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峰柳子戲

鶴峰柳子戲,又稱“陽戲”、“楊花柳”。流傳歷史悠久,初始形成於宋元,盛於明清,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劇種之一,被譽為湖北戲曲藝術孤品。現今主要流傳於鶴峰後勁、走馬、五里、鐵路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峰柳子戲
  • 屬性:核心腔調是正宮調
  • 性質:主奏樂器是大筒胡琴
  • 特徵:板腔體上下句結構
簡介,起源,由來,

簡介

鶴峰柳子戲的音樂體制屬板腔體上下句結構,核心腔調是正宮調,主奏樂器是大筒胡琴。其唱腔主要為“銅關調”,上下句式結構,且已具(一流)、(二流)幾種板式。“銅關調”一詞來自於古容美土司的經濟重鎮銅關(即土司煉銅的地方),這是唱腔的來源地。其唱腔技藝在中國戲曲上可謂獨樹一幟,其演唱難度大,主腔有兩種唱法:一種是本嗓唱,尾音不翻高;一種是真假嗓結合唱,尾音翻高八度。在鶴峰,這兩種唱法相襲並用,但以後者為主。

起源

鶴峰柳子戲的聲腔源於四川梁山調。據清鹹豐二年(1852年)《長樂縣誌》(即今五峯縣)記載:“五月十五,是夜演戲多唱‘楊花柳’戲,其音節出於四川梁山縣,又曰‘梁山調’。”
鶴峰柳子戲屬於板腔體的民間“三小”戲,即角色行當只限小生、小旦和小丑。柳子戲分生、旦、丑三行,後受大戲影響,也有淨角,但只扮“山大王”、“神將”等角色。演唱中,生、旦、醜行概以真假嗓結合演唱、唱腔的句逗、句尾多用翻高八度的假聲,落音時略為下滑。然而假聲運用的多寡,曲調錶演的繁簡,又根據人物的年齡、身份、情緒差異有所不同,其表演難度相當不易拿捏。

由來

柳子戲為何稱作鶴峰柳子戲?這需從鶴峰所處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說起。鶴峰,古稱容美。從明代起,容美土司就一起盤踞於此,並成為當時湘鄂邊界最大的土司王朝。漫長的土司制度,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偏遠的自然環境,為“柳子戲”等民間文化的發生髮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容美土司歷來重視政治、經濟、文化的開放與交流,尤其是明末清初,容美工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而明代后土司王尤喜結交中原人士,境內建有戲樓十多所,引入女優,形成了容美土司戲曲鼎盛時期,成為湘鄂邊區的戲曲藝術中心。
“柳子戲”經過三百餘年的流傳,在鶴峰民間形成了完整的、系統的、獨特的聲腔和音樂系統,成為土家族人民所鐘愛的地方戲曲之一,被稱為土家族民族劇種的“活化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