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腹草

魚腹草

魚腹草(herbahouttuyniae)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乾燥水上部分。產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採收,洗淨,陰乾用或鮮用。名見《名醫別錄》。唐蘇頌說:“生濕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中謂之。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腹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魚腹草
  • 拉丁學名:herbahouttuyniae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三白草科
  • 分布區域: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用價值,套用價值,食用,三白草科,化學成份,歷史傳說,相關資料,

形態特徵

本品莖呈扁圓柱形,扭曲,長20~35cm,直徑0。2~0。3cm;表面棕黃色,具縱棱數條,節明顯,下部節上有殘存鬚根;質脆,易折斷。葉互生,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後呈心形,長3~5cm,寬3~4。5cm;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細長,基部托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氣,味微澀。 蕺菜為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株有腥臭味;莖上部直立,常呈紫紅色,下部匍匐,節上輪生小根。葉互生,薄紙質,有腺點,背面尤甚,卵形或闊卵形,長4~10厘米,寬2.5~6厘米,基部心形,全緣,背面常紫紅色,掌狀葉脈5~7條,葉柄長1~3.5厘米,無毛,托葉膜質長1~2.5厘米,下部與葉柄合生成鞘。花小,夏季開,無花被,排成與葉對生、長約2厘米的穗狀花序,總苞片4片,生於總花梗之頂,白色,花瓣狀,長1~2厘米,雄蕊3枚,花絲長,下部與子房合生,雌蕊由3個合生心皮所組成。蒴果近球形,直徑2~3毫米,頂端開裂。
魚腹草魚腹草

分布範圍

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桿菌肺炎雙球菌
2、利尿作用,使毛細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所以也用於尿路
感染的頻尿澀痛。3、增強免疫系統作用,提高慢性氣管炎患者白血球的吞噬作用。
4、抗腫瘤作用。
提高癌細胞中的CAMP而抑制艾氏腹水癌。

套用價值

魚腹草魚腹草
1、用於肺癰咳吐膿血及肺熱咳嗽,痰黃而稠等。前者,常與桔梗、蘆根、冬瓜仁等同用,以加強清熱解毒,消腫 排膿作用;後者,常與黃芩貝母桑白皮等清肺化痰止咳藥同用。本品為治肺癰之要藥。
2、用於熱毒瘡瘍,常與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內服外用均可。
3、用於熱林小便澀痛,常與木通、滑石、車前子等利尿通淋藥同用。
現代多用治肺膿瘍,肺炎,急、慢性氣管炎,尿路感染等。

食用

魚腹草別名側耳根、豬鼻孔等,涼拌側耳根是民間的一道傳統佳肴。魚腹草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的作用,在我國傳統醫學中具有較為廣泛的套用。常與蘆根桔梗瓜蔞等同用於肺癰吐膿(相當於現代醫學講的肺膿瘍),痰熱喘咳。用於熱毒瘡瘍時,可與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等同用,亦可單用鮮品搗爛外敷。若皮膚瘙癢,蚊蟲叮咬,疔癤紅腫癢痛,亦可單用本品製成搽劑,外塗患處(如《中國藥物大全》提及的皮炎寧)。魚腹草用於膀胱濕熱,小便淋漓澀痛時,常與車前子、白茅根、海金砂等同用;亦可單用魚腹草,不僅治療熱淋,尚可治療白濁及白帶。用於大腸濕熱、泄瀉痢疾時,多與黃連黃柏白頭翁等配用,也可與山楂炭配伍,治療熱痢(相當於現代醫學講的細菌性痢疾)。
魚腹草蒸雞
一、原料:
1.主料:嫩母1隻(重約1500克),魚腹草200克。
2.調料:精鹽、味素、胡椒粉、蔥段、薑片。
二、製法:
魚腹草魚腹草
1、將雞宰殺、去毛、內臟、腳爪洗淨,放入沸水鍋內焯一下,撈出洗淨血污。將魚腹草去雜洗淨切段。
2、取湯盆1隻,放人全雞、精鹽、姜、胡椒粉和適量清水,上籠蒸至雞熟透,再加入魚腹草、味素,略蒸即可出籠。
按:此菜由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魚腹草與溫中益氣、補髓添精的雞肉相配而成,可為人體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消炎解毒、溫中益氣的功效。可作為肺膿瘍、虛勞瘦弱、水腫、脫肛等病症患者的輔助食療菜看食用。
魚腹草既可作為野生蔬菜進行產業化生產,深入開發利用,也可作為醫藥原材料,加工成西藥針劑或中藥,因此目前具有較為理想的市場前景。

三白草科

三白草科(Saurur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從15厘米到60厘米左右。具有蔓延的根莖,葉子通常呈現心型狀。花成穗狀。一般來說,該種植物都生長在水田,路邊旁或林蔭濕地。原生於東亞和北美,包括4屬共6種植物。根莖較粗,白色。莖直立,下部匍匐狀。葉互生,紙質,葉柄長1~3cm,基部與托葉合生為鞘狀,略抱莖;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5cm,寬3~6cm,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心形或耳形,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5。總狀花序1~2枝頂生,花序具2~3片乳白色葉狀總苞;花小,無花被,生於苞片腋內;雄蕊6,花絲與花葯等長;雌蕊1,由4個合生的心皮組成,子房上位,圓形,柱頭4。果實分裂為4個果瓣,分果近球形,表面具多疣狀突起,不開裂。種子球形。花期4~8月,果期8~9月。
生於溝旁、沼澤等低濕處。主產江蘇、浙江、湖南、廣東。
單葉﹐互生﹐具和葉柄連生的托葉。花兩性﹐整齊﹐成穗狀或總狀花序﹐無花被﹔雄蕊3~6~8,下位或合著於子房而近乎上位﹐花絲分離﹐花葯兩室﹐縱裂﹔花粉粒具單槽﹐偶具3岐槽,外壁層次模糊,槽具顆粒狀膜,子房上位或半下位﹐心皮3~4﹐分離﹐基部結合為一﹐通常每心皮有2~10個直生胚珠,但三白草屬常每心皮只有一胚珠。果實為半漿質的蓇葖或肉質而頂端裂開的蒴果﹔種子有少量胚乳和豐富粉質的外胚乳﹐染色體基數=11。
本科有5屬7種﹐分布於東亞和北美。中國有3屬4種。裸蒴屬為中國特產,有兩種,分布於西南及華南﹔三白草屬及蕺菜屬各一種﹐廣布於秦嶺以南各省區﹐也見於日本及東南亞。蕺菜俗稱魚腥草﹐有特殊氣味﹐微毒﹐全草含揮髮油﹐油中含抗菌成分魚腥草素(即癸醯乙醛)﹑甲基正壬基酮﹑月桂烯(myrcene)﹑月桂醛(lauricaldehyde)﹑癸醛﹑癸酸﹐尚含蕺菜鹼(cordarine)等﹐花穗﹑果穗含異槲皮(isoquercitrin)﹐葉含槲皮(quercitrin)﹐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癰疽腫毒等。三白草全草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甲基正壬基酮﹐莖含可水解鞣質﹐葉含槲皮素﹑槲皮﹑異槲皮﹑扁蓄(avicularin)﹑金絲桃(ayperin)﹑芸香和可水解鞣質。
本科和胡椒科相近﹐但本科雌蕊由多心皮組成﹐常側膜胎座﹐莖的維管束連成一環﹐和胡椒科不同。

化學成份

全草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甲基正壬酮,月桂油烯,辛酸月桂醛等,具有特殊臭氣。此外尚含有刺激性的蘸菜鹼。葉含槲皮甙。花穗果穗含有異槲皮甙。

歷史傳說

唐本草說江左人好生食,魚腹草葉子有刺激的魚腥味,那真是有逐臭之夫喔。會稽賦說凶年民斷其根食之,會稽志也說越王曾采蕺於蕺山。可能不大好吃,平常是不當蔬菜上桌的,但是什麼收成都沒有的時候,就只好將就吃。越王不止臥薪嘗膽,還親自採集沒有人要吃的菜來吃,宣示作用。
魚腹草魚腹草
如今的浙江紹興地區在春秋時期越國的地界。當年越王勾踐做了吳王夫差的俘虜,勾踐忍辱負重假意百般討好夫差,方被放回越國。回國後勾踐臥薪嘗膽,發誓一定要使越國強大起來。傳說勾踐回國的第一年,越國碰上了罕見的荒年,百姓無糧可吃。為了和國人共渡難關,勾踐親自翻山越嶺尋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在三次親口嘗野菜中毒後,勾踐終於發現了一種可以食用的野菜。並且這種野菜生長能力特彆強,總是割了又長,生生不息。於是,越國上下竟然靠著這小小的野菜渡過了難關 。而當時挽救越國民眾的那種野菜,因為有魚腥味,便被勾踐命名為魚腹草。

相關資料

西雙版納,魚腹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野生蔬菜,當地居民大多喜食之,常見的吃法有幾種:一是將魚腹草地下莖除去節上的毛根,洗淨後切成2至3公分的小段(也可將嫩葉加入其中),放入醬油辣椒粉味素等佐料涼拌生吃,清脆爽口,但腥味較重;二是將地下莖連同嫩莖葉一同煮湯、煎、炒或燉,清香宜人,入口宜化,略有腥味;三是醃漬加工成鹹菜食用,酸香生脆,令人開胃。
野生魚腹草腥味較重,初食者大多不適應,地下莖纖維多,適口性不理想,因此作為商品性蔬菜發展較晚。起初以魚腹草作為蔬菜食用的,多為知其功效的醫生。近年來由於受“回歸大自然”、“藥食同源”之風的影響,民間採挖魚腹草出售和作為特色山野菜食用之風漸盛,尤其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開發利用魚腹草的規模不斷擴大,野生資源供不應求,市場價格較高。目前為了緩解供需矛盾,開始出現人工大量種植,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魚腹草由野草變為栽培作物後,由於生境改善,生長周期短,植株生長快,地下莖粗狀,澱粉含量增多,纖維含量減少,食用時鮮嫩可口,易於消化吸收,特異的魚腥味變淡,適口性增強,更受食者歡迎。在西雙版納,魚腹草又是一種傳統藥用植物,民間醫師大多認為,它性味辛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利尿涌淋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肺膿潰瘍、肺熱咳喘、熱痢熱淋、水腫、腳氣、尿路感染、白帶過多、癰腫瘡毒等症。所以,魚腹草在中醫處方中往往成為有關肺病、泌尿系統疾病的主藥。
魚腹草魚腹草
現代醫學則對魚腹草有更新更深的認識:其特異氣味主要來源於魚腹草揮髮油中的一種有效成分——魚腹草素(癸醯乙醛)。魚膽草素是魚腹草的主要抗菌成分,對卡他球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明顯抑制作用。此外,魚腹草還含有槲皮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臨床實踐證明:魚腹草對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慢性氣管炎慢性宮頸炎百日咳等均有較好的療效,對急性結膜炎、尿路感染等也有一定療效。另外,魚腹草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加白細胞吞噬能力,具有鎮痛止咳止血,促進組織再生,擴張毛細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方面的
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