鮻

鮻,學名:Liza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1845) ,為鯔科鮻屬的魚類, 替梭形,前部近圓筒形,背緣較平直,腹緣淺弧形,尾柄較長。頭中等大,背面寬平,頭寬大於頭高。吻短鈍,廣弧形,吻寬大於吻長。眼中等大;脂眼瞼發達。眼間隔寬平。口裂平橫,呈“∧”形。舌較寬,前端圓形,不游離。為暖水性的底層魚類,適鹽範圍很廣,在鹽度為38‰的海水到淡水中均能生長,多棲息於淺海或河口鹹淡水水區域,也可在淡水江河中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鮻
  • 拉丁學名:Liza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1845) 
  • 別稱:潮鯔,赤眼鯔、西魚、黃鯔、泥鯔、梭魚、紅目鰱、紅目呆。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鯔形目
  • 亞目:鯔亞目
  • :鯔科
  • :鮻屬
  • :鮻
  • 分布區域:廣泛分布於沿海及江河口沿岸一帶
  • 體型:呈圓筒形,前端扁平,尾部側扁。
  • 棲息地:多棲息於沿海及江河口的鹹淡水中
  • 類別:近海魚類
  • 英文名:Soiuy , Redeye mullet
形態特徵,古籍解釋,生活習性,種群分布,

形態特徵

體型似鯔,呈圓筒形,前端扁平,尾部側扁。頭短寬,前端扁平,吻短鈍,口亞下位,呈“人”字形。上頜略長於下頜,上頜骨在口角處急劇下彎,後端顯著露出於眶前骨之外;下頜前端有一突起,與上頜凹陷相嵌合;上下頜邊緣具有絨毛狀細齒。眼較小,稍帶紅色;脂眼瞼不發達,僅存在於眼的邊緣。鱗中等,除吻部外全體被鱗;胸鰭腋鱗不存在;無側線。第一背鰭短小,由4根硬棘組成,位於體正中稍前;第二背鰭在體後部,與臀鰭相對;胸鰭位置較高,貼近鰓蓋後緣;尾鰭分叉淺,呈微凹形。頭、背部深灰綠色,體兩側灰色,腹部白色,各鰭灰白色。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五音集韻》蘇禾切,音蓑。與魦同。魚名。《山海經》姑射山有鮻魚,人面人手魚身,見則風濤起。

生活習性

鮻為近海魚類。多棲息於沿海及江河口的鹹淡水中,亦能進入淡水中生活。一般4齡達性成熟,生殖季節為4-6月,在淺海和江河口鹹淡水區域產卵。每年7、8月份,大量的鮻魚幼魚活動在河口淺灘處,以浮游生物為食,也食植物碎片。
鮻

種群分布

分布於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沿海等,屬於暖溫性底層魚類。其主要生活於淺海或河口鹹淡水交匯處。廣泛分布於沿海及江河口沿岸一帶。資源豐富,生長迅速,加之能在海水、鹹淡水及淡水中生活,食物鏈短,餌料易解決,性溫和,能和其它魚蝦和睦共處,是一種優良的鹹淡水養殖品種,也可移入純淡水中養殖。其肉質細嫩多脂,為上等食用魚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