鮐背之年

鮐背之年

鮐背之年,讀音:tái bèi zhī nián

釋義:九十歲高齡的時候,泛指老人高壽。

鮐,原指鮐魚。由於老年人背部的褶皺如同鮐魚的斑紋,因而引申為”高壽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鮐背並非指”鮐魚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鮐魚(的老人)“,進而泛指老人。

該用法出自《詩經·大雅·行葦》,另見於《愈膏肓疾賦》《東門行寄陳氏》等文。此外,辭書《爾雅·釋詁》《揚子·方言》《說文解字》均對這一用法有所解釋,尤其《釋名·釋長幼》一篇,明確指出,”九十曰鮐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鮐背之年
  • 外文名:In the back of mackerel
  • 拼音:tái bèi zhī nián
  • 釋義:九十歲高齡的時候,指老人高壽
  • 出處:《詩經·大雅·行葦
釋義與出處,釋義,出處,相關文獻,辭書註解,其他文獻,

釋義與出處

釋義

鮐背之年,背如鮐魚之年,也就是年紀非常大的時候。
鮐:
① 指鮐魚,一種體側有斑紋的海魚,也叫“”。
桓寬《鹽鐵論·通有》:“萊、黃之~,不可勝食。”
② [鮐背] 高壽的老人。人老時,背如鮐的斑紋。
柳宗元《愈膏肓賦》:“~~鶴髮成童兒。”
鮐背:
比喻年老的人氣色衰退,皮膚消瘦,背若鮐魚。
曹植《魏德論》:”鮐背之老,擊壤而嬉。“
《聊齋志異·卷二·聶小倩》:”又一媼衣𪑦緋,插蓬沓,鮐背龍鐘,偶語月下。“
亦作 [駘背]。

出處

爾雅·釋詁》:“黃髮、齯齒、鮐背、耇、老,壽也.
語出《詩經·大雅·行葦》:“黃耇台背,以引以翼。”
台背:或謂背有老斑如鮐魚,或謂背駝,總之都是老態龍鐘的樣子。台,同“鮐”。
此外,鮐在代稱年老之人時,還可組詞:鮐顏(老邁的容顏),鮐稚(老幼);鮐叟(老人)等。

相關文獻

鮐背之年:古人九十歲的別稱,泛指長壽老人。這一用法在中國古代四大訓詁著作《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中均有解釋,且廣泛運用於詩文當中。

辭書註解

黃髮、齯齒、鮐背、耇、老,壽也。
《揚子·方言》(全稱為《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
眉,梨,耋,鮐,老也。東齊曰眉,(言秀眉也。)燕代之北鄙曰梨,(言面色似凍梨。)宋衛兗豫之內曰耋,(八十為耋,音絰。)秦晉之郊,陳兗之會曰耇鮐。(言背皮如鮐魚。耇音垢。)
海魚也。各本也作名。今依史記正義,漢書注,文選七命注正。鮐亦名侯鮐。卽今之河豚也。吳都賦。王鮪侯鮐。以王侯相儷。改作鯸者,非。貨殖傳。鮐鮆千斤。鮐狀如科斗。背上靑黑。有黃文。詩。黃髮台背。毛曰。台背,大老也。箋雲。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是謂台為鮐之叚借字。今爾雅作鮐背。從魚。台聲。徒哀切。一部。
釋名·釋長幼》
九十曰鮐背,背有鮐文也。或曰黃耇,鬢髮變黃也。耇,垢也。皮色驪悴,恆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雞胡也。或曰凍梨,皮有斑黑如凍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齒落盡更生細者如小兒齒也。
如《釋名》所述,九十歲有諸多稱謂,除了鮐背,亦有黃耇(gǒu)、胡耇、凍梨、齯(ní)等稱謂。此外,《釋名》亦詳細列舉了其他年齡的稱謂,簡單列舉如下:
始生:嬰兒、嫛(yī);
始能行:孺;
七年:悼;
毀齒:齔(chèn);
十五:童;
二十:弱;
三十:壯;
四十:強;
五十:艾;
六十:耆(qí);
七十:耄(mào);
八十:耋(dié);
九十:鮐背、黃耇、胡耇、凍梨;
百年:期頤;
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其他文獻

《魏德論》(曹植)
黃吻之齔,含哺而怡。鮐背之老,擊壤而嬉。古雖稱乎赫胥,曷若斯之大治乎!
《愈膏肓疾賦》(韓愈)
綏之則壽,撓之則散。善養命者,鮐背鶴髮成童兒。(鮐,海魚也。鮐背,謂背有鮐文。鮐,音台。)
焦氏易林·震之比》(焦延壽)
耋老鮐背,齒牙動搖。近地遠天,下入黃泉。坤為老、為魚,艮為背,故曰鮐背。
《元日》(梅堯臣)
舉杯更獻酬,各爾祝鮐背。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十五》(李心傳)
垂髫鮐背,山農野叟,鹹以手加額,仰面謝天。
蓼齋後集·東門行寄陳氏》(李雯)
君奉鮐背老母,余悲父骨三年塵。
《聊齋志異·卷二·聶小倩(蒲松林)
見短牆外一小院落,有婦可四十餘;又一媼衣𪑦緋,插蓬沓,鮐背龍鐘,偶語月下。
《集余園看梅同人限字賦詩追憶昔游有感而作》(曹寅)
鳩車竹馬曾經處,鮐背龐眉識此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