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自編文集:南腔北調集

魯迅自編文集:南腔北調集

《南腔北調集》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收錄了魯迅在1927年—1929年間所寫的雜文五十一篇。當時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擊魯迅: “魯迅很喜歡演說,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調'。”對此,魯迅迎頭反擊道:“我不會說綿軟的蘇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調,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表明了自己不願隨波逐流,鄙薄無聊文人的立場,信手拈來的這個集名,詼諧幽默之中,寄託了對敵人的鄙視,表示了不妥協的態度。所以先生將1934年3月出版的這個集子命名為《南腔北調集》,是一種自嘲,更是對美子的嘲諷。

基本介紹

  • 書名:魯迅自編文集:南腔北調集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頁數:195頁
  • 開本:32
  • 品牌:鳳凰壹力
  • 作者:魯迅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74601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名家名作,集中反映魯迅先生作品風貌。
有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生於沒落的封建家庭。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還創作出版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傑作,已經成為一部“必讀的民族典籍”。還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二心集》《華蓋集》《而已集》《三閒集》等。 在他寫的人物中雖然沒有一個壞形象,但是卻間接表現出了封建社會的殘忍。

圖書目錄

題記
一九三二年
“非所計也”
林克多《蘇聯聞見錄》序
我們不再受騙了
《豎琴》前記
論“第三種人”
“連環圖畫”辯護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
《自選集》自序
《兩地書》序言
祝中俄文字之交
一九三三年
聽說夢
論“赴難”和“逃難”
學生和玉佛
為了忘卻的記念
誰的矛盾
看蕭和“看蕭的人們”記
《蕭伯納在上海》序
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
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學匪”派考古學之一)
我怎么做起小說來
關於女人
真假堂吉訶德
《守常全集》題記
談金聖歎
又論“第三種人”
“蜜蜂”與“蜜”
經驗
諺語
大家降一級試試看

給文學社信
關於翻譯
《一個人的受難》序
祝《濤聲》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兒童
“論語一年”
小品文的危機
九一八
偶成
漫與
世故三昧
謠言世家
關於婦女解放

論翻印木刻
《木刻創作法》序
作文秘訣
搗鬼心傳
家庭為中國之基本
《總退卻》序
答楊邨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

序言

一兩年前,上海有一位文學家,現在是好像不在這裡了,那時候,卻常常拉別人為材料,來寫她的所謂“素描”。我也沒有被赦免。據說,我極喜歡演說,但講話的時候是口吃的,至於用語,則是南腔北調。前兩點我很驚奇,後一點可是十分佩服了。真的,我不會說綿軟的蘇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腔,不入調,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而且近幾年來,這缺點還有開拓到文字上去的趨勢;《語絲》早經停刊,沒有了任意說話的地方,打雜的筆墨,是也得給各個編輯者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的,於是文章也就不能劃一不二,可說之處說一點,不能說之處便罷休。即使在電影上,不也有時看得見黑奴怒形於色的時候,一有同是黑奴而手裡拿著皮鞭的走過來,便趕緊低下頭去么?我也毫不強橫。
一俯一仰,居然又到年底,鄰近有幾家放鞭爆,原來一過夜,就要“天增歲月人增壽”了。靜著沒事,有意無意的翻出這兩年所作的雜文稿子來,排了一下,看看已經足夠印成一本,同時記得了那上面所說的“素描”里的話,便名之日《南腔北調集》,準備和還未成書的將來的《五講三噓集》配對。我在私塾里讀書時,對過對,這積習至今沒有洗乾淨,題目上有時就玩些什麼《偶成》,《漫與》,《作文秘訣》,《搗鬼心傳》,這回卻鬧到書名上來了。這是不足為訓的。
其次,就自己想:今年印過一本《偽自由書》,如果這也付印,那明年就又有一本了。於是自己覺得笑了一笑。這笑,是有些惡意的,因為我這時想到了梁實秋先生,他在北方一面做教授,一面編副刊,一位嘍羅兒就在那副刊上說我和美國的門肯(H.L.Mencken)相像,因為每年都要出一本書。每年出一本書就會像每年也出一本書的門肯,那么,吃大菜而做教授,真可以等於美國的白璧德了。低能好像是也可以傳授似的。但梁教授極不願意因他而牽連白璧德,是據說小人的造謠;不過門肯卻正是和白璧德相反的人,以我比彼,雖出自徒孫之口,骨子裡卻還是白老夫子的鬼魂在作怪。指頭一撥,君子就翻一個筋斗,我覺得我到底也還有手腕和眼睛。
不過這是小事情。舉其大者,則一看去年一月八日所寫的《“非所計也”》,就好像著了鬼迷,做了惡夢,胡裡胡塗,不久就整兩年。怪事隨時襲來,我們也隨時忘卻,倘不重溫這些雜感,連我自己做過短評的人,也毫不記得了。一年要出一本書,確也可以使學者們搖頭的,然而只有這一本,雖然淺薄,卻還藉此存留一點遺聞逸事,以中國之大,世變之亟,恐怕也未必就算太多了罷。
兩年來所作的雜文,除登在《自由談》上者外,幾乎都在這裡面;書的序跋,卻只選了自以為還有幾句可取的幾篇。曾經登載這些的刊物,是《十字街頭》,《文學月報》,《北斗》,《現代》,《濤聲》,《論語》,《申報月刊》,《文學》等,當時是大抵用了別的筆名投稿的;但有一篇沒有發表過。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夜,於上海寓齋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