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鵂(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鴟鵂,中藥材名。本品為鴟科動物紅角等的肉或骨。功能主治為:祛風,定驚,解毒。治眩暈,癲癇、瘰癧、瘧疾、噎食。①《綱目》:治瘧疾。②《本經逢原》:治勞瘵。③《吉林中草藥》:解毒,定驚。治鼠瘡,噎食,羊癇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鴟鵂
  • 漢語名稱:Chi Xiu
  • 別名:怪鴟,鉤鵅,大頭鷹,角鴟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生產區域,用法用量,相關配伍,相關論述,特別說明,

來源

本品為鴟科動物紅角等的肉或骨。

性味歸經

①《本經逢原》:酸微鹹,小毒。
②《本草求原》:酸鹹,寒。

功能主治

祛風,定驚,解毒。治眩暈,癲癇、瘰癧、瘧疾、噎食。
①《綱目》:治瘧疾。
②《本經逢原》:治勞瘵。
③《吉林中草藥》:解毒,定驚。治鼠瘡,噎食,羊癇風。

形態特徵

體長可達20厘米。嘴暗綠色,下嘴先端近黃。虹膜黃色。上體包括兩翼和尾的表面大多灰褐色,布滿蟲毒狀黑褐色細紋;頭和背部還雜以白色沾棕的斑點;耳羽延長突出,羽基棕色,羽端與頭頂同色;臉盤淡灰褐色,密雜以纖細的黑紋;臉盤周圍繞以不明顯的淡棕色領圈;眼先羽毛基部棕白,端部黑色。外側肩羽的外大多棕白;羽端黑褐;所有飛羽除最內側者以外,其外大多黑褐,並綴以棕白或淡灰褐色,仿佛形成橫斑;翼緣白色或稍沾棕。尾上有不完整的棕白色橫斑。頦棕白色;下體餘部灰白色,密雜以灰褐色纖細橫斑;胸與兩脅還具黑褐色羽乾紋,並綴以棕栗色;腋羽和翼下覆羽幾純棕白色;覆腿羽淡棕色,密布以褐斑:趾肉灰色。

生產區域

分布我國東部,西抵四川。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燒存性研末,2~3錢;或焙研入丸、散。

相關配伍

①治風虛眩暈,大頭鷹閉殺去毛,煮食;以骨燒存性,酒服。(《便民食療》)
②治羊癇風:貓頭鷹一隻,用泥糊厚,放灶坑內煙燻一百天,取出研末。每次三錢,日服二次。
③治淋巴結結核(鼠瘡):貓頭鷹一隻。燒吃。
④治噎食:未生毛的小貓頭鷹二隻。用黃泥包上,煅存性,研細末。溫酒沖服,每次二錢,日服二次。(
②方以下出《吉林中草藥》)
⑤治瘧疾:鴟鵂一隻。去毛、腸,油な持。(《綱目》)
⑥治勞瘵:鴟鵂酒煮焙乾,同大鰻鱺七條,攤薄荷上蒸爛,和薯蕷一斤,搗焙細末為丸,空腹酒下三錢。(《本經逢原》)

相關論述

1.《綱目》:治瘧疾。
2.《本經逢原》:治勞瘵。
3.《吉林中草藥》:解毒,定驚。治鼠瘡,噎食,羊角風。

特別說明

本詞條僅用於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於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