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談錄

劇談錄

《劇談錄》,唐代傳奇小說集。二卷,四十條。《四庫全書總目》根據作者自序,將此書斷為昭宗乾寧二年(895),作者避黃巢亂於池陽山中所作。晚唐傳奇小說,康駢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劇談錄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四庫全書總錄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康駢
作品內容,藝術價值,

作品內容

《劇談錄》所記皆唐天寶以來事,雜以鬼神靈驗等“新見異聞”。其創作目的和寫作背景,據書前《自序》云:因黃巢陷京,他避亂於故鄉黃老山中。山中缺少墳典,無法治學,為了排除寂寞,便將自己平時目見耳聞的軼事記錄下來。因完全靠回憶,因此“所記亦多遺漏”,而且亦不作語言結構上的推敲,“率意為之”,只能算是“小說家流,聊以傳諸好事者”。從《劇談錄》的內容和語言來看,作者對此書的評價是符合實際的。如“元相國謁李賀”條,說元稹年老及第,執貲去拜謁少年詩人李賀,《四庫全書總目》指出這明顯不符。但亦如《提要》所云:“稗官所述,真偽互陳,未可全以為據,亦未可全以為誣”。

藝術價值

這部小說首先在於它的歷史價值。《劇談錄》中有些篇目,與其說是軼事小說,還不如說是歷史瑣記。它真實地再現了唐末社會混亂和大亂到來前人們的心態,為後人留下珍貴的史料;有的篇目則通過中唐以來政事得失和人物清濁的記述和品評,反映了離亂人對太平世的追慕,作者對唐代由治轉亂原因的探究和思考;有的篇目則通過鬼神靈異之事來曲折反映當時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處世態度。如“唐宣宗夜召翰林學士”條,記唐宣宗與令狐楚的一次深夜對話。從對話的內容來看,宣宗關心的是江表民眾生活如何,郡守是否廉潔。令狐楚則借唐文宗所著的《金鏡》,強調理國之要在於“任賢勿貳,去邪勿疑”,“任忠賢,則享天下之福;任不肖,則受天下之禍”。這實際上是對中唐以後宦官專權、吏治腐敗的批判,亦帶有唐王朝由盛轉衰原因的探討。“劉平見安祿山魑魅”條則以志怪的形式,對導致唐王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的評價和對安祿山的看法。“孟女人善歌”和“渾令公李西平朱泚雲梯”條,則公開號召人們要效忠唐王朝,甚至不惜以身相殉。這在唐王朝分崩離析、諸侯擁兵自重的時代,表達了作者的一種企盼。
另外,從小說史發展史來看,它也是唐人小說由傳奇向軼事過渡的標誌之一。唐末僖、昭年間,大亂在即,山雨欲來,文人們再無閒情去談情說愛,避亂之中也不可能安坐書齋研讀經史,於是就出現了康駢在《劇談錄》“自序”中所說的,以遊戲筆墨來排遣煩悶,以前朝遺聞來打發時光的文字筆墨,當然也是給自己和世人留下一些太平時節的美好回憶,保留一些治亂興亡的歷史教訓。這個時期陸續出現像盧肇逸史》、康駢《劇談錄》和高彥休闕史》這類軼事小說,成為唐人小說由傳奇向軼事過渡的標誌。
《劇談錄》也不全是作者所說的“率意為之”,內中也有一些出色的篇目,結構完整,情節曲折,描述委婉生動,在作者的“率意”之中頗得自然流走之趣,文筆也波俏駘蕩。如《煉炭》就曾獲得歷代論家眾口交贊。故事寫一群膏粱子弟,平時靠父母蔭庇,生活奢侈無度。連燒飯用的炭,也要“先燒令熟,謂之煉炭”,否則,就覺得煮出的飯“猶有煙氣”,難以下咽。大亂到來後,這群紈絝子弟餓了三天,終於吃到村邊小店的“脫粟”,而且“土杯同食”,居然感到“梁肉之美不如”。可見平日暴殄天物完全是擺譜作秀。全文不到五百字,卻用前後對比之法,不露聲色將這群紈絝子弟的虛偽輕浮刻畫得淋漓盡致!另外,像《潘將軍失珠》等篇,結構上也頗為曲折精緻。康駢還存詞一首,題為《廣謫仙怨》詞中提到的“晴山礙目橫天”,“龍顏東望秦川”等山川描繪,內中應有對故國的思念和對太平時節的回憶。其主旨與《劇談錄》中離亂人對太平世的追慕,對唐代由治轉亂原因的探究是一致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