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鱣

陳鱣

陳鱣(1753~1817),字仲魚,號簡莊,又號河莊,別署新坡,浙江海寧人。清代學者、藏書家、校勘家。

嘉慶三年舉人,在京師與錢大昕王念孫等往來,強記博識,精研文字訓詁,長於校勘輯佚,阮元稱為浙中經學最深之士,藏書甚富,著有《續唐書》、《論語古義》、《簡莊文鈔》。

概述圖片取自《清代學者像傳》

基本介紹

  • 本名:陳鱣
  • 字號:字仲魚
    號簡莊,又號河莊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浙江海寧
  • 出生時間:1753年
  • 去世時間:1817年
藏書述略,精於經學,藏書佚事,藏書特色,相關史料,

藏書述略

精於經學

陳鱣,生於乾隆十八年(1753),卒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家住硤川紫微山麓。嘉慶元年(1796),以郡庠生舉孝廉方正。嘉慶三年(1798)舉人。 陳氏精於經學。在學術上,他與一代大師錢大昕翁方綱段玉裁等人多有交往,經常在一起質問疑難, 研討學問。他對於經學、史學研究尤深。著名學者阮元在《定香亭筆談》中說他“於經史百家靡不綜覽”,“浙西諸生中經學最深者也”。大藏書家吳騫的侄子吳衡照讚揚他:“博聞強記。手不釋卷,尤深於許鄭之學,同時推為漢學領袖。”(《海昌詩淑》)陳鱣還善長校勘、考證,於經學書籍的校勘、考訂,成就尤著。他常與黃丕烈“互攜宋鈔元刻,往復易校,疏其異同,精審確鑿,其功與考定石經無以異”(管庭芬《經籍跋文書後》)。著有《經籍跋文》、《簡莊綴文》、《簡莊文鈔》、《簡莊文鈔續編》及《簡莊詩鈔》等。
陳鱣

藏書佚事

陳鱣嗜書既篤。為收藏圖書、校勘圖書,他整整奮鬥了一生,計收書十餘萬卷,晚年建造了向山閣以儲之。在收藏圖書、校書治學方面,他與當時的藏書大家黃丕烈、吳騫等人結交甚密,經常往來,每得善本必互相傳看,相互探討書中問題、陳鱣與黃、吳之間有關收書的遺聞佚事,甚是感人。
吳縣有位著名書商陶正祥。家有書室五柳居,過手珍奇異本甚多。嘉慶十一年(1806),其子將其得到的一本《影宋本周易集解》拿給陳鱣看,並要高價出售。此書是毛扆汲古閣最珍貴藏本,《汲古閣秘本書目》有著錄。陳鱣正準備從陶氏手上購買此書時,黃丕烈也得知了此書訊息,急忙派人到五柳居去購買,但陳鱣與陶氏商購在先,且不肯將書讓於黃氏,為此,黃丕烈急得臥病數日。陳鱣為照顧朋友之誼,不得不讓步。黃丕烈買到此書之後,病也就好了。他特意製作了一楠木箱子來盛放這部書,到年底祭書時,把此書置於首位。等到黃氏晚年貧困之時,陳鱣又以30金的高價向其議購此書,並最終將這部《影宋本周易集解》購歸其向山閣收藏。
為了方便外出訪購圖書,陳鱣專門備有一條小船,並為小船起名叫“津逮舫”,還在船艙門上題有“津逮舫”三個字。他同黃丕烈、吳騫三人經常一起乘坐津逮舫外出訪書和讀書論學。黃丕烈第一次乘此船與陳鱣外出時,他帶去的是其士禮居收藏的珍本《吳志》,準備與陳氏討論此書。當他走上船去,迎面見到艙門上題有 “津逮舫”的船名時,高興得禁不住笑起來,說道:“君好書,故所乘舟以是名之。今遇藉此訪書,則若豫知有是事也。”(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意思是說,你嗜好買書,所以把船叫這樣一個名字,也就像你預先知道我今天要藉此船訪書而把船起了此名一樣。說罷,二人相視會心地朗聲大笑起來。其愛書之心真可謂心心相通。
陳鱣陳鱣
陳氏還同吳騫在津逮舫上一起研討過善本《錢塘遺事》等寶典。他曾記述道:“《錢塘遺事》,宋遺民劉一清撰,十卷,世無刻本。是書從文淵閣抄出,猶是足本。吳騫出舊鈔本見示,曾經吳中吳伊仲手校者,頗為精詳。遂借至津逮舫中勘正,並錄明經(吳騫)跋語。時方秋半,爽氣迎人,適偕明經游杭,連舟共泊,對酌論文連日。登山臨水,鬧市訪舊,殊多樂事。一夕稱步玩月,坐橫河橋,共讀《錢塘遺事》,娓娓忘倦。明經復誦岳翁《玉楮集》詩數首,不禁感慨系之。”(陳鱣《簡莊文鈔續編·錢塘遺事跋》)他們在津逮舫上勘正善本,探討學問,賞山水,賦詩詞,圖書為之帶來的是忘我的情致。
嘉慶十四年(1809),陳鱣從吳中一書商那裡買到了一部《淳祐臨安志》6卷,此書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及《宋史·藝文志》等宋元人書目均見著錄,非常寶貴。此前,宋人所撰另兩種臨安志,即《鹹淳臨安志》91卷及《乾道臨安志》3卷,均為陳鱣向山閣所收,其中《乾道志》是盧文弨轉錄自吳氏,盧氏書散後為陳氏向山閣收藏。直到嘉慶十四年,陳氏才又得到《淳祐志》6卷、真是喜從天降。吳騫拜經樓號稱“臨安志百卷人家”,其中《淳祐志》6卷就是抄錄自陳氏向山閣的。黃丕烈士禮居所藏此書,也系錄自陳氏這一藏本。
陳鱣獲得《淳祐臨安志》6卷秘籍,高興異常,詩興大發:
輸錢吳市得書夸,道是西施入館娃。
宋室江山存梗概,鄉邦風物見繁華。
關心志乘亡全帙, 屈指收藏又一家。
況有會稽泰興本,賞奇差足慰生涯!
吳騫從陳氏向山閣抄得此書,高興得為書室命名“臨安志百卷人家”。他讀陳氏此詩,興致更高,於是和詩一首,詩曰:
鳳舞龍飛詎足夸,錢塘遺事失宮娃。
天教南渡支殘局,人想東京續夢華。
朱鳥歌成空有淚,冬青種後已無家。
與君鼎足藏三志,天水猶懸碧海涯。
三家“鼎足藏三志”,陳、吳有詩,
黃氏豈能無?於是黃丕烈也作詩附和:
甄別奇書卻自誇。秦娥未許混吳娃。
闕疑向已無年號,徵顯今還識物華。
半壁河山留六卷,累朝興廢得三家。
東南進取忘前鑒,空使宗臣泣海涯。
陳鱣、吳騫和黃丕烈,為得一部秘典,吟之、歌之、舞之、蹈之,到了忘我的地步,感人至深。

藏書特色

陳氏向山閣藏書的特色,是多宋元刊本及罕見之本。僅從其《經籍跋文》記載來看,光是經部書中,向山閣就藏有宋元刊本及罕見秘本近20種,如:宋刻大字本《周易註疏》13卷,影鈔宋嘉定本《李氏周易集解》10卷,宋鹹淳吳革本《周禮注》12卷,宋婺州刻巾箱本《尚書孔傳》12卷,宋淳熙刻本《禮記注》20卷,宋刻本《禮記註疏》70卷,宋刻小字本《周禮注》12卷,元刻元印大字本《毛詩註疏》20卷,元建安鄭明德刻本《陳氏禮記集說》16卷,明繙宋本《儀禮鄭注》17卷,明繙宋相台岳氏本《春秋經傳集解》30卷,影宋鈔單行疏本《榖梁傳》12卷,影北宋蜀大字本抄本《論語音義》1卷。等等。另據其《簡莊文鈔續編》載,向山閣藏宋本、明初本及舊鈔本等善本有幾十種之多;《簡莊綴文》卷三載其所藏宋、元刊本及影宋鈔本、舊鈔本有十多種,等等。由此可見,陳氏向山閣所藏精善,真可與黃丕五烈士禮居、百宋一廛及吳騫拜經樓、千元十駕媲美。
陳鱣的校勘成就集中於對經書的校讎,而其對經書校勘的成果則主要匯集於其《經籍跋文》一書之中。這是一部頗具學術價值的題跋之作。吳騫80歲時,也就是在他去世的那一年為陳氏此書寫了序言。他說:“余與簡莊孝廉少日皆酷嗜書籍,購置不遺餘力。凡經、史、子、集,得善本輒互相傳觀,或手自校勘相質,蓋數十年如一日。”又說:“簡莊精敏果銳,強於記誦,而能專意於經學,又克廣攬窮搜。今觀所撰諸經跋文,鉤沉索引,凡古本為後人竄亂芟並者,莫不審究其原來次第。而字之更改淆混者,一一校正,令人得見本來面目。”(吳騫《經籍跋文序》)因為陳氏精於經學,所以他寫的有關經部典籍的題跋均頗有學術見解,且論述精賅。其跋文除對每部書辨訛審偽而外,兼記刊刻歲月、書之款式、得書經過、收藏印記,以及其可貴所在等等,莫不精審確鑿,令人如見原書。難怪管庭芬給予了“其功與考定石經無以異”的高度評價。此外、他還有幾十篇書跋收集於其《經籍跋文》和《簡莊文鈔續編》之中。陳氏的這些題跋之作,也是研究向山閣藏書的重要資料。
除向山閣之外,陳鱣藏書處還有六十四硯齋、士鄉堂及孝廉居等。其藏書印中有兩種別具一格:一是“得 此書,費辛苦,後之人,其鑒我”;一是刻他自己的圖像印於書上。此外,尚有“海寧陳鱣現”朱文長方印、 “仲魚過目”朱文方印、“仲魚手校”朱文長方印,以及“陳鱣考藏”、“鱣讀”、“簡莊藝文”,等等。 陳氏向山閣藏書在陳鱣死後不久就開始散佚了。《海昌備志》載:“仲魚既歿,遺書散佚,相國(按:指阮元)為刊《續唐書》於粵東。”據吳騫之侄吳衡照《海昌詩淑》記述,陳鱣死後不幾年,其後人不以書為貴,開始賣書,向山閣藏書被苕上一書商廉價買走。衡照尚見書上“題識宛然,圖記猶昔,精鈔精刻,以其族行”。見到陳鱣為之傾盡一生心血建立的向山閣藏書,於其身後只幾年即散去,想起陳氏“得此書,費辛苦,後之人,其鑒我”的印章,怎能不令人神傷?對於向山閣藏書被苕上書商買去一事,管庭芬在《經籍跋文書後》,中也有相同說法:“鱣以嘉慶二十二年下世,手校手著,盡為苕賈所得。”可見,陳鱣死後四五年,向山閣藏書為苕上書商購走,是確實的。那么此後這批寶藏又流往哪裡去了呢?據《東湖叢記》記載:“吾鄉陳仲魚征君向山閣藏書,大半歸馬二槎上舍。”馬二槎,名馬瀛,子楚材,號二槎,也為浙江海寧人,家有吟香山館、漢晉齋書室,系浙江有名藏書家。馬氏身後,其收藏的包括向山閣原藏在內的大批珍善典籍尚有百篋,歸其孫管理。其孫後流寓山東濟南,書始零星散出,有些善本被汪鳴鸞(號柳門)購得。此時已是光緒年間了。

相關史料

摘自《清代學人列傳》
陳鱣,字仲魚,號簡莊,浙江海寧人。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營別業於硤川之果園,在紫微山麓。購置宋雕元槧概近見罕見秘笈甚多。生平專心訓詁之學。嘗與錢竹汀、翁覃溪、段若膺諸先生游,研究經義,質疑問難以為樂。撰輯《論語古訓》十卷、《六藝論》一卷。晚客吳門,聞黃蕘圃百家一廛九經三傳各藏異本,於是欣然定交,互攜所儲,往復易校,疏其異同,必使詳確精審。暮年歸隱紫微講舍,手自抄撮,成《經籍踐文》一卷;雖止寥寥十九篇,而其功不在岳倦翁考定經傳沿革之下。
復長於史才,以宋李昉等建議,擬黜朱梁紀年,後唐既系賜姓,收之屬籍,又有大勳勞於唐室,宜可繼承唐之墜緒。石晉叛宗邦而附異族則削之。南唐為憲宗五代孫建王之玄孫,祀唐配天,不失舊物,尤當大書年號,以臨萬國。用戚光祖例,取南唐接後唐,而上溯天祐,至十九年中虛其統,成《續唐書》七十卷。凡為:本紀七,表四,志十,世家十三,后妃傳二,宗室傳二,諸臣傳二十九,外國傳一。其間十志,具存五代典章制度,足補薛、歐所缺。餘尚有《簡莊疏記》十八卷,《陳仲魚文集》八卷,《河莊詩抄》一卷,對策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