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許村

魏王許村

據魏氏老林碑記載,明洪武年間魏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鄰村多以王許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魏王許。南臨大高莊,西是邊王許,東南方是澇坡村。耕地面積616畝,170戶,583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魏王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寨里鎮
  • 地理位置:萊城西22公里
  • 人口:583口人
簡介,歷史,教育投入,民風,英雄人物,經濟發展,相關新聞,相關走訪,地圖信息,

簡介

歷史

據魏氏老林碑記載,明洪武年間魏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鄰村多以王許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魏王許。
據《萊蕪市志》載,魏王許村清末屬萊蕪縣八區;民國初年屬水北區;1941年,魏王許屬萊北縣;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1950年至1953年屬興國鄉;1955年屬寨里鄉;1958年鄉改為人民公社,隸屬於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寨里辦事處;1985年10月,辦事處改為鎮。
魏玉許建村已有500多年,有魏、孫、劉、畢、李姓氏,魏姓居多,族姓之間不分眾寡貧富和睦相處,世代相傳。

教育投入

魏王許村歷來注重教育,解放前就用玉皇大殿兩側配房當過教室,解放後又拆除了部分房舍,建成瓦房,成立魏玉許國小,晚上做夜校用。自此從早到晚,書聲朗朗。從這裡走出了不少有志之士。1968年,魏王許村又在玉皇廟後建一排12間瓦房,分四口教室,並建三間東屋作為辦公室,把學校從廟台移到下面。1985年又利用廟前荒地建正規國小一處。幾年來魏王許出現了不少大專和中專生,如魏兆嶺、魏兆傳、魏愛英等,都工作在祖國不同的崗位上。此外還有不少學生,自學成才。如魏兆榮現擔任東營市武警邊防支隊支隊長,魏梁現任泰安市電子技校副校長。

民風

魏王許村人忠厚善良,人人都願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民眾做出一點貢獻,如魏振一、魏中吉,魏兆元三代行醫。解放前,缺醫少藥,魏振一、魏中吉父子二人足跡遍及南北山,採取藥草,蒐集良方,精心研製,解決了附近百姓缺醫少藥的困難,特別是魏中吉先生利用中草藥治好了不少病人。魏兆元,在先輩的薰陶下,虛心學習正骨專業,醫道高明,四面八方,慕名來診,絡繹不絕。三代人造福於一方民眾,受到了大家的好評。

英雄人物

魏王許村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出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魏中立、魏中新、魏興學、魏清存等,他們為解放祖國,以身殉國。魏興泉1939年參加革命,建國後,曾擔任上海市重型機器廠黨委書記。魏興傳、魏中瑩、魏興亮1946年參軍,建國後轉業到地方工作,為建設事業繼續做出貢獻。

經濟發展

魏王許村1953年建立了互助組,1954年初成立了第一個初級社,1955年聯合組成了高級社,1956年,由小下村、魏王許村、趙官莊村、邊王許村組成鄉聯社。不久又分開以各村為核算單位。直到1958年,建成寨里人民公社,魏王許村成為公社的一個生產大隊
在學大寨時,全體村民齊上陣,經過艱苦奮戰,把小地連成大片,填平四個大灣,整平土地200餘畝,打機井10眼。五天之內,就能把所有土地澆一遍,全村土地旱澇保收。1988年,成為萊蕪市第一個噸糧村,成為全縣納糧強村,年納糧20多萬斤。為了滿足村民蓋房的需求,六十年代初在東窪崖頭建起磚瓦窯,為魏王許村的經濟發展起了奠基的作用。1990年,根據市場需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1992年,建立了616畝姜蒜生產基地。村幹部主動和泰安市外貿建立了供貨關係,讓他們來村里沒收購點。先後投資30多萬元在村東0九公路旁建起了占地4畝的商業大院,共建廠房50多間,修建了一條長600米、寬10米的高標準商品街,使村子和商品銷售大院有機地連為一體,為進一步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在村中拆除舊房140多間,拓通了一條長300米、寬22米的商業大街。兩側石砌邊溝,中間建花壇,兩邊栽植風景樹,安設路燈。同時,發動民眾沿路建高標準商品房,直到現在,已是樓房座座,商品繁多,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1972年至1976年,本村曾作為培養知識青年下鄉鍛鍊的基地。先後三批共有20多人在魏王許“知青之家”結業,參加工作後,成為單位上的帶頭人,有的成為局級幹部。魏王許村在20世紀70年代,大學生只有1人,到了80年代猛增到10多人,現在出現了研究生、博士生。
自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的思想大解放,調整種植業結構,注重了經濟作物的擴展。魏王許是萊蕪有名的三辣產地之一。生產的生薑、大蒜多為外貿收購。萊蕪市農業局曾將村北一片姜田作為標準化實驗基地,定期前來指導施肥、除蟲、滅菌、管理等。並投資供應設施,延長生薑生長期,使生薑產量大幅度提高,因之“小有名氣”。經過近幾年的結構調整,村民仍大張旗鼓地務工經商,將生產的農產品變為商品銷售,建有十幾家銷售點。2001年古歷9月15日,集資建立農貿市場,修建東大門一座。歷時六天的立集大會,歌舞團、雜技團以及豫劇團前來助興,更增添了喜慶色彩,激起了村民經商的興趣。每逢集日,來魏王許趕集的人絡繹不絕。集市雖然不大,但成交量不小,特別是蔬菜水果之類真有點供不應求。隨著人們的思想開放,種田經商兩不誤,最近村西又蓋起了姜蒜醃製廠。村民們一有時間,就學技術、搞科研。所聽到的是電焊、旋床機器聲、洗姜機聲、小販叫賣聲、收姜蒜喇叭聲。小小的魏王許真是一派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熱鬧非凡的景象。

相關新聞

“姜疙瘩”變成“金疙瘩”2011-08-24 08:40:26本站原創 特約記者…    ■我們生活中的姜博會
“姜疙瘩”變成“金疙瘩”
——— 走進標準化生薑種植基地寨里鎮魏王許村
特約記者 張奎 通訊員 高雪
萊城區寨里鎮魏王許村作為全市的生薑無公害標準化種植基地,已成為歷屆姜博會客商們必定參觀的一處現場。魏王許的幹部民眾種姜有什麼“獨門秘籍”?如今村里發生了什麼變化?在第四屆姜博會即將到來之際,該村又將如何做好姜文章?帶著諸多疑問,記者於8月17日來到了魏王許村。
魏王許村是當地有名的生薑種植專業村,每年生薑種植面積達400多畝。一走進該村的南北大街,記者看到,牆壁上到處印有關於“防蟲害、抗姜瘟”的警示標語。“大概再有兩個月就該收姜了,現在正是姜的膨大期,也是病蟲害高發期,容易得姜瘟、黃葉子病,所以得格外注意。”村支部書記魏洪義向記者解釋說。
早在1999年魏王許村就最先採用了“雙模一網”、秋延時等栽培技術,現如今,為進一步提高姜的質量和效益,魏王許村重點套用了“良種育芽、殺蟲燈、配方施肥、有機肥、生物農藥、土壤消毒”等新技術。“俺這裡的生薑質量好、品質高,不僅是萬鑫經貿、萬興食品等龍頭企業的生薑種植基地,也是市農業局生薑安全生產技術實驗基地。這也是為什麼俺們村每次都能被選為姜博會參觀現場的主要原因。”村主任魏兆毅說。
“有這樣的技術作支撐,那咱們這姜的產量、價格和銷量一定不錯吧?”
“俺們村的生薑平均畝產都在8000斤左右,老薑洗出來和新姜一樣,從最初的薑母子就好,成姜的光澤、色澤都很好,價格自然也就高了,每斤比別的村都要貴一兩毛錢,但都搶著要。特別是姜博會讓俺村出名後,現在每年來我們這學習種植技術的人越來越多了。”魏兆毅自豪地說。記者了解到,魏王許村主要種植面姜和大姜。面姜具有單產高、商品性狀好等優點,適合國內生薑市場的要求,而大姜辣味適中、口感好、耐貯藏、耐運輸,適於遠銷國外進行精深加工。
魏王許村在生薑種植上一直嚴把質量關是出了名的。“老百姓現在已經不光把生薑看成單純的調味品了,還當成了能提高收入的搖錢樹。”魏洪義指著不遠處正在噴灑農藥的姜農告訴記者。的確,在記者走訪的幾處姜田都看到了同樣的一幕:姜農們在進姜田之前都會換上專門的鞋子,同時還會把上衣和褲子扎得結結實實的,除了地里必需的肥料和農藥,其餘的一律不帶進姜田。“不換鞋容易把一些有害細菌帶進地里,必須得注意。”剛從姜田出來的老薑農魏迎之向記者解釋道。
在談起下一步發展目標時,魏洪義說:“俺村的生薑現在已經名聲在外,如何最大限度發揮這一優勢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村里正準備籌辦生薑合作社,爭取借姜博會這一平台叫響‘生薑之鄉看萊蕪,萊蕪生薑看魏王許’的口號,創立魏王許自己的生薑品牌。”“生薑合作社建成後,入社民眾的生薑能夠統一規劃標準、統一技術規程、統一農貿供應、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種植管理,這樣一來,成本降了不說,收購價格還能提高,姜農們獲利的空間就加大了。”魏兆毅補充道。
在如今農產品價格忽高忽低的大背景下,正因為魏王許人始終秉承“以科技為依託,以誠信為根本,以質量求生存”的理念,從而樹起了自己特有的生薑品牌,讓那不起眼的“姜疙瘩”變成了人人稱羨的“金疙瘩”。我們相信魏王許村的生薑文章會越做越大。

相關走訪

走進寨里鎮魏王許村,古色古香的農家平房,整潔寬敞的小街小巷,黑白相間、粉刷一新的中心街令人眼前一亮。
第二批村莊連片整治以來,魏王許村圍繞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實施鄉村文明行動。經過精心設計、合理規劃,投資12萬元新鋪村西兩條南北路,一條東西路。硬化1500米水泥路,完成了環村水泥路建設。投資7萬元,安裝路燈32盞,投資12萬元,新打機井6眼,鋪設地下暗渠3500米,並對村內的農作物秸稈和“三堆”進行了徹底清理。清理雜草300車,拆除亂搭亂建30處。
魏王許村是我市生薑種植第一村,村內出了幾屆生薑種植大王。靠種姜走上致富路的村民,逐漸提升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去年,村里投資60萬元,新建1000平方米的文化體育廣場一處,並進行了健身器材的配套安裝,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健身意識,達到了村民健身有去處的目的。同時,為了達到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經驗的效果,進行精心布置和設計,新建文化牆10塊600平方米,永久性標語10幅,投資10萬元粉刷牆面1.6萬平方米。魏王許村在硬體建設的基礎上,還很重視道德教育。通過評選“好婆婆”、“好媳婦”等活動,選拔了一批為人父母、為人兒女的榜樣,對全體村民進行了深刻的道德教育,村風民風得到了很大提升。
“好多年前,我們村就進行了整體規劃,現在就是把規劃‘繪’到底,讓老百姓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支部書記魏洪義說。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