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皰疹病毒

(IDENTIFICATION)

病毒顆粒呈球形,有多層衣殼,呈現20面體對稱,具囊膜,大小為150nm,衣殼直徑為90nm,由162個質粒組成。病毒核酸為雙鏈DNA,在氯化銫中浮力密度為1 .7g/cm2,無凝血性。

傳入和分布,生態影響,

傳入和分布

(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l 首次記錄(年,地區,參考文獻)
l 定殖 是鮭科魚皰疹病毒傳染病的病原,首先從發病的虹鱒親魚中發現。本病毒只能在鮭科魚類細胞上生長,在RTG-2(虹鱒性腺)及CHSE-214(大鱗大馬哈魚胚)細胞株上生長最適宜,在宿主細胞核內形成包涵體,最適宜溫度為5-10ºC。
l 主要宿主範圍及傳播途徑 虹鱒、大馬哈魚及大鱗大馬哈魚對本病毒易感。感染後魚呈現厭食、昏睡、體表發黑、眼睛突出、肝臟、脾臟、腎臟腫大壞死,產卵後的虹鱒常見此病,死亡率30-50%。。該病毒可通過帶毒苗/種、帶毒親魚等途徑傳播。
l 來源 日本
l 分布 其分布地區主要為日本,並擴延至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巴拿馬、厄瓜多等地。我國也有分布。

生態影響

(ECOSYSTEM)
虹鱒原產於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1874年首次從美國西部的自然水域移植到東海岸開始人工養殖,目前虹鱒養殖已遍及世界五大洲,成為當今世界上養殖分布最廣的魚類之一。我國的養鱒業始於1959年,由朝鮮贈送我國一批魚卵和魚種。又先後從前蘇聯、日本、法國引進了養鱒技術,養鱒業開始在中國萌芽。1983年從美國引進道納爾遜優質虹鱒,以後又相繼引進美國西雅圖和日本北海道虹鱒。目前在我國沿海形成了一定的養殖規模。虹鱒是目前世界各地人工養殖最廣泛的經濟魚類之一。
鮭科魚皰疹病毒傳染病的病原,首先從發病的虹鱒親魚中發現。隨著虹鱒的引進,該病毒將隨之從輸出國傳入引入國,從而對種質資源形成和存在潛在的危害,給對蝦養殖業也形成和存在潛在的經濟損失,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就會向周邊地區擴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