩《福鼎山》:
福鼎高標南斗伴,
玉蒼、雁盪與低昂。
扶桑枝上看秋色,
析木津頭納夜涼。
先客憑雲開戶牖,
天孫賜錦作文章。
謝公擬駐煙霞屐,
詩句先題紫翠房。
《弘治溫州府志注》:吳以仁,吳任,字以仁,平陽人。明洪武二十三年明經,授福建都事,升睢州同知。福鼎山在平陽縣南百餘里,和明山相連,在雲際峰西,地屬福建。玉蒼山在平陽縣西南八十里,此詩見於此,《萬曆志》未錄。
以此記載得知,至少“福鼎山”之名在朱元璋時代已經存世,因為吳以仁是洪武年的福建都事。而福鼎山在明朝幾百年間,由洪武(明開國年)至弘治(明末),所記載均為福建所轄,那福鼎治縣的清乾隆三年一定也是隸屬福建,所以才會以此山為縣名。另外福鼎山是為閩浙界山,按上北下南的方為慣例,福鼎縣位於閩之上,亦為福建之“頂”,取福鼎之名,一為福氣之鼎,二為福建之頂,即祥瑞,又明示方位與閩地屬性,實為高妙!

福鼎史話

縣以山名,不容置疑
那時,一道聖旨到了福建,再到福寧府,批准這個新設立的縣叫作“福鼎縣”,而為什麼稱作“福鼎縣”,我們現在不得而知。《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八十一》載閩浙總督郝玉麟的上疏中,有“應如所請,命縣名曰‘福鼎’”這樣的話,但沒有說明“命縣名曰‘福鼎’”的理由。
因為不明朗,所以就有了爭論。後來關於福鼎縣名的由來,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來源於太姥山最高峰摩霄峰,因此峰狀若一個倒扣的鼎(鍋、釜),所以又叫“覆鼎峰”,縣就以此命名;第二種意見認為是來源於羅唇後門山“福鼎山”;第三種意見是認為“鼎”字取《易經·雜卦》“鼎新”義,意為該地是由福寧府霞浦縣分出來的新縣,賦予吉祥、讚美之心愿。
第三種意見為清初文士王吉泉、高雲垞等提出,似有一些道理,但不通行。主要爭議在第一、第二之間。
力挺第一種意見的代表人物是清末民國時期的周夢虞先生,他認定福鼎縣名來源於太姥山覆鼎峰。他在自己編纂的《福鼎縣誌》(初稿)和《福鼎縣名辨訛唱和集》里提出這個觀點,他自己寫了這樣一首詩:“他山藉助果何緣,訛以傳訛二百年。取義羲經猶近理,諧聲鶴頂太從權,此疆彼界須分別,李戴張冠笑倒顛。記得前修曾告我,定名原在姥峰巔。”由於周先生是清光緒副貢,民國時任省第三中學校長、福鼎縣北嶺初級中學名譽校長,在教育界和文學界有較高的名望,所以他的這首詩引來了許多外地詩友的唱和,在當時興起了一個關於福鼎縣名由來的“大討論”。
林振秋先生卻在《福鼎縣名考證》一文中堅定地認為:“福鼎置縣取名於福鼎山,是歷史事實。”(見《福鼎文史資料》第三輯)林文針對周夢虞先生的觀點和社會上的質疑,從四個方面分別加以闡述,其中對“福鼎縣取名於太姥山覆鼎峰的說法”的辯駁,我認為是有說服力的。文章考證,真正“覆鼎峰”名字的出現,始在民國二十九年以後出版的省、縣地圖上。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想找出“覆鼎峰”名稱,的確是很難的事。有清一代許多名人游太姥時寫的藝文中,也找不到“覆鼎峰”的痕跡。因此可以肯定,福鼎立縣在前,覆鼎峰名字出現在後,“福鼎”諧音“覆鼎”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其實,關於縣名來源,權威方誌均已經有非常明確的記載,不容置疑:
《福建通志·總卷三·地理志》:福鼎“本霞浦縣東北路地……乾隆四年奏析勸儒鄉之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里置縣,取名於二十都之福鼎山。”又在《總卷五·山經》中述:“福鼎山,在縣東,《閩書》云:一名北頂,自平陽赤陽而來,數十里猶在望中。道光志:高大為群山冠,縣命名以此。”
《福寧府志》:“福鼎山,在二十都。脈自平陽赤陽來,峰最高,數十里猶在望中。縣命名以此。”
《福鼎縣誌》:“福鼎山,一名北頂。《閩書》:‘自平陽赤洋迤邐而來,峰最高,數十里猶在望中。’《府志》:‘縣命名以此。’中有合掌岩、米岩。”
《福鼎縣鄉土志·地理·二十都分編》記載得更明確:“治東四十里起為二十都。凡十有六村,海居三之二。而海又以沙埕為最廓,三面縈繞,汪洋無際。由沙埕直入,則有大春、小春、流江,福鼎山在焉。《閩書》:‘由平陽赤洋迤邐而來,崚嶒聳峙,躡足上,一望可數十里。’《府志》:‘縣命名以此。’……上有仰天湖、合掌岩,兩石相依,岩下闊數丈,平曠可坐。”
關於福鼎山的存世文字記載還見於明弘治版《溫州府志》。其《卷三·山·平陽縣》載:“明山,在縣南百里,與福鼎山相連。雲際峰,福鼎山東。赤洋山,在縣南一百里。”
《溫州府志》沒有正面記載“福鼎山”,只是收入以福鼎山為參照位置,並與福鼎山毗連的兩座山峰明山和雲際峰,也正說明了福鼎山屬於福鼎,而《溫州府志》不宜收入。
《溫州府志·卷二十二·詞翰四·詩》收入吳以仁的一首《福鼎山》詩:“福鼎高標南斗傍,玉蒼雁盪與低昂。扶桑枝上看秋色。析木津頭納夜涼。仙客憑雲開戶牖,天孫賜錦作文章。謝公擬駐煙霞屐,詩句先題紫翠房。”
吳以仁,吳任,字以仁,平陽人。明洪武二十三年明經,授福建都指揮司都事,升睢州同知。由此可知,“福鼎山”之名至少在朱元璋時代已經存世,因為吳以仁是洪武年的福建都指揮司都事。而福鼎山在明朝幾百年間,由洪武(明開國年)至弘治(明中期),所記載均為福建所轄,那福鼎治縣的清乾隆四年一定也是隸屬福建,所以才會以此山為縣名。
所以我們認為,福鼎山是為閩浙界山,按上北下南的方位慣例,福鼎縣位於閩之上,亦為福建之“頂”,取福鼎之名,一為福氣之鼎,二為福建之頂,即祥瑞,又明示方位與閩地屬性,實為高妙!
現在的人們產生懷疑的原因,恐怕在於福鼎山的行政歸屬問題。也就是說,福鼎山在福鼎於清乾隆年間設縣時是屬於福建的,而後來劃歸了浙江,所以容易引起後代人的不承認。其實深入調查,不難證明福鼎山本來屬於福鼎:
一是地圖所示。一份是《乾隆府廳州縣圖志》,這份大型的全國性圖志,是翰林院編修洪亮吉主纂的。它始編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完稿於嘉慶八年(1803年),歷時十六年。該志圖文都肯定了福鼎山歸屬於福鼎。文載:“福鼎縣沖繁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乾隆十三年(按:應為四年)分霞浦縣置以縣治福鼎山得名”;另一份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重印之《福建全省輿圖》,該圖把“福鼎山”三字及其山峰符號,醒目地標在福鼎縣境內。
二是歸屬變更。福鼎山範圍現在雖大部分屬於浙江,但在清朝設縣時確是屬於福建。佐證有以下三個:
(一)是“界門”。在現浙江省蒼南縣沿浦鎮雲亭村中崗自然村和南堡嶺村之間,還遺存有兩個閩浙交界的界門土墩遺址,遺址所在附近有一個山澗,名叫“界門坑”,以坑為界,東北向為浙江,西南向屬福建,而福鼎山地處坑西北向地域範圍。坑附近還有一條名為“界門嶺”的山嶺,穿“界門”而過,為來往閩浙之間的古官道。
(二)是人物。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現浙江省蒼南縣沿浦鎮雲亭村中崗自然村卻出了一位福建福寧府的鄉貢江貢珍,《福鼎縣鄉土志》把他作為福鼎的“名儒”收入,並明確指出他是二十都人。現江貢珍故居門樓仍掛著江貢珍中“福寧府學考選一等一名鄉貢”,當時的福寧府知府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為其題賜的“選魁”牌匾。查閱《濟陽郡江氏宗譜》,江貢珍的兩個兒子江山屏、江湄均曾考取“福鼎縣學”。
(三)是宗譜。地處福鼎市半山腰的中崗、雲亭、孟福林幾個村連成一片,江貢珍所在家族的《江氏宗譜》有一篇序言,為他們的族人江汝舟所作,序中就明確這樣說:“至若雲路洋為霞浦之勝地,孟福林為福鼎之名區,士食舊德,農服先疇,尤為吾族生色者也。”明確指出:“孟福林為福鼎之名區。”

交通

鶴頂山距蒼南縣城22公里,在礬山鎮與馬站鎮中間,交通方便。從蒼南縣城往橋墩方向走,在南水頭左轉走觀美鎮去礬山的公路,就可直達鶴頂山。

風力發電場

鶴頂山風力發電站——國內四大風力電場之一,總投資二億餘元,始建於1995年,2台丹麥進口的風機功率各500千瓦,21台德國進口的風機功率各600千瓦。整個風電場裝機容量1.325萬千瓦,年發電量2000多萬度。其中功率600千瓦的德國造風車支架高50米,風葉直徑50米,單機重量30噸,複合材料製造的單片風車葉片1噸多重,能抗12級颱風。所有風機全部實行自動化控制,遇10級以上強風或故障,自動轉向停機。產生的能源無任何污染,是綠色環保能源。因電腦連網,丹麥、德國製造商在家裡都知道這些風力發電機的狀況。鶴頂山風力發電站是我國風力發電史上的一座豐碑,是鶴頂山另一大奇景。?
鶴頂山風力發電站鶴頂山風力發電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