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君

鮑君

人云亦云,迷信神靈,這都是人們易犯的毛病。故事裡那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鮑君”,卻被人們傳得神乎其神,相信我們在笑過之後,一定會有所思考與領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鮑君
  • 作品出處:太平廣記
  • 文學體裁:文言文
原文,譯文,字詞解釋,習題,出處,

原文

昔有人設罝以捕獐,得而未覺。有行人竊取之,猶念不仁,乃以鮑魚置罝中而去。本主來,於罝中得之,怪之以為神,不敢持歸。於是置屋立廟,號為鮑君。後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謂有神。積七八年,鮑魚主過廟下,問其故,人具為說。乃曰:“此是我鮑魚,何神之有?”於是乃息。

譯文

從前有個人設下了繩網用來捕捉獐子,抓住了一頭獐,主人沒發現,一個過路的人偷偷地取走了獐。(過路人)想想又覺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帶著的鹹魚放在網裡後離開。原來的主人歸來後,(看見)放在那裡的繩網中放著鹹魚,對此感到很奇怪,認為這是神物不敢拿回去。村里人就在此建了個祠廟,稱為"鮑君",後來有很多人都信奉這個廟的鮑君,有病的人求鮑神後偶然痊癒,就更說這神特別靈。七八年後,那個當初往網裡放鹹魚的人經過祠廟,問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實告訴了他。鹹魚的主人說,"這是我(放)的鹹魚呀!哪裡來的什麼神啊!"於是這件事就平息了。

字詞解釋

1.罝(音:jū):捉兔子的網,泛指捕野獸的網;
2.得而未覺:得到了卻未發現。
3.竊取:偷偷地取走,偷走。
4.鮑魚:這裡指用鹽醃漬的魚。
5.去:離開。
6.怪:以…為怪。詞類活用,形容詞作動詞
7.持:拿著;握著;抓著。
8.偶:偶然。
9.愈:痊癒。
10.謂:說。
11.故:原因。
12.具:如實的,具體的。
13.之:賓語前置的標誌,無實際意義,道理。
14.此是我鮑魚,何神之有?:這是我放的鹹魚,哪有什麼神啊?
15.息:平息

習題

本主“不敢持歸”的原因是:於罝中得鮑魚,怪之以為神。自己的話:(本來的主人)認為它(鮑魚)是神。 (若未要求用原文,翻譯亦可。)
這篇文言文說明的道理:凡事要認真考慮、冷靜分析,究察一番問個究竟,不可人云亦云,輕信不科學的東西而鬧出笑話.;要主動探究真理;要敢於質疑。

出處

太平廣記》是宋代人編的一部大書。全書500餘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屬於類書。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次年完成。因成書於宋太平興國年間,和《太平御覽》同時編纂,所以叫做《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引書大約四百多種,一般在每篇之末都註明了來源,但偶爾有些錯誤,造成同書異名或異書同名,因而不能根據它作出精確的統計了。現在書前有一個引用書目,共三百四十三種,可是與書中實際引出數目並不符合,大概是宋代之後的人補加的。《太平廣記》是分類編的,按主題分九十二大類,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類,例如畜獸部下又分牛、、駱駝、驢、犬、羊、等細目,查起來比較方便。從內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小說,實際上可以說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說的總集。其中有不少書現在已經失傳了,只能在本書里看到它的遺文。許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小說,就靠《太平廣記》而保存了下來。
全書按題材分為92類﹐又分150餘細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報應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見其取材重點所在。此書基本上是一部按類編纂的古代小說總集。許多已失傳的書﹐僅在本書記憶體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傳奇作品﹐全賴此書而得以流傳。書中最值得重視的是雜傳記 9卷﹐《李娃傳》﹑《柳氏傳》﹑《無雙傳》﹑《霍小玉傳》﹑《鶯鶯傳》等傳奇名篇﹐多數僅見於本書。還有收入器玩類的《古鏡記》﹐收入鬼類的《李章武傳》﹑收入神魂類的《離魂記》﹐收入龍類的《柳毅傳》﹐收入狐類的《任氏傳》﹐收入昆蟲類的《南柯太守傳》等﹐也都是現存最早的本子。
《太平廣記》的分類,的確便於檢查,也很有研究的價值。書中神怪故事占的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再加上道術、方士、異人、異僧、釋證和草木鳥獸的精怪等等,基本上都屬於志怪性質的故事,代表了中國文言小說的主流。直到清代《聊齋志異》系列的擬古派小說,都跳不出這個範圍。書中神仙加上女仙的故事,總計七十卷,又排在全書的開頭,可以看出唐五代小說題材的重點所在,也可以看出宋初文化學術的一種傾向。唐代道教和佛教競爭很激烈,道教雖然不占上風,然而由道士和信奉道教的文人編造出來的神仙故事卻影響很大,產生了不少優美動人的小說。例如寫方士上天入地尋找楊貴妃的《長恨歌傳》就是一篇代表作。唐代小說中的名篇如《柳毅傳》、《無雙傳》、《虬髯客傳》以及《杜子春》、《張老》、《裴航》等,也都和道教有關。晚唐五代神仙家的思想更是瀰漫一時,杜光庭就是一個神仙傳記的大作家,《太平廣記》里收了不少他的著作。宋初的小說還保留著這種風氣。但是《太平廣記》的分類標準並不統一,如講精怪的《東陽夜怪錄》、講龍女的《靈應傳》,都收在雜傳記類,按類別就一時不容易找到。從這裡可以了解到宋初人把一部分唐代傳奇稱作“雜傳記”,還沒有用“傳奇”這一名稱。
《太平廣記》對於後世文學的影響很大。宋代以後﹐唐人小說單行本已逐漸散失﹐話本雜劇諸宮調等多從《太平廣記》一書中選取題材﹑轉引故事﹐加以敷演﹔說話人至以“幼習《太平廣記》”為標榜(《醉翁談錄‧小說開闢》)。宋人蔡蕃曾節取書中的資料﹐編為《鹿革事類》﹑《鹿革文類》各30卷。明人馮夢龍又據本書改編為《太平廣記鈔》80卷。明清人編的《古今說海》﹑《五朝小說》﹑《說郛》(陶珽重編本)﹑《唐人說薈》等書﹐則往往轉引《太平廣記》而改題篇目﹐假託作者﹐研究者亦可據此書加以考訂。
《太平廣記》明代以前很少刻本流傳﹐原書已有缺佚舛誤。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談愷據傳鈔本加以校補﹐刻板重印﹐成為現存最早的版本﹐以後的幾種刻本多從談刻本出。另有沈與文野竹齋鈔本和陳鱣宋本。通行的版本是經過汪紹楹校點的排印本﹐1959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61年中華書局重印新一版。
《太平廣記》引書很多,有些篇幅較小的書幾乎全部收入了,失傳的書還可以根據它重新輯錄復原,有傳本的書也可以用它校勘、輯補。例如《劇談錄》、《闕史》、《三水小牘》等書,引文和現有版本的文字略有不同,就很值得研究。研究古代小說的人都要用《太平廣記》作為基本材料。魯迅編輯《古小說鉤沉》和《唐宋傳奇集》時就充分利用了本書。他在《破《唐人說薈》 》一文中指出:“我以為《太平廣記》的好處有二,一是從六朝到宋初的小說幾乎全收在內,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別買許多書。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類一類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們看到厭而又厭,對於現在談狐鬼的《太平廣記》的子孫,再沒有拜讀的勇氣。”但《太平廣記》的分類標準並不統一,《太平廣記》的編者把神仙、道術放在異僧、釋證等類的前面,顯然有尊崇民族的宗教文化的意思。作為小說,宣揚佛法靈驗和因果報應的故事雖然可以誘惑一部分讀者,但藝術性實在不如神仙故事。唐代小說里往往講仙女下凡,又有靈丹度世,還有許多神奇靈異的變化,更能眩人耳目。當然,所有神仙鬼怪的故事,都是幻想的產物,一般帶有消極出世的宗教迷信的宣傳,都需要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
唐代小說的代表作,還應該數那些寫人間現實生活的作品寫得最好,如完全不帶有神怪成分的《柳氏傳》、《鶯鶯傳》、《李娃傳》等,寫作方法更接近於現實主義的道路。 中國的小說成熟於唐代。唐代小說的絕大部分收集在《太平廣記》里,明清人編印的唐代小說集卻往往是改頭換面的偽書,所以魯迅指點讀者看唐人小說還是要看《太平廣記》。當然,《太平廣記》里收的不只是唐代作品,還有不少是漢魏六朝的作品。其中單篇流傳的唐代傳奇大多已經收入了新的選本,如魯迅編的《唐宋傳奇集》、汪辟疆編的《唐人小說》等書,比較容易見到。但不少已經散失的小說集還很少有經過認真整理的版本,我們要了解宋代之前中國古代小說的全貌,也只能通讀《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對後來的文學藝術的影響十分深遠。宋代以後,話本、曲藝、戲劇的編者,都從《太平廣記》里選取素材,把許多著名故事加以改編。例如演張生崔鶯鶯故事的《西廂記》,有各種不同的劇本,這個故事差不多已經家喻戶曉了,可是最早保存在《太平廣記》里的它的素材《鶯鶯傳》,卻很少人知道。 《太平廣記》是中國古代小說的一個寶藏,很值得閱讀。但它到底是古代的作品,文字障礙很多,還不便於向廣大讀者推薦。現在高光、王小克、汪陽等同志發願為年輕一代的讀者掃除障礙,架設橋樑,費了很大工夫,把全書譯為現代漢語,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