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科

鱉科

鱉科Trionychidae:龜鱉目的一科。鱉科有7屬23種,以外表為皮膚而非角質盾片為特徵。鱉科以亞洲為分布中心,非洲和北美洲也能見到,而澳洲只有化石。

基本介紹

總體介紹,具體分類,

總體介紹

鱉科是遊動迅速的淡水肉食性龜鱉類,性情比較兇猛,其皮膚有在水中輔助呼吸的功能,可以在水下保持較長的時間。鱉科中最出眾的種類是分布於我國南方和東南亞的黿Pelochelys bibroni(右圖),其背甲長可達1.29米,是體型最大的鱉類之一,與我國其它的相比,吻部較短。黿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具體分類

美洲鱉屬
包括3種:佛羅里達鱉(珍珠鱉)Apalone ferox、美國鱉Apalone mutica、東部刺鱉(美國角鱉)Apalone spinifera。分布於北美。多有人工飼養。其中東部刺鱉有多個亞種,一些亞種十分瀕危。
印度鱉屬
包括4種:恆河鱉(印度鱉)Aspideretes gangeticus、印度孔雀鱉Aspideretes hurum、萊氏鱉(萊氏古鱉)Aspideretes leithii、黑鱉Aspideretes nigricans。分布於南亞。印度鱉頭小、軟吻突極短,不到眼徑一半。其背甲近似長圓形,革質皮膚,前後緣無疣粒,裙邊極短。頸盾可活動,與腹甲前緣閉合;腹甲平坦,前緣呈半圓形,後肢窩的內側有一對扇 形肉質葉,當後肢縮入殼內,整個腹甲可與背甲閉合。四肢的內側具三爪,指、趾具豐富蹼。尾短,其通體呈橄欖色,腹甲奶白色或淡黃色。
亞洲鱉屬
包括2種:中南半島大鱉Amyda cartilaginea、 Amyda nakornsrithammarajensis。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和緬甸,穿過泰國、馬來西亞半島、新加坡、越南至蘇門答臘島、爪哇和婆羅洲。背甲表面呈灰綠色或橄欖色,有時伴有黃色邊緣的黑色斑點或放射狀的條紋,隨著生長會漸漸消失。和馬來鱉不同,其背甲邊緣為圓形而不是筆直,且頭部相對更窄。夜行性,捕食魚、青蛙、小蝦和水生昆蟲。
馬來鱉屬
僅1種,即馬來鱉Dogania subplana。分布於東南亞。頭大。背甲伴有1條暗黑色的中央條紋和2或3對黑心的眼斑,幼體中十分清楚但隨著生長褪去。腹甲淡黃色或灰色。幼體的眼睛後方有1塊微紅色的大斑點,成體會消失。成體在甲殼上會長出鉸鏈結構,這大概是為了能使它們躲藏在溪流沿岸的大鵝卵石下。棲息於高山溪流中。
緣板鱉屬
僅1種,即印度緣板鱉(緣板鱉、印度箱鱉)Lissemys punctata。分布於印度和緬甸等地。體長約25厘米。體盤橢圓形,體表有柔軟的皮膚。吻長,形成吻突,其長約與眼徑相等。鼻孔位於吻端。腹部有黃白色的斑紋。四肢較扁,指、趾間蹼發達,具爪。頭和頸可完全縮入甲內。棲息於帶有柔軟泥底的淡水水域,常見於溪流深處。主要以水中其他小動物為食,偶爾也吃些植物。一般只有產卵時才離水上岸,也會在沙灘上曬太陽。通常在春季交配,5~8月產卵,每年產卵3~5次,每產卵9~15枚。卵圓形,白色。
緬甸孔雀鱉屬
僅1種,即緬甸孔雀鱉Nilssonia formosa。分布於東南亞。
鱉屬
包括2種:砂鱉Trionyx axenaria、非洲鱉Trionyx triunguis。
山瑞鱉屬
卵圓形的背甲長大於寬,有許多排列成縱行的小結節。隨年齡增大,背甲漸近光滑;背甲前緣有緣脊,其上為大而鈍的結節。無椎前板;但枚椎板分隔第8對肋板的前部,第8對肋板在中縫相遇。背甲骨板有凹窩。在下腹板與舌腹板、上腹板、劍腹板上有胼胝體,長的前腹板彼此相接。頭骨中等大小,骨質吻微長於眶徑;下顎聯合無脊,小於最大眶徑。頸基兩側有大團粗糙瘰粒,是種的鑑別特徵。僅1種,即山瑞鱉Palea steindachneri。背甲長7~16厘米,寬6~14厘米。體積比一般的中華鱉大很多,且頭的兩側有好些疣粒,最大可達10千克。生活于山地的河流和池塘中,以水棲小動物為食、軟體動物、甲殼動物和魚蝦等為食。我國分布於雲南、貴州、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國外見於越南。目前,山瑞鱉數量有逐年減少的趨勢,是極危物種。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捕捉及水體受污染。山瑞鱉是一種珍貴的經濟動物,過去一些中高檔的酒樓、飯店,龜類的消費主要以山瑞鱉為主,且需求量大。在兩廣地區,山瑞鱉作為一種經濟資源,過去除供應國內市場需求外,每年還大量出口香港,數量以噸計。
中華鱉屬
背甲卵圓形,長略大於寬,前緣有緣脊;幼體背甲結節排列成縱行;成體除前緣有擴大、粗糙的結節外,背均光滑。無椎前板;單枚椎板分隔第8對肋板前部,第8對肋板在中縫相遇。背甲骨板有細窩。腹甲有7個胼胝體,前腹板分離。頭骨中等大小,骨質吻長於最大眶徑;下顎聯合無脊,大於最大眶徑;顎銳利,有肉質唇。包括1~2種: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小鱉Pelodiscus parviformis。在我國廣泛分布,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它各省均產;國外分布於越南,人們將它引入到了日本、帝汶島和夏威夷群島。中華鱉無有效的亞種分化,卻存在著地理變異:日本的鱉曾被稱為T.japonicus,舟山群島上的鱉種群也曾被稱為T.tuberculatus,現在常把這些種名作為中華鱉的同物異名。中華鱉是一種珍貴的、經濟價值很高的水生動物,我國普遍將其作為食用上選的珍品,且用作食療的滋補食品。過去價格不菲,現已有人工養殖,但野生中華鱉仍被認為比人工飼養的營養價值高,所以捕殺不斷。小鱉Pelodiscus parviformis系我國學者報導的新種,分布於廣西桂東北及其接壤的湖南部分縣市的湘江上游江段,棲息於清澈透明的水中,底質為沙礫石,小鱉體型大小與砂鱉相似,體背的疣狀突起與中華鱉相似,腹面白色或淡黃色,被捕捉時變淡紅色。伍惠生報導在湖北省發現紅色鱉和白色鱉則是中華鱉的變異型。
斑鱉屬(斯氏鱉屬)
僅具2個腹胼胝體。包括2種幼河斑鱉Rafetus euphraticus和斑鱉(斯氏鱉)Rafetus swinhoei。分布於亞洲。斑鱉背盤長360~570毫米,背盤寬度僅略小於長度,幾近圓形。軀體扁平,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澤,暗橄欖綠色(或黑綠色),具多數黃色點斑,其間更有無數黃色細點,有時形成包圍前述黃色點斑的不規則的一圈;在相當於骨質背甲部分,黃色斑紋形成橫豎交織的線紋或放射狀紋。頭、頸及四肢背面亦為黑綠色,具不規則的大小黃色斑。這種密集的黃色斑紋是斑鱉的特點。生活於江河湖沼中,底棲。以水生動物為食物。卵生。我國特有種。分布於長江下游及太湖周圍。斑鱉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極其珍貴,是龜類中最瀕危物種之一,目前全球已知存活僅3隻,其中蘇州動物園1隻、越南還劍湖1隻、長沙動物園1隻。2008年4月美國科學家在越南北部又新發現一隻野生斑鱉。目前,長沙的雌性斑鱉已運至蘇州,以求繁殖而拯救斑鱉種群。
黿屬
(黿讀音yuán)體大,背甲圓而平。幼體背甲具棱,並有許多小結節,隨年齡增大而漸漸消失。在第1對肋板間僅有1枚椎板;7~8枚椎板形成連續的1列;在8對肋板中,至少有1~2對在中間相遇。背甲骨板均有凹窩。舌腹板與下腹板分離,不融合;前腹板小,相互分離;有4~5個大的胼胝體。頭骨平而寬短,有1個非常短而圓的骨質吻,其長短於最大眶徑;吻突短。前額骨與犁骨相接,上顎咀嚼面無脊。趾被蹼。一般認為僅1種,即黿Pelochelys bibroni,分布於我國南方和東南亞,背甲最長可達1.3米,是體型最大的鱉類,為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斑黿Pelochelys maculatus由我國學者提出,但國外學者多認為是斑鱉的老年個體。黿是淡水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種類,體長80~120厘米,體重50~100千克,最大可超過100千克。棲息於江河、湖泊中,善於鑽泥沙,以水生動物為食。群居。1000多年前,黿廣泛分布於我國南方諸省的江河湖泊和溪流深潭中,由於生態環境的變遷,加上人為的肆意捕殺,如今為數不多。甌江作為黿的故鄉,曾有過輝煌:人們目睹有90隻大大小小的黿,排成一條長龍,由小溪向甌江游去,時浮時沉,十分壯觀。黿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除浙江的甌江還有少量殘存外,其它地區已經十分罕見。
盤鱉屬
包括2種:努比亞盤鱉(努比亞緣板鱉)Cyclanorbis elegans、塞內加爾盤鱉(塞內加爾緣板鱉)Cyclanorbis senegalensis。分布於非洲。
圓鱉屬
包括2種:歐氏圓鱉Cycloderma aubryi、尚比亞圓鱉Cycloderma frenatum。分布於非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