鯻

體高而側扁,呈長橢圓形;頭背平直;體背部輪廓約略同於腹部輪廓。口中大,前位,上下頜約略等長;吻略鈍;唇不具肉質突起。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鰓蓋骨上具2棘,下棘較長,超過鰓蓋骨後緣,上棘細弱而不明顯。體被細小櫛鱗,頰部及鰓蓋上亦被鱗;背及臀鰭基部具弱鱗鞘。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XII,軟條數10;臀鰭硬棘III,軟條數9-10。體背黑褐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3-4條水平的黑色縱走帶,其第3條由頭部起至尾柄上方,第4條常消失不顯;背鰭硬棘部第IV-VIII棘間有一大型黑斑,軟條部有2-3個小黑斑;臀鰭具黑帶;尾鰭上下葉共有5條黑色條紋。各鰭灰白色至淡黃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 鯻
  • :動物界
  • : 鯻科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中文名鯻觀賞魚類否
俗名花身仔、斑吾、雞仔魚、三抓仔食用魚類是
英文名是否有毒否
科目英文Terapontidae經濟魚類是
科目鯻科最大長度30 cm
命名者(Cuvier, 1829)棲息深度1-30公尺


鯻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自紅海、東非洲至日本南部,南至紐幾內亞及阿拉夫拉海(Arafara Sea)及澳洲北部。台灣分布於西部、北部之沿海及河口區。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舄湖
形態特徵
體高而側扁,呈長橢圓形;頭背平直;體背部輪廓約略同於腹部輪廓。口中大,前位,上下頜約略等長;吻略鈍;唇不具肉質突起。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鰓蓋骨上具2棘,下棘較長,超過鰓蓋骨後緣,上棘細弱而不明顯。體被細小櫛鱗,頰部及鰓蓋上亦被鱗;背及臀鰭基部具弱鱗鞘。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XII,軟條數10;臀鰭硬棘III,軟條數9-10。體背黑褐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3-4條水平的黑色縱走帶,其第3條由頭部起至尾柄上方,第4條常消失不顯;背鰭硬棘部第IV-VIII棘間有一大型黑斑,軟條部有2-3個小黑斑;臀鰭具黑帶;尾鰭上下葉共有5條黑色條紋。各鰭灰白色至淡黃色。
漁業方法
一般以流刺網、待袋網、立桿網或手釣捕獲。全年皆有產,具食用經濟價值,一般以煮湯或紅燒食之。
中文名
觀賞魚類
俗名
花身仔、斑吾、雞仔魚、三抓仔
食用魚類
英文名
是否有毒
科目英文
Terapontidae
經濟魚類
科目
鯻科
最大長度
30 cm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1-30公尺

中文名鯻觀賞魚類否
俗名花身仔、斑吾、雞仔魚、三抓仔食用魚類是
英文名是否有毒否
科目英文Terapontidae經濟魚類是
科目鯻科最大長度30 cm
命名者(Cuvier, 1829)棲息深度1-30公尺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自紅海、東非洲至日本南部,南至紐幾內亞及阿拉夫拉海(Arafara Sea)及澳洲北部。台灣分布於西部、北部之沿海及河口區。
棲息環境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舄湖
形態特徵體高而側扁,呈長橢圓形;頭背平直;體背部輪廓約略同於腹部輪廓。口中大,前位,上下頜約略等長;吻略鈍;唇不具肉質突起。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鰓蓋骨上具2棘,下棘較長,超過鰓蓋骨後緣,上棘細弱而不明顯。體被細小櫛鱗,頰部及鰓蓋上亦被鱗;背及臀鰭基部具弱鱗鞘。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XII,軟條數10;臀鰭硬棘III,軟條數9-10。體背黑褐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3-4條水平的黑色縱走帶,其第3條由頭部起至尾柄上方,第4條常消失不顯;背鰭硬棘部第IV-VIII棘間有一大型黑斑,軟條部有2-3個小黑斑;臀鰭具黑帶;尾鰭上下葉共有5條黑色條紋。各鰭灰白色至淡黃色。
漁業方法一般以流刺網、待袋網、立桿網或手釣捕獲。全年皆有產,具食用經濟價值,一般以煮湯或紅燒食之。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同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