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洞連鱉

喇嘛洞連鱉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的李錄、劉俊及其合作者Walter G. Joyce在《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線上發表了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第一件鱉類化石——喇嘛洞連鱉(Perochelys lamadongensis)。化石出自九佛堂組,距今約1.2億年,該材料是已知早期鱉類中最完整的一個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喇嘛洞連鱉
  • 拉丁學名:Perochelys lamadongensis
  • 分布區域: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
1953年,楊鐘健和周明鎮根據產自四川成渝鐵路沿線侏羅系地層的材料建立了維氏中國古鱉 (Sinaspideretes wimani),認為其所具有的殘餘盾片,9對肋板,具前椎板等特徵代表了最早的鱉科成員。然而,其後關於維氏中國古鱉究竟屬於鱉科還是兩爪鱉科的爭論從未停止。隨著2014年佟海燕等人的相關研究將維氏中國古鱉排除在鱉科之外,2013年由Hirayama等人命名的產自日本下白堊統Akaiwa組的大倉河童鱉(Kappachelys okurai)就成為已知最早的化石鱉類,但由於其僅保存了兩塊殘破的骨板,且所屬時代尚存疑問,不能為解決鱉類起源和早期演化問題提供幫助。
熱河生物群向來以豐富多樣的化石種類和特殊的保存方式而著稱,先後發現了三種龜鱉類:滿洲滿洲龜(Manchurochelys manchoukuoensis),遼西鄂爾多斯龜(Ordosemys liaoxiensis)和建昌遼龜(Liaochelys jianchangensis)。喇嘛洞連鱉的正型標本產自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下白堊統九佛堂組,其特徵包括眶後骨寬度僅為眶徑的四分之一;前椎板缺失;椎板聯繫且完全分隔左右肋板;第8對肋板退化嚴重;腹甲紋飾不發育;舌板內側突和下板前後內側突均為指狀。
喇嘛洞連鱉不但保留了眾多原始特徵,同時也具有不少和現在鱉類一致的進步特徵,使得這種最早最完整的鱉類看上去幾乎和現生鱉類相差無幾。這種反常現象意味著鱉類至少在1.2億年前已經完成了其主要演化階段,此後在骨骼形態上再無顯著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