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黑鯛

淡水黑鯛

淡水黑鯛學名厚唇弱棘鯻(Hephaestus fuliginosus),隸屬於鱸形目(Percifomes)鯻科(Terapontidae)弱棘鯻屬(Hephaestus)。它是澳大利亞的特有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淡水黑鯛
  • 拉丁學名:Hiphaestus  fuliginos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鱸形目
  • :鯛科
  • :弱棘鯻屬
  • 分布區域:澳大利亞
形態特徵,食性,生長繁殖,棲息環境,分布範圍,人工養殖,放養密度,日常管理,疾病預防,捕撈上市,

形態特徵

淡水黑鯛身體側扁,體高、背厚,其體色在不同生存環境及年齡上有所不同,一般在幼體階段呈金黃色,部分成魚個體在較暗的體表上呈現不規則金黃色斑塊。胸鰭一般為灰色或金黃色,背鰭、臀鰭和尾鰭外緣色彩較淡。第一鰓弓外側鰓耙數13~19。鰓蓋骨下緣有一突出的刺,不超過鰓蓋骨後緣。側線鱗43~51,側線上鱗7~10。
淡水黑鯛淡水黑鯛
該魚體色暗黃,形態與我國海水鯛相似,但頭小、吻尖、背高、肉厚。淡水黑綢肉質嫩滑而爽口,無肌間刺,含肉率高,極具養殖價值。淡水黑鯛具有個體較大、生長較快、食性雜、易捕撈、養殖成本低等優點,又有高檔魚類的體形、體色、肉質及銷售價格,因而是很有推廣價值的淡水養殖新品種。

食性

淡水黑鯛為雜食性魚類,自然條件下,喜歡棲息於水質較好、富水草水域的石礫及草叢中,攝食青蛙、昆蟲、蠕蟲、小蝦、著生藻類、水生植物浮遊動物、水生昆蟲、小型底棲動物、動物屍體及部分水生植物碎屑,也能攝食陸生旱草和人工配合餌料。

生長繁殖

淡水黑鯛最大個體可達4kg以上,在苗種期間(10g以下),生長相對較慢,隨個體增長,生長速度逐漸加快,當生長至體重400g左右時,生長速度減緩。在自然養殖條件下,性成熟年齡雄魚為2年、雌魚為3年,屬一年一次產卵,卵為沉性非粘性卵,卵呈金黃色,直徑約為2mm。其繁殖溫度25℃~31℃,每千克雌魚懷卵量為5萬粒~10萬粒。

棲息環境

淡水黑鯛喜棲息在水體的中下層,遊動迅速,搶食兇猛。喜集群、耐低氧,易於上網。二至三年性成熟,其生存溫度為12℃~34℃,攝食溫度為15℃~32℃,最適生長溫度為22℃~27℃;耐溶解氧極限為1mg/L;適宜的pH值為6.0~8.5,耐受範圍為4.0~9.0。在澳大利亞,該魚可長到4kg,當年苗種可長到400g,飼養4個月長到250g以上,起捕率可達95%。

分布範圍

淡水黑鯛分布於澳大利亞北部的塔利河水系。

人工養殖

術淡水黑鯛是一種亞熱帶魚類,南方地區可在池塘上加蓋塑膠薄膜或自然越冬,北方地區必須進行工廠化越冬。工廠化養殖時,控制水溫為25度左右,並加強培育。

放養密度

魚種階段,每畝水面(水深1.0-1.5m)配置功率為1.5kW增氧機1台,可投放體長3.5cm的魚苗2萬尾左右;養成階段,每畝水面(水深1.0-1.5m)配置功率為1.5kW增氧機1台,可投放體長10-20cm左右的魚種1000-1500尾。在主養草魚或羅非魚的池塘中,每畝可套養體重為100g左右的魚種100尾。在水溫穩定(18度以上)時即可投放魚種。在工廠化越冬養殖期,根據養殖條件,單位水體的放養密度控制在200-400尾(規格為體重25g左右)。

日常管理

放養前,池塘需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以徹底殺滅病原苗及野雜魚。淡水黑鯛經馴化後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飼料要求蛋白質含量33%-35%(成魚階段)及35%-40%(幼魚階段),脂肪含量8%左右,日投餵量為魚體體重的3%-6%,且每天投餵2-4次,並應嚴格按照“四定”的原則投餵。在工廠化養殖期,日常管理中的投餵次數可增至4-6次,並經常換水,以保持水質良好。在養殖期間,每隔2個月進行分塘,按照不同規格將淡水黑鯛投放不同池塘養殖,以利於魚種的快速生長及規格整齊。

疾病預防

淡水黑鯛抗病力很強,但必須進行定期預防。其背鰭有硬棘,在操作過程中易受傷,因此,操作儘量小心,拉網或運輸後必須用食鹽水或高錳酸鉀消毒魚體。在春、夏季節堅持每隔半個月施用有機磷藥物0.3ppm-0.7ppm,以預防錨頭蚤等寄生蟲;在秋、冬季節堅持每個半個月施用溴氯海因或二氧化氯等藥物預防細菌性疾病。

捕撈上市

淡水黑鯛經過2年的精心養殖,規格達到400g/尾以上即可上市。先採用拉網捕撈法(上網率95%以上),最後乾塘捕撈。捕撈時應儘量避免魚體受傷,以免影響其商品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