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城鎮(廣西河池市鳳山縣鳳城鎮)

鳳城鎮(廣西河池市鳳山縣鳳城鎮)

鳳城鎮位於縣境中部,土山區占44.95%,石山區占55.05%。年平均氣溫18.5℃。年日照時數1398.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為1545.4毫米,年蒸發量平均值為1367.9毫米,夏季長而潮濕,多雨間有冰雹,歷年相對濕度平均值為79%。冬夏季風交替規律明顯,遇晴雨天,氣候隨之而變,晴暖雨涼,故有諺“四時皆似夏,一雨變成秋”。

巴旁、久文、才勞三個村地處土山區,山溝溪流縱橫,境內有國營鳳旁林場、久文林場和良利林場,森林和水資源豐富。喬音河、九曲河、巴旁河流經境內。鳳城、巴烈、恆里、松仁部分村民沿河而居,京里、拉仁有季節性溪流,長峒、鳳凰、興隆、林蘭、弄者及松仁村部分地區石山高聳,水資源貧缺,人畜飲水和生產用水困難。20世紀80年代後,採取民眾自發、政府以工代賑和供給物資等辦法,鼓勵民眾興建家庭水櫃和地頭水櫃,人畜飲水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實施水櫃集雨引水灌溉,將較平緩的山地改為田,種上水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鳳城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西河池市鳳山縣
  • 電話區號:0778
  • 人口:1352人
  • 車牌代碼:桂M
  • 年平均氣溫:18.5℃
  • 位於:縣境中部
  • 主要礦產資源:鐵礦、石灰石、大理石
建置沿革,自然環境,經 濟,科 技,衛 生,教 育,風景資源,土特產品,人 物,

建置沿革

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東蘭州轄地設內六哨和外六哨,今鳳城鎮為外六哨中的鳳山哨轄地。
鳳城鎮位置
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歸流,外六哨另置土分州,為鳳山土分州鳳山哨轄地。
民國8年(1919年)廢州設縣,哨改稱區,為鳳山區。
民國22年縣將6個區劃分為8個鄉,稱城治鄉。
1950年為第一區。
1958年歸屬城廂公社管轄。
1961年為鳳城鎮。
1962年7月鳳城鎮歸屬城廂區。
1970年歸屬城廂公社。
1972年從城廂公社另設立鳳城鎮,轄巴烈、鳳城兩個大隊和巴旁村的巴旁屯。
1984年全縣設10個鄉1個鎮,同時將鳳城大隊改稱鳳城街居民委員會。將原鳳陽公社管轄的巴旁、松仁、久文、才勞、長峒、拉仁、鳳凰、興隆、弄者、京里、恆里、良利、村蘭13個村來屬。
全鎮轄14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53個村民小組、390個自然屯。

自然環境

城鎮建設:
解放前只有河東河西兩條街道,街道狹窄,雨天泥濘不堪。
據民國30年(1941年)統計,有住房274戶,人口1352人。住戶多是茅屋。
土司時期至民國7年期間,在城區建有武廟、城隍廟、文昌閣、水雲寺等神祠佛堂。在城區河道上建石拱橋5座,建州廂國小堂一所。
民國8年至1949年設立國民中學一所,民眾教育館一所,通俗演講一所,民眾閱報一處,公共體育場一處。21年城隍廟和水雲寺被拆毀。以後其他建築均因時勢動亂,無人管理維修或人為破壞逐漸損壞消失。
民國32年在城隍廟舊址建中山公園(已廢)。23年城區始有賓陽、蒙山、百色等地的小商小販落戶經商。29年始有廣益、華安兩號坐商,三益、南客2間小客棧。此後,逐漸有雜貨鋪和米粉店。至1949年,有商號2座、客棧2間、雜貨鋪4家、米粉店5家。
解放後,1954年新建鳳陽街,全長1500米,寬12米,貫通城區南北,成為城區的中心。改革開放後加快了城鎮建設步伐。街道兩旁高層樓房林立,形成行政機關、科教文衛、工交商貿、金融通訊、公共設施、居民住宅配套的小城市格局。

經 濟

經濟以農業、林業、養殖業為主。1989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397.92萬元,財政收入47.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8元。1959年工農業總產值為2547萬元,財政收入2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0.4元。
2002年,全鎮耕地面積14934畝,主種水稻、玉米,兼種黃豆、薯類。是年糧食播種面積48504畝,總產量6075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04.2公斤。有林面積18萬畝,其中用材林7230畝,以杉木為主;經濟林71100畝,以八角、油茶為主;雜木林36600畝。
有大牲畜6928頭(匹);年末生豬存欄21536頭,山羊4986隻,雞鴨鵝94598羽。魚塘212個,面積110畝,年產魚31210公斤。
蔬菜年產量215萬公斤。有建築材料加工,農產品加工,機電維修,木製工藝品,社會服務,工程建築、交通運輸等鄉鎮企業790個(含個體),從業人數4530人,年總收入1225萬元,實現利潤992萬元。鎮木製品工藝廠生產的木衣夾、木衣架,打入國際市場,遠銷東南亞及歐美13個國家和地區。
全鎮工農業總產值3420萬元,財政收入34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95元′。

科 技

70年代初期大隊、生產隊建立農科站、農科組,開展深耕改土、玉米制種、推廣良種、改革耕作制度、防治病蟲、科學管水、科學施肥等方面的生產試驗活動。1981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社隊農科組織自行消失。
1982年鎮成立科普協會,有會員82人。1990年後縣選配1名科技副鎮長專管科技工作。各村都指定主管科技的村長或副村長,村有農民技術員並明確職責任務。
科普協會至2002年共舉辦各類技術人員培訓班80期,培訓4000多人次。指導實施“星火計畫”、“豐收計畫”、“扶貧開發”等興農興糧項目。先後在各村選定8類水稻新品種進行“兩段育秧”栽培,入戶率達98%以上,稻田覆蓋率為85%。稻穀畝產由150公斤增加到600~700公斤。選定黑白、桂頂一號、正大619等玉米新品種,採用地膜覆蓋栽培、配方施肥,產量由原來平均畝產150公斤增加350公斤玉米乾粒。自1990年,全鎮糧食生產年年獲豐收。同時在部分村進行木薯“南植”、“華南124”、“木薯王”和紅薯“南薯88”等種植試驗並推廣,木薯畝產量由300公斤增加到900多公斤,紅薯畝產量從350公斤增加到1700多公斤,最高達2300公斤。1996年,松仁村在冬種小麥地套種土豆試驗,後在全鎮推廣。
1999年10月在巴旁村弄林屯創辦高效農業綜合開發示範服務基地,面積25畝,引進高效優質蔬菜新品種,採用複種、間種、套種的種植方法,實行一年三熟制種植。引用先進技術,採用大棚、雙膜、遮陽網,使用生態有機肥及生物農藥,進行反季節無公害蔬菜生產,畝年產值8000~12000元。畝年均收入3000~7000元。自2000年後,通過基地示範帶動全鎮15個村(街)。至2002年,全鎮推廣套用這一技術種植蔬菜面積2500畝,年產值2000萬元。

衛 生

全鎮有衛生院一所,衛生站一所,15個村(街)都設立衛生室。專業醫務人員有西醫14人,護師9人,中藥師3人,西醫士9人,護士1人,其他衛生技術管理人員5人。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政府強化民眾愛國衛生意識,進行衛生綜合治理整頓,從人畜飲水、改良爐灶、廁所改建、沼氣池的建設和退耕還林入手,以淨化、綠化、美化環境為目標,將愛國衛生活動作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內容來抓。
鎮設有計畫生育辦公室、計畫生育技術指導站、計畫生育協會,各行政村都設立計畫生育協會並配有兼職計畫生育人員,村民小組配有人口管理員。有計畫生育專乾18人,兼職15人,人口管理員166人。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81年的23‰下降到1994年的8.02‰。已婚育齡夫婦節育率從1981年的19.74%,提高到1994年的89.86%。1994年經自治區計畫生育委員會組織人員考核驗收達標。

教 育

全鎮有太平、長峒兩所初級中學,1995年在校國中生900人,2002年在校國中生936人,專任教師55人,其中本科學歷10人。1995~2002年,全鎮國中畢業生考取河池市高中40人,中等師範學校89人,各類中等專業學校1260人。1985年全鎮有完小校17所,教學點42所。2002年完小校17所,教學點42所,專任教師319人。1985年兒童入學率為85.1%;1990年為93.6%,1995年為95.21%;2002年為93.8%。
民眾文化
鎮設立文化站,有圖書、閱覽室和娛樂室。配專職管理1人,行政上由縣文化局和鎮人民政府管理,業務上由縣文化館負責管理和指導。
鎮內民間文藝有山歌、藍靛瑤“哉端舞”,漢族“繞棺舞”,壯族舞獅、“穿羅舞”。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是藍靛瑤民族傳統的祭祀節,這一天,男女老少身著華麗的民族服飾,聚集在一起歡度祭祀節。“繞棺舞”,是漢民族為死者辦喪送靈超度死者升天的活動,圍繞死者棺材,隨著樂器的節拍上下起伏跳躍,“穿花”而舞,通宵不止。舞獅是壯族民間娛樂的一項活動,巴烈舞獅隊每年春節期間到縣城各單位賀年深受歡迎。民間故事有《秧姑》、《地炮九響定州城》、《公母塘的傳說》、《勾龍的傳說》、《盤喊哈》等。故事均與地方奇妙的山水和民俗風情相關。
民歌,有壯漢族民歌和山瑤、藍靛瑤民歌。1987~1995年縣在鳳城鎮連續舉辦5屆山歌會,各鄉選派歌師歌手角逐。1994年第三屆山歌會,分為壯、漢、瑤3個民歌台,大擺擂台,歷時3天。
民眾體育
民間體育有打陀螺,拍毽子,騎馬頂,扳手勁等活動。各村建有籃球場。1988年2月鎮舉辦“致富杯”籃球運動會,各行政村組隊參加比賽。

風景資源

穿龍巖風景區:位於縣城西北面,穿龍巖長500米,寬150米,岩頂高近50米,可容萬人。喬音河流經松仁村到平包屯山腳入岩,到內龍出現一段後直入此岩。入洞後沿岩道右側峭壁而下直流縣城,水響如雷,故古人稱為穿龍巖。洞內石乳石幔、石柱、石筍潔白如玉。沿小道出後洞,風光奇特。
鴛鴦泉風景區:位於縣城東1.5公里,由鴛鴦泉、鴛鴦洞、雲峰洞等景點組成。鴛鴦泉兩泉相距42米,圓形、半徑為8米,右泉泉水清澈如境,稱“母塘”,左泉水色微濁,稱“公塘”,常年不涸。兩泉匯流向西,流經縣城形成九曲河。鴛鴦泉也稱鴛鴦湖,民間俗稱公母塘。鴛鴦洞位於鴛鴦湖左側山腰,洞內岩廳面積約12000平方米,洞深約400米。從入口處到出口處,迂迴1400多米,洞廳內松果球狀石筍石林稱著。雲峰洞位於縣人民政府駐地後背山的半山腰,每當秋冬季節,洞口常有雲霧升騰繚繞,故此得名。洞口寬敞、平坦,可容五六千人。洞內石乳崢嶸,四周石筍、石鐘林立,洞後有孔,可通洞外山林。
鳳旁森林公園:位於縣城西部6公里的鳳旁林場,林海浩瀚、鬱鬱蔥蔥。

土特產品

油茶:全鎮有茶油林地9800畝,年產油籽150萬公斤,茶油6萬多公斤。油色金黃,清亮味香,含酸量2~3度左右,質量符合國家標準。
八角:全鎮有八角林地43000畝,年產量6000萬公斤(含鎮內的鳳旁、久文林場),是鎮內主要外銷產品。是常用的調味香料及醫藥和化工原料。其葉、枝、果、皮均可蒸熬茴香油。
油桐:全鎮油桐面積6100畝,年產桐子1100噸,油質清亮,經國家有關部門鑑定,為國家一級油。用於工業和化工原料。民間用作外擦刮痧,油渣是優質的肥料,果殼可制活性炭。
特色食品活血:殺豬、殺羊必打“活血”。將宰殺的健康豬或羊初噴的血與適量的食鹽攪勻不結塊為宜,然後放入佐料用適量溫開水攪拌,靜置片刻凝固即成“活血”。“活血”滑嫩,味佳可口。常吃“活血”有洗塵之效。
花糯飯:清明節和三月三必做花糯飯,用以掃墓祭祖、贈親送友或待客。
羊包乾:把新鮮羊肝切片,拌上炒熟的芝麻或黃豆粉。用羊網油或板油將肝片包裹,用竹籤串好置火上烤至黃而吃。
火麻湯:把火麻舂碎,用水淘去渣滓,用其水煮菜,味道鮮美,油滑可口。常食火麻湯,有抗衰老和延年益壽之效。
飯豆飯:把飯豆煮爛,加糯米煮熟,味道香甜,飯質鬆軟,常食用有消腫、濾尿之功效。
南瓜飯:老南瓜削去皮,除去瓜子,放少許水煮爛後加糯米拌勻,煨在火邊至熟,味香甜可口。便秘者常食用有治療之效。

人 物

自大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全鎮先後有119名英烈和近500名革命民眾為鳳山人民解放事業獻出生命。
廖由斌(1891~1931)又名鄧學精,壯族,鳳城鎮鳳凰村弄門屯人。1925年9月,廖由斌到東蘭參加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回縣後在家鄉弄門峒辦一所私塾學堂,宣傳革命道理,組織農民協會。1927年擔任區農民協會執委,同年12月11日,參加百色起義。1930年3月被推選為中區工農民主政府主席。同年11月接替黃松堅任縣蘇維埃政府主席。次年接替韋菁任中共鳳山縣委書記。1931年在東鳳革命蘇區受到敵人重兵“圍剿”,廖由斌帶領縣委和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轉入農村進行隱蔽活動,8月到久文鄉政廣屯收繳有叛心的赤衛隊長韋述善武裝時,被叛徒韋述善開槍擊傷後,割斷兩耳、喉嚨後犧牲,時年40歲。
黃文通(1905~1932)字軒然,壯族,鳳城鎮恆里村人。1924年夏入廣西省立第五中學學習,參與組織“東鳳邕色學會百色分會”當選為委員。1925年9月參加韋拔群舉辦的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回縣後組織農民運動。1927年任右江第一路農軍3團副團長。8月參加圍攻鳳山縣城國民黨軍隊黃明遠部的戰鬥。同年12月被廣西省政府通緝離桂赴廣東海陸豐學習農運經驗。1929年農曆五月從廣東回到南寧,加入中國共產黨,委任為鳳山農運特派員。10月帶領廣西第四警備大隊一部由百色返回鳳山,與黃松堅,廖源芳率領農軍多次攻打鳳山縣城,恢復縣農會,任縣農會主任。同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後任紅七軍第三縱隊參謀。1930年紅七軍集結河池整編,任二十一師組織科長,軍政治部組織科長,隨軍北上江西。1931年到達中央蘇區,參加第二、第三次反“圍剿”鬥爭。1932年3月奉命回廣西右江恢復革命根據地,途經恩隆縣(今田東縣),被叛徒出賣被捕,同年在百色就義。
唐子培(1914~1976)漢族,鳳城鎮京里村人。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任紅七軍第三縱隊宣傳員,勤務兵。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隨軍北上轉戰桂黔湘粵贛邊。參加中央紅軍的第三、四、五次反圍剿戰鬥。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紅九軍團三八O團三營九連副指導員,紅九軍團政治部青年科幹事等。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O司令部通訊連指導員,晉察冀軍區冀中區游擊乾訓隊指導員,一二O師獨立二旅四團三營副教導員,一二O師政治部政訓隊學員,雁北分區騎兵營教導員。1943年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5年9月,任熱遼縱隊六十四團政委。先後參加山海關、遼瀋、平津大決戰。1949年春起,先後任第四野戰軍十四兵團衛生部主任,哈爾濱空軍航校後勤部政委,南昌航空工廠軍事總代表,四川省民航管理局局長,柳州第四航校校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商業廳副廳長,中共廣西省委財貿政治部主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商業局副局長和區財貿辦公室副主任等職。1976年6月8日在南寧病故。
現任鎮領導
黨委書記覃禮生,副書記羅盛敏、楊秀錦(兼任紀委書記)、黃玉蓉(女);人大主席團主席李慈祥;鎮長羅盛敏,副鎮長楊秀清、陸宏岱、彭鳴吉。
鎮西部及西北部屬土山區,東部及東南、東北部屬石山區,宜糧、宜林、宜牧,農業以種水稻、玉米、黃豆和其他雜糧為主。2002年糧食總產量607.5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42公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