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鳳鎮(蓬溪縣下轄鎮)

鳴鳳鎮(蓬溪縣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初設小潼場,清光緒19年(1893)更名為鳴鳳場,因場臨形似鳴叫的鳳山得名,民國26年(1937)置鳴鳳鄉,1950年兼置鳴鳳區,1954年鳴鳳區併入大石區,1961年復設區。1992年9月撤區,鳴鳳、附南、翔鳳、向前四鄉合併建鳴鳳鎮。鎮址鳴鳳場,距縣城17公里。2005年末,全幅員面積70.4平方公里,有耕地26242畝。轄16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共有居民戶13116戶,人口31919人,其中農業戶8900戶、27410人,非農業戶4216戶、4509人,實有勞動力13220人,其中男6584人,女663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鳴鳳鎮
  • 外文名:Mingfeng Town
  • 人口數量:31919人
  • 幅員面積:70.4平方公里
  • 轄區:寬台村、下寺村、大橋村等33個村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交通情況,經濟發展,

建制沿革

鳴鳳鎮位於東經105°42′—105°47′,北緯30°38′—30°44′之間,地處蓬溪縣東南角方向。全鎮幅員面積70.12平方公里。東北連下東鄉,東南接吉星鎮,南靠高升鄉,西南近大石鎮,西鄰寶梵鎮,西北與赤城鎮接壤。鎮人民政府駐本鎮曬金村,距離蓬溪縣城12公里,附近有蓬溪火車站。清初設小潼場,光緒時更名鳴鳳場。民國時期設鄉,1950年建區,1961年併入大石區,於1964年復設鳴鳳區。1992年9月撤區並鄉建鳴鳳鎮。

行政區劃

轄16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分別為:七星村、石板埡村、白猴村、天門村、曬金村、石馬溝村、真福村、紅光村、拱橋坡村、青槓村、下寺村、大橋村、銅寶山村、桅子壩村、窯坪村、寬台村、鳳鳴社區。
本鎮共有居民戶13116戶,人口31919人,其中農業戶8900戶、27410人,非農業戶4216戶、4509人,實有勞動力13220人,其中男6584人,女6636人。

交通情況

蓬溪站位於鳴鳳鎮,距離鎮上3公里。火車站每天有動車組列車和普通列車停靠,居民出行十分方便。鳴鳳鎮上通蓬溪3路公車,可直達縣城。

經濟發展

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585萬元,占目標任務3000萬元的286%,比上屆末增長1370%;農民人均純收入5220元,較上年人均增加210元,比上屆末增長61%;鄉鎮企業總產值20880萬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102%,比上屆末增長75.3%;成建制勞務輸出11200人;勞務收入達8421萬元;招商引資完成1700萬元,占目標任務800萬元的212%,糧食總產量達19598噸,比上屆增長7.74%;生豬出欄63035頭,比上屆末增長14.6%,生豬協稅2100頭。
2、農業結構調整見實效。鎮人民政府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目標,用現代農業,綠色農業、效益農業的理念,精心謀劃農業產業發展路子,逐步形成了龍頭帶產業、產業聯萬家的產業格局。村村有主導,社社有特色。一是大力發展優質稻、優質糧油、優質蔬菜等種植業,全年糧食總播面積69570畝,總產達19598噸,油料14340畝,總產6230噸,商品蔬菜1300畝;二是發展以七星村、銅寶山村為重點種植香桂樹5500畝,以窯坪村為重點發展九葉青花椒800畝;鞏固以天門村、曬金村、紅光村、拱橋坡村、下寺村、大橋村為重點種植優質核桃1000畝。以寬台村、大橋村為重點改造柑橘1200畝;三是發展年出欄1000頭以上PIC生豬養殖場4個,發展PIC母豬25頭以上大戶30戶,出欄500頭以上大戶8戶;以天門村、曬金村、下寺村、銅寶山村為重點大力發展原生態鵝。目前,已發展年出欄1000隻以上大戶8戶,全鎮年出欄原生態鵝125000隻。以石馬溝村、真福村、拱橋坡村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肉兔。已發展年出欄5000隻以上大戶5戶,全鎮年出欄86000隻,並全面啟動殘疾人生態兔養殖助殘工程,培育殘疾人家庭養兔57戶,以七星村、天門村、白猴村、下寺村為重點養殖鱸魚,鱸魚養殖達350畝,2011年建成白猴村紅田魚養殖基地200畝,全鎮紅田魚養殖達300畝。加快了以戶為主的稻田養魚發展項目,全鎮農、林、牧、副、漁業協調發展。
3、農業基礎設施增強。鎮人民政府花大力氣,集有限的財力、物力努力為鳴鳳人民謀福利、辦實事,千方百計用好用活政策,下決心逐步解決制約鳴鳳經濟發展瓶頸問題,多角度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基礎,本屆政府共實施新村扶貧4個村;完成七星村、白猴村、天門村、真福村、下寺村、青槓村、寬台村、石馬溝村、拱橋破村、曬金村、石板埡村、紅光村通暢水泥路12個村50.62公里,通村泥結碎石路16個村53.3公里,配合縣交運局完成鳴寶路半邊路1.9公里,鳴翔路9公里,鳴吉路8.5公里,利用“一事一議”獎補政策整治山坪塘13口,新建電灌站2座,維修電灌站6座、石河堰6處,啟動了“三五”水庫除險固堤工程,脆弱的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業後勁逐步增強。
2011年以精神文明建設為抓手,致力於民生工程建設,全鎮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兌現糧食直補113.6萬元、綜合補貼600萬元,退耕還林330.3萬元,全部按政策打卡直發到戶;家電下鄉2543件,補貼60.2萬元,機車、汽車下鄉804輛,補貼76.18萬元;2011年投資37萬元完成鳴鳳敬老院改擴建整修工程;完成了“5.12”汶川地震112戶災後農房重建和575戶農房維修加固工作;完成了青槓村、寬台村14戶地質災害戶房屋搬遷重建工作;實施殘疾人危房改造6戶;新建五保集中供養所6所;投資28萬元完成新農村建設示範點項目,重點抓了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